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开始将中国作为旅游和购物的热门目的地。从“中国游”到“中国购”,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中国在全球旅游和消费市场中的吸引力,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
2024年被称为中国旅游的“免签元年”,一系列免签政策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外国游客的入境。中国与26个国家达成全面免签协议,对法国、德国等38个国家单方面免签。这些政策的实施,让外国游客可以更方便地来到中国,体验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消费魅力。
曾经,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购物清单里可能只有大熊猫玩偶和茶叶。如今,他们的购物车早已“改头换面”,从义乌的小商品到深圳的高科技产品,从云南的民族服饰到景德镇的陶瓷,中国制造和中国文化产品成了他们的“心头好”。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外国采购商每天都在上演“扫货大戏”。一位来自尼日利亚的商人表示:“在这里,你能找到全世界想要的商品,关键是价格还那么便宜!” 他的集装箱里,除了传统的圣诞装饰品、五金工具,还多了直播设备、跨境电商爆款产品。
线上消费同样火爆。TikTok上,外国博主们晒出的“中国购物开箱视频”动辄播放量破百万。从9.9元包邮的美妆蛋到千元级的汉服,从智能家居设备到国潮运动鞋,中国商品凭借高性价比和独特设计,成功“拿捏”了海外消费者的喜好。
三、文化赋能消费,让“中国购”成为情感共鸣的纽带中国商品之所以能让外国游客“上头”,不仅因为物美价廉,更因为其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在云南大理,外国游客穿上白族服饰,学习扎染技艺,最后把亲手制作的围巾带回国内。这条围巾不再只是一件商品,而是一段独特的文化记忆。
购物体验的升级,离不开支付方式的创新。为了让外国游客在中国消费更便捷,中国在支付服务上做足了功夫。北京、上海等城市在机场、景区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提供外币兑换、移动支付开通等服务。现在,外国游客拿着手机就能像中国人一样,用支付宝、微信支付扫码购物,甚至还能享受“先享后付”的信用消费服务。
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一位德国游客刚下飞机,就在支付服务区开通了移动支付账户。他兴奋地说:“没想到在中国消费这么方便,不用换现金,不用找零,一部手机就能搞定一切,简直太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