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省份,GDP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位列全国前八。
然而,紧追粤苏的山东,在“十三五”期间,山东却经历了令人费解的人口净流出现象,流失人口高达89.31万,成为人口外流top1?
更令人担忧的是,流失的人口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数量减少,更体现为人才的流失。
数据显示,2019届山东高校非本地户口毕业生平均留存率仅为23.54%,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外地毕业生选择离开山东,前往其他省份发展。
要知道,这些年轻、富有活力的人才,本应是推动山东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却纷纷选择“用脚投票”,这无疑为山东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面对如此严峻的人口流失形势,山东并没有坐以待毙。
山东省政府已启动“强省会”战略,将济南作为中心城市进行重点扶持,旨在打造一个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引擎。
另一方面,山东还规划了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三大都市圈,并全面取消了3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旨在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人才环境,吸引更多人才落户山东。
为了进一步留住和吸引人才,山东省还颁布实施了《山东省人才发展促进条例》,并陆续出台了“人才兴鲁”32条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展现了对人才的重视。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山东经过几年的努力,也取得了初步成效。2020年,山东新登记企业超过80万户,民营经济主体占比提升至98.7%。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山东这个经济强省的人口流失?仅仅是人才的“孔雀东南飞”,还是有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
深层原因探析:多重因素交织山东的人口流失并非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
其中,产业结构转型阵痛、民营经济发展不足以及缺乏强有力的中心城市是三个关键因素。
山东作为传统的工业大省,长期以来依赖重化工业,特别是化工产业。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山东省政府从2017年开始大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对“小、散、乱”的化工企业进行关停并转,并逐步将这一行动扩展到其他行业。
同时,GDP增速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数据显示,2017-2019年,山东的GDP增速从7.4%一路下滑至5.5%,下滑幅度超过了广东、江苏、浙江三省。
而这三年,也正是山东人口净流出最严重的时期,累计流出人口高达81.45万人。这组数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关联性,表明产业结构转型阵痛是导致人口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营经济发展不足:“官本位”思想的桎梏
与广东、江苏、浙江等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相比,山东的民营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2019年,山东省每万人口拥有私营企业77.4户,低于全国92.1户的平均水平,分别比广东、江苏少66.3户和105.3户。
如此巨大的差距,反映出山东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难以吸纳大量的就业人口。
山东的“官本位”思想也对人才回流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当地人以进入国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工作为荣,这种社会风气使得在省外就读的山东籍毕业生不愿回到家乡,更倾向于去更加公平、开放的大城市寻求发展。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山东的人才流失。
当前,我国人口流动呈现出明显的“大城市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广东和浙江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人口,主要得益于其省内拥有强大的中心城市,例如广州、深圳、杭州等。
这些城市凭借其发达的经济、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公共服务,对人才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反观山东,尽管拥有青岛和济南两座大城市,但与其他省份的中心城市相比,它们的吸引力明显不足。
2019年,青岛的人口增量仅为10.5万,济南的人口增量甚至不足7万,与广州、深圳、杭州等城市动辄几十万的人口增量相比,差距甚远。
青岛在2019年全国主要城市常住人口增量排名中仅位列第十四,这反映出山东缺乏一个能够引领全省发展、吸引人口的强有力中心城市。
这种缺乏强有力中心城市的局面,使得山东在与其他省份的人才竞争中处于劣势。
尤其是在“大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山东更需要一个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的中心城市,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未来展望:凤凰涅槃,再创辉煌山东的人口流失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挑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尽管目前仍面临诸多困难,但山东已经展现出积极的改变和发展的潜力。
随着强省会战略的推进、都市圈建设的完善、人才政策的落地以及产业升级转型的深入,相信山东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最终实现凤凰涅槃,再创辉煌。
再加上,山东是全国唯一一个省内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都超过1亿的省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既是山东的优势,也是山东的挑战。
如何将人口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山东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山东一定能够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