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点评直播带货,言辞犀利,句句说到网友的心坎里

黄毅来啦 2025-04-10 07:38:33

文|景岚

编辑|黄毅来了

“三二一上链接!”

主播嘶吼声中,上万单秒空。

但鲜少有人知道:这上万单里有一半多都是机器人刷单。

几百元一盒的“野生蜂蜜”,实际产自郊区作坊。

更魔幻的是——同一款蜂蜜在隔壁直播间标价只有几十元。

为何40%的消费者遭遇直播陷阱,却只有13.6%选择投诉?

看到人民日报怒斥“演技派带货”,我们究竟该对着手机笑还是哭?

1.虚假人设和场景闹剧

曾有这样一个直播场景。

某个主播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家乡水果滞销,果农们面临巨大损失。

自己为了帮助乡亲们,不惜放下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

而屏幕上,破旧的房屋,满脸沧桑的果农,以及堆积如山的水果,让无数网友心生怜悯,纷纷下单购买,助力农产品。

原本是件好事,可没过多久,就有网友发现,所谓的滞销水果产地,不过是主播们临时搭建的场景。

所谓的“果农”也都是花钱雇来的群众演员,售卖的水果质量更是参差不齐,寒了一众消费者的心。

而这种编造虚假“扶贫”“助农”场景的行为,在直播界屡见不鲜。

2024年9月,某个网红在直播中被警方当场抓获。

背后团队精心策划了“被生母抛弃、养母精神失常剧本”,通过直播卖惨,骗取打赏和商品销量。

粉丝量更是在短时间内暴涨到一百多万。

更荒谬的是,扮演“养母”的演员竟然是主播的亲生母亲。

这场“亲情苦情戏”最终被揭穿,涉案人员也被行政拘留了10日。

这样的“剧本化操作”在直播界已经形成成熟套路,更多令人瞠目结舌的造假手段,正在侵蚀公众信任。

甚至还有主播利用未成年人,残障人士,孤寡老人等形象吸粉引流,将他们当作获取流量的工具。

广西某个主播团队,为打造“关爱残障人士”的人设,强迫残障人士配合摆拍“工厂上班”视频,实际并未提供就业机会;

云南某主播在直播中“收养”流浪儿童,镜头外却将孩子送回孤儿院,仅为博取观众打赏。

“伪善”的皮囊被揭开后,引起无数网友愤怒。

“这些主播太没有底线了,利用大家的善良来赚钱,简直道德败坏。”

“假学历、假身世、假助农,现在连眼泪都是假的!”

善良变成了摇钱树,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反而无人问津。

而官方也针对此类现象明确指出,这种行为严重误导消费者,破坏直播行业的诚信环境,必须予以严惩。

直播间的“疯狂闹剧”却层出不穷,充斥着扰乱秩序和侵权的丑态。

2.假冒伪劣和欺骗套路

从直播间购买的商品,和主播展示的完全不一样,这是许多消费者都遇到过的糟心事。

很多主播通过炮制虚假粉丝量,浏览量,交易量等数据,制造抢单爆款假象。

有的还会过度渲染产品“功效”,夸大食品、保健用品功能,误导坑害消费者。

甚至有些直播间直接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销售仿冒假冒产品。

比如知名打假人王海,就曝光了小杨哥,李佳琦等人“用假鉴定证书卖假和田玉”的事。

部分用户收到商品后发现,李佳琦直播间宣传的“新疆和田玉”其实是广义和田玉,附带的《宝石鉴定证书》也存在明显的造假痕迹。

更震惊的是,出具证书的机构被证实为“山寨机构”,根本不具备国家认可的资质。

事情曝光后,李佳琦所属公司坚称他们的产品符合标准,否认销售假货,但并未能平息舆论。

网友觉得他们在混淆国标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广义和田玉,比如青海料还有俄料,虽然能标注为“和田玉”,但是主播在直播间刻意强调“新疆和田玉”,这和诈骗有什么区别?

几乎同一时间,小杨哥直播间也被曝出来类似问题。

之后,市场监管迅速介入,暂定了李佳琦直播间运营15日。

抖音和淘宝等平台也紧急下架涉事产品,并且对小杨哥和李佳琦的账号实施“商品橱窗封禁”,“直播权限降级”等处罚。

虽然后续经过鉴定,产品符合国家标准,目前关于他们所售和田玉是真是假尚无定论,但消费者的信任被辜负,对于直播带货也有点避之不及。

网友无奈表示:“现在在直播间买东西都得小心翼翼,就怕买到假货,真希望能有严格的监管。”

根据公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直播带货投诉举报案由四十多万件,同比增长了19.3%。

除了这些,还有一些直播间互动乱象,让大众十分头疼。

污言秽语、拉踩引战、互相挑衅、攻击谩骂等情况屡见不鲜。

主播们刻意营造冲突对抗的氛围,刺激观众打赏。

还有主播为了博眼球,追逐、拦截、骚扰他人的直播搭讪,扰乱公共秩序。

更有甚者,还会使用一些侮辱性、暴力性的惩罚方式,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诱导高额打赏。

大家看直播本来是为了放松娱乐,结果看到这些乱象,心情都被破坏了。

不堪入目的直播内容,不仅污染网络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也极为不利。

万幸,如今的直播带货正在经历“去魅时刻”:人民日报连发三文痛陈行业乱象,市场监管总局年内开出4.2亿罚单,95后开始用“反向带货”解构主播话术。

当激情下单转向理性消费,这场持续五年的流量狂欢终于迎来价值回归——

没有诚信护航的风口,终将沦为龙卷风过境的废墟。

结语

直播带货的终极意义,不该是“割韭菜”,而是“搭桥梁”——连接好产品与真实需求,缩短信任成本,优化消费体验。

《人民日报》的批评,恰恰点明了行业的使命:不是制造焦虑,而是解决痛点;不是玩弄话术,而是创造价值。

等行业从“野蛮掘金”转向“精耕细作”,我们或许会发现,最好的营销,从来不是套路,而是真诚。

部分参考资料

人民网. 夸大宣传、数据造假 直播带货诚信评价机制亟须完善. 百家号. [2023-11-25].

海报新闻. 大批明星,“逃离”直播带货. 百家号. [2023-11-25].

环球时报. 两万亿规模的直播电商亟待规范. 百家号. [2023-11-25].

0 阅读:0

黄毅来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