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资阳市搞这个每天两小时体育活动的政策,说实话还挺让人意外的,毕竟现在基层学校体育课经常被其他科目占用,体育老师都快成代课老师了,这回终于有人重视起来了。
我听朋友说她在资阳教书,好家伙,体育课天天被语数英占着补课,体育老师也不敢吱声,毕竟谁都知道升学率才是硬道理,这种情况在很多地方都是常态,我自己当初上学的时候也是这样,体育课基本就是自习课的代名词。
现在政策说高中每周要上三节体育课,初中小学每天都得有一节,听起来是不错,但是真的能做到吗,老师都不够用,场地也不见得够,下雨天咋办,这些问题都得好好考虑才行。
不过说真的,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确实不咋样,整天对着手机电脑,连个引体向上都做不了几个,这样下去可不行,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政策确实很有必要。
天气不好的时候可以用室内场地,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我看很多学校连个像样的室内体育馆都没有,架空层打个乒乓球还行,要是几百号人一起活动肯定是不现实的。
说到体育老师不够这个事,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专业的体育老师本来就少,现在还要增加这么多课时,肯定更不够用了。
找退休的体育老师回来上课,这个主意还不错,但是人家退休了谁还愿意再来受这个累,而且退休教师的身体状况也不一定适合高强度的体育课。
让其他学科的老师转岗教体育,这个就更有意思了,你想想语文老师突然去教篮球,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虽然说可以培训,但是专业性肯定还是差很多。
引进退役运动员来当体育老师,这个想法还不错,但是退役运动员未必有教学经验,可能技术是很厉害,但是不一定会教啊,这个也需要专门的培训。
现在很多学校课间都不让学生出教室,说是为了安全,其实就是怕学生出事,这样久坐对身体特别不好。
政策里说要督促学生离开教室,进行远眺或者自由活动,这个要求挺人性化的,但是执行起来可能会有阻力,毕竟很多老师习惯了在课间继续讲课。
跳绳、踢毽子这些传统的运动项目其实挺好的,不需要太多场地和器材,而且很多孩子也喜欢,关键是要有人组织和引导。
课间活动时间其实挺宝贵的,如果能好好利用起来,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升还是很有帮助的,关键是学校要重视,老师要配合。
现在很多学校的体育课考核还停留在传统的考体能上,跑步、引体向上这些,其实挺片面的。
政策里提到要建立体育荣誉榜、纪录榜,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不能只关注成绩,更重要的是参与度和进步程度。
每个学生一年至少要参加一次校级以上的体育比赛,这个要求看似不高,但是对于那些不爱运动的学生来说可能也是个压力。
我觉得体育课的评价标准应该多元化一点,不能只看成绩,还要看学生的态度、进步情况、团队协作能力这些。
很多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都比较简陋,一个操场几百号人用,确实不太够。
政策里说要利用走廊、边角位置打造微操场,这个创意不错,但是要注意安全问题,毕竟空间有限。
跟社区共享体育场地这个想法很好,但是涉及到管理、维护、责任划分这些问题,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假期开放学校体育场地给学生和家长使用,这个做法在一些地方已经在实施了,效果还不错,就是需要专人管理。
体育活动安全问题确实是个大问题,一旦出事就很麻烦,所以很多学校都特别谨慎。
现在政策要求建立风险防控机制,做好特异体质学生筛查,这些都很有必要,但是落实起来需要很多配套措施。
体育教师要承担很大的责任,万一学生受伤,老师也会有很大压力,所以要建立合理的免责机制。
场地器材的安全检查也很重要,尤其是一些大型器械,定期维护保养是必须的。
设立监督举报电话是好事,但是关键是要及时处理,否则就变成摆设了。
对弄虚作假的学校要严肃处理,这个很有必要,不然政策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考核评估也要科学合理,不能只看表面数据,要真正了解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否得到改善。
监督机制要形成闭环,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要有后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