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韩余娟,为救70岁老太牺牲,临终遗言:我想要朵小红花

浅笑映红陈 2024-12-14 15:48:14

1983年的那个雨夜,江苏宿迁县塘湖乡,13岁的韩余娟像往常一样在照顾70岁的五保户傅王氏奶奶。连日暴雨让这座临时安置的仓库摇摇欲坠,当午夜房梁即将坍塌的那一刻,韩余娟毫不犹豫地将傅奶奶推向安全地带。水泥横梁重重地砸在了这个瘦小的身躯上,送医后,她在病榻上虚弱地说出了最后的心愿:"我想要朵小红花。"9月3日下午,戴着梦寐以求的小红花,年仅13岁的韩余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少女韩余娟 善行照亮人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江苏宿迁这片古老而宁静的土地上,迎来了一个女婴的降生。这个女婴就是韩余娟,出生在塘湖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韩余娟的家境并不富裕。但她从小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品质,在塘湖乡中心小学里,她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课堂上,她专注听讲,认真完成作业。课后,她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同学心中的好榜样。

作为一名优秀少先队员,韩余娟不仅在学习上追求进步,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为他人着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默默地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1981年,十岁的韩余娟注意到村里有位孤寡老人傅王氏。这位七十多岁的五保户老人,因为子女不在身边,生活十分艰难。

韩余娟开始主动照顾这位孤独的老人。放学后,她总是第一时间赶到傅奶奶家中,帮她打水、洗衣、做饭。

寒来暑往,韩余娟坚持了两年多。她的到来,为老人的生活带来了光明与温暖。傅奶奶逐渐把这个懂事的小女孩当成了亲孙女。

在学校,韩余娟从不因为要照顾老人而耽误学习。她总是提前完成作业,把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份责任感和担当,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珍贵。

村里人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小小的韩余娟,挑着比自己还高的水桶,在乡间小路上步履匆匆。她脸上挂着纯真的笑容,仿佛做这些事情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

韩余娟的父母也为女儿的善行感到骄傲。他们知道,女儿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懂得了人间大爱的真谛。尽管家里条件不好,父母还是支持女儿帮助他人。

这位13岁的少女,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善良。她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的角落,温暖了孤寡老人的晚年。

暴雨连绵夜 孝心暖人间

1983年8月14日的宿迁,天空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连续多日的暴雨让整个塘湖乡笼罩在一片潮湿中,街道上积水横流,房屋受损严重。

韩余娟背着书包,踩着泥泞的小路来到傅奶奶的临时住所。因为连日暴雨,傅奶奶原本的草屋已经倒塌,村干部安排她暂住在一间集体仓库里。

到了仓库门口,韩余娟立刻放下书包,熟练地生火烧水。她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带来的粉丝和新鲜韭菜,准备给老人包顿饺子。

水开了,韩余娟麻利地和面、剁馅、包饺子。她的动作虽然稚嫩,却格外认真。很快,两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就端到了桌上。

吃完饭,韩余娟又帮傅奶奶梳理头发,整理衣物。傅奶奶的头发已经花白,但在小姑娘的细心照料下,显得格外整洁。

这时,同学来叫韩余娟去看电影。外面的雨还在下,韩余娟看了看独自一人的傅奶奶,摇头婉拒了同学的邀请。

她决定今晚留下来陪伴老人。傅奶奶的临时住所简陋,只有一张木板床和几件简单的家具,但韩余娟却觉得很温暖。

想起傅奶奶倒塌的草屋中还有些粮食,韩余娟决定去抢救出来。她冒着大雨,在废墟中翻找,终于找到了十多斤小麦。

衣服全都湿透了,韩余娟却顾不得这些。她抱着潮湿的小麦,走了一公里多的路,来到塘湖街道的粮食加工厂。

粮食厂的师傅看到这个浑身湿透的小姑娘,连忙帮她把小麦磨成白面。韩余娟道过谢,又抱着面粉走回仓库。

她把面粉放在灶台上,这样傅奶奶就能随时取用。做完这些,韩余娟又帮老人铺好床铺,收拾妥当。

夜幕降临,暴雨依然在肆虐。韩余娟和傅奶奶挤在简陋的木板床上,听着外面的雨声,慢慢进入梦乡。

这一天,韩余娟做了很多事:包饺子、梳头发、抢救粮食、磨面粉。每一件事都平凡普通,却都饱含着一个13岁女孩对老人的深深牵挂。

村里人都说,韩余娟比大人还懂事。她不仅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更是在这种特殊时期,用自己的方式给予老人最温暖的陪伴。

