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青橘罐头呐
编辑 | 青橘罐头呐
前言
然而,为何这样一个备受瞩目的项目最终会遭遇如此巨大的亏损?
和沙特签下大订单
中国高铁从2008年北京至天津线开通运营起,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可以说这一成就不仅改变了国人出行方式,更成为中国制造的闪亮名片,走出国门、服务全球。
而在2009年的沙特,一纸合同让中国铁建喜上眉梢。
这份价值66.5亿沙特里亚尔(当时约合人民币120.7亿元)的中国铁建合同,看起来简直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当时的评估显示,这个项目的毛利率能稳稳当当地达到8%到10%,这在国际工程界可是相当不错的利润水平了。
说实话这种大项目能拿下来,确实让人兴奋。
毕竟沙特可不是一般的市场,那可是石油钱用不完的主,而且这条轻轨是为了服务朝觐者,在伊斯兰世界可是个响当当的标杆工程。
要知道每年数以百万计的穆斯林都要到麦加朝觐,这条全长18.25公里的轻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交通难题。
而中国铁建对这个项目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从2009年8月开始,总裁赵广发就亲自挂帅,三次跑到沙特现场办公。
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这条轻轨铁路就已经修建好了,甚至在2010年11月就投入到运行当中。
可谁能想到,这看似完美的开局,却暗藏着让人始料未及的转折。
对账之后竟然发现不仅没有挣钱,反而是亏损了高达41亿人民币。
一个工程量暴增的连环炸
到了2010年下半年,项目进入了大规模施工阶段,问题更是接踵而至。
地下管网和征地拆迁严重滞后,这些本该是业主负责的工作,可进度总是跟不上。
更糟的是,业主还不断提出新的功能需求,有些已经完工的工程还得重新调整,这简直就是在给本来就紧张的工期雪上加霜。
按理说遇到这种情况,停工是承建方的正当权利,不光能逼着业主把钱落实到位,还能顺带要求赔偿停工损失。
可中国铁建却选择了硬着头皮继续干,为什么?因为他们算了一笔更大的账,如果停工或者没按时完工,最多损失12亿元的履约保函。
但要是项目黄了,在整个中东市场的招牌就算是砸了。
到了2010年6月,预计总成本已经涨到了125.44亿元,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
但这还不是最糟的,随着项目的推进,实际工程量比签约时预计的数字越差越大,成本就像是失控的野马,根本拉不住缰绳。
这种情况下,中国铁建只能一边加紧施工,一边收集证据准备后续索赔。
每次合同变更,他们都按规矩提交了变更和索赔资料,2010年后半年中国铁建公布的财报让整个工程界都倒吸一口凉气。
麦加轻轨项目最终亏损41.53亿元,这个数字比市场预期的还要高出不少。
而此消息一出,中国铁建的股价立马受到影响。
说实话这种反应也在情理之中,毕竟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说,40多亿的亏损可不是小数目,这差不多就顶得上他们一年的利润了。
不过市场反应归市场反应,这个项目背后的故事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索赔工作从2011年就开始了,中国铁建提交了详细的索赔文件,不过这个项目虽然亏了不少钱,但在其他方面却有不少意外收获。
比如说技术积累,再比如说人才培养,这个项目培养出来的国际工程管理团队,现在可都是各大海外项目的中坚力量。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项目居然还帮中国铁建在中东市场打响了名声。
2015年到2024年的运营数据显示,这条轻轨的运营效果相当不错,每年朝觐季节都能安全运送几百万人次的朝觐者。
这种成绩在伊斯兰世界可是实打实的口碑。
有意思的是,沙特方面后来还真给中国铁建不少项目,2016年中国铁建又拿下了沙特吉达地铁的大单。
这次他们可是吸取了教训,合同条款写得比之前细多了,风险控制也严格了不少。
回头看这个项目,最大的教训可能就是风险评估还不够深入,当初光顾着看合同金额和预期利润,对可能出现的变数考虑得不够充分。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项目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有时候亏钱不一定就是失败。
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声誉和经验有时候比短期利润更重要,中国铁建在这个项目上虽然赔了钱,但赢得了信誉,积累了经验,培养了队伍,这些都是钱买不来的资产。
现在中国铁建已经成了沙特基建市场的重要玩家,他们不仅在建地铁,还承接了不少其他基建项目。
来源:京华时报2010年10月27日——中国铁建沙特项目巨亏41亿元
来源: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发布时间:2024-06-21——中企承担沙特麦加轻轨2024年朝觐运营任务顺利完成
新华网2011-01-24 17——中铁建20亿元接手沙特亏损轻轨 已递交索赔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