文物记忆|古老传说中的镇墓兽

鸿HUNG 2024-02-01 13:59:46

越神秘的东西越古老,越古老的东西也就越神秘。

早期信仰中,对生死十分敬畏,认为人死后魂魄不强,易受邪祟危害,便将两座谲诡恐怖的镇墓兽放于墓门两侧,以震慑恶鬼,守卫亡者的安宁。

镇墓兽的神话传说

镇墓兽的存在和形象,有着浓厚的巫术色彩,导致后世对它的起源之说也是颇为神秘。

“方相氏葬日入圹,驱魍象”。

《周礼》中有记载,阴间多恶鬼,有一种怪物名为魍象,全身赤黑,大耳长臂,每每入侵陵墓,专食亡人肝脑。又有一神兽名为方相氏,有着驱疫避邪,吓退魍象的本领。所以,人们就将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侵扰。

镇墓习俗便是由此而来,方相氏即为最初的镇墓兽,它人身兽足,有四只金色眼睛,披着熊皮,身穿黑红色的衣裤,手上拿着兵器和盾牌,是墓室之中的打鬼头目。

摊祭在唐朝尤为盛行,由十几名男童和舞者打鼓跳舞,戴着狰狞的面具,领舞者便是方相氏。

“傩声方去疫。”一直到如今,方相氏还是民间信仰的神祇之一,在某些地区还保留着除夕摊祭的仪式,用以驱除瘟疫,避灾辟邪。

战国楚地的镇墓兽

据文物考究,镇墓兽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当时的材质多为木头,整体划分为头部,身部和底座,显得精致古朴。

楚国浪漫又自由,巫神文化最盛,这一时期不仅有单兽单体的镇墓兽,还有两兽合为一体的形态,首尾相接,更为神秘。

面吐长舌的镇墓兽,多半是战国时期的产物,深受楚地文化影响,多有学者认为镇墓兽的长舌有吞吐生命的寓意,具有死而复生的巫术象征。

巨型鹿角杈桠横生,学者们认为它象征兵甲战争,携有武力,也能够镇墓辟邪,同时鹿角又代表着神性,插上鹿角的镇墓兽,神力更是强大,可以指引亡魂升天。

镇墓兽的形象演变

唐代红陶镇墓兽

从战国到汉代,镇墓兽发展成前肢趴伏的造型,后来又回到了四肢直立的状态,头上的鹿角,也简化成尖长的独角,甚至到了东汉晚期,独角也不再强调长度和锐利,竟然弯曲起来。

如果说,战国楚墓是镇墓兽的源头,那么魏晋和隋唐,则是它的鼎盛时期。这时的镇墓兽与之前相比,已经是极为不同了,最大的区别在于数量。

事实上,镇墓兽最早是单个存在的,直到北魏后期,才出现了随葬两件镇墓兽的规制。隋唐时期,又有了墓中四神之说,由两尊镇墓兽和两尊武士俑(后来被天王俑取代)组成。

隋白釉黑彩镇墓兽

隋朝的镇墓兽分为人面和兽面,昂首挺胸,背上插着长戟,整体风格更加复杂华丽,在其肩部还刻有翅膀的纹饰,头上的独角又演化成双角的造型。

唐朝时期的镇墓兽,面容则更加狰狞,材质多为陶制和三彩,兽面镇墓兽一直是神话鬼怪力量的象征,后来人面兽的出现,也代表着对人自身能力的认同。

在千年的传承发展中,镇墓兽身上融合了很多代表强大和吉祥的动物特征,如狮头豹身,狐耳牛蹄,鸟翅狼尾等等。

镇墓兽的形象演变,与《山海经》里的神怪有着直接的关系,后来又因朝代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不同而别有创新。

甚至有学者认为,镇墓兽的演变,就是工匠们通过对上古神兽的想象,拼接变形而成的。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