深夜房塌陷 舍身救老人

午夜时分,雨声渐渐变得狂暴起来。仓库的房顶开始渗水,墙体发出不祥的声响,整个建筑摇摇欲坠。

韩余娟从浅睡中惊醒,她察觉到了危险的迫近。房梁发出的吱呀声越来越大,水泥墙面上出现了细密的裂纹。

屋外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破旧的仓库在狂风暴雨中摇晃,像一叶在惊涛骇浪中的小舟。

韩余娟立即起身查看房屋的情况。她发现头顶的房梁已经出现明显的变形,随时可能坍塌。

傅奶奶还在沉睡中,对即将发生的危险毫无察觉。韩余娟看了看仓库的门口,那是唯一的逃生通道。

突然,一声巨响传来,房梁开始断裂。千钧一发之际,韩余娟用尽全身力气,将傅奶奶从床上推了出去。

老人被推到了门外的安全地带。而就在这一瞬间,整个房顶轰然倒塌,沉重的水泥横梁重重地砸在了韩余娟的身上。

村民们听到响声纷纷赶来,发现傅奶奶跪在仓库门口痛哭。废墟下,韩余娟被压在横梁之下,已经失去了知觉。

乡亲们立即组织抢救,在暴雨中徒手搬开废墟。当他们将韩余娟救出来时,她的身体已经被砸得血肉模糊。

村里最快的拖拉机被临时改装成救护车。司机不顾泥泞的道路,载着韩余娟往县医院疾驰。

医院里,医生们展开了紧急抢救。韩余娟的父母闻讯赶来,在手术室外焦急地等待着。

手术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韩余娟终于被推出手术室,但她的生命体征仍然十分微弱。

在病榻上,韩余娟虚弱地睁开眼睛。她的第一句话是询问傅奶奶的安危,得知老人安然无恙后,她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医护人员为她的勇敢感动,问她有什么心愿。韩余娟轻声说道:"我想要朵小红花。"这是她在校园里一直向往的荣誉象征。

学校的老师立即送来了一朵鲜艳的小红花,亲手别在了她的病号服上。韩余娟看着胸前的小红花,脸上绽放出最后的笑容。

1983年9月3日下午,带着这份纯真的心愿,13岁的韩余娟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她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何为大爱无疆。

少女英雄逝 精神永流传

韩余娟离世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塘湖乡,村民们自发前来送别。乡亲们抬着简朴的棺木,沿着乡间小路缓缓前行。

送葬队伍中,傅奶奶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地跟随。她的身边,是韩余娟的同学们,他们胸前都佩戴着鲜艳的小红花。

葬礼结束后,乡党委召开了紧急会议。会议决定追授韩余娟"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并在塘湖乡设立韩余娟纪念碑。

1984年春天,韩余娟的事迹被《江苏日报》报道。这个13岁少女的故事,在全省引起强烈反响。

各地学校纷纷组织学生学习韩余娟精神。她用生命诠释的大爱,成为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省少先队总部特意为韩余娟追授"优秀少先队员"称号。这枚红领巾被永久保存在省少先队事迹展览馆中。

1985年,韩余娟被评为"全国见义勇为先进分子"。她的故事被收入全国中小学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在韩余娟牺牲的第五个年头,塘湖乡的老百姓自发捐款,在她曾经就读的小学门前竖立了一座铜像。

铜像前,经常有学生驻足献花。每年清明节,附近学校都会组织学生来此举行祭奠活动。

傅奶奶在村民们的照顾下,安详地度过了晚年。她常常来到韩余娟的墓前,讲述这些年发生的变化。

1990年,一部以韩余娟事迹为题材的电视剧在江苏卫视播出。这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位用生命诠释大爱的少女英雄。

随着时代发展,韩余娟的故事被搬上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年轻人自发传播着这个感人的故事。

2000年,宿迁市将韩余娟纪念馆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批青少年前来参观学习。

纪念馆里,陈列着韩余娟生前用过的课本、作业本,还有那枚最后佩戴的小红花。这些实物见证了一个纯真年代的道德标杆。

2010年,韩余娟被评选为"感动江苏年度人物"。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她用13岁的生命,诠释了人性中最崇高的光辉。"

在韩余娟牺牲三十周年之际,塘湖乡专门成立了韩余娟精神研究会。研究会定期组织专家学者研讨,传承和弘扬韩余娟精神。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