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只有996,又挣不到什么钱人的才有逃离北上广的思考,没想到导演贾樟柯也会有。
贾樟柯,三个字对于很多文艺青年来说,那是偶像般的存在。
喜欢贾樟柯的人,觉得他特别有人文关怀,镜头下总是关注那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小人物,比如小偷,服务员,在厂里打工的男女,在小镇上无所事事的青年。
总之,贾樟柯的镜头下,记录着很多人自己的一生,或者身边人的大半生。
虽然贾樟柯一直说自己是小人物,但是在娱乐圈,贾樟柯已经等同于成功导演了,说起他的电影,就算不知道剧情是什么,很多人还是会买单。
而且贾樟柯在拍摄电影之余,还给很多商业公司拍摄广告片,做投资之类的。甚至于贾樟柯在自己的老家还开了一个对外营业的小饭馆。
说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一点,那就是贾樟柯真的一点也不差钱。
而且北京在很多人的眼中是艺术文化的中心,大多数搞文艺的人都喜欢扎堆北京,在那里寻找文化上的同行者,在那里感受最前沿的文化资讯。
加上,北京是首都,但凡能够在北京发展定居,那肯定和成功人士挂上钩了。
但没想到2015年,贾樟柯竟然在微博上发了这么几个字,因为北京雾霾,决定离开。
但大家还真的别被贾樟柯的行为感动,因为贾樟柯所谓的离开并不是说以后不去北京了,在其他地方安安定定地生活,而是说自己在没有必要在北京的时候,可以在其他地方生活。
比如在《十三邀》中,贾樟柯坦诚自己夏天和冬天很少去北京,因为北京的夏天太热,北京的冬天雾霾又重。而日常里,贾樟柯就落脚在山西汾阳,有工作的时候就把这个地方作为根据地,四处奔波最后又归于此地。
怎么说呢,很多人会觉得自己在大城市贡献了青春,但是无法留下来,所以离开大城市,多少带着一丝怨恨,或者觉得自己没本事,或者觉得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对打工者不友好。
而贾樟柯的离开,却是一种我可以留在北京,但是我也可以离开,离开后我在哪里都可以落脚的自由,跟普通人的因为生存成本逃离北上广还是不一样的。
通过逃离北京,多少可以让人一窥贾樟柯拉近普通人的方式,就是用普通人也关注的事情,然后自己也参与其中,大多数人也就认为他和我们一样了。
因此对于贾樟柯的电影,认可的人觉得他把自己的时间精力给了很多普通人,关注这个时代发生的任何一个事件,用自己的镜头让普通人看自己,多少有那么一点关怀普通人在摸爬中不容易的温情存在。
而不太认可贾樟柯电影的人,又会觉得贾樟柯的电影题材有那么一点过于投机取巧,总是关注一些边缘性群体,体现自己关怀视角,但又不去帮助他们,总有那么一丝丝让人不悦。
且不说其他的,但就贾樟柯在自己成名且衣食无忧以后,在江西汾阳举办了平遥电影艺术展来看,贾樟柯还真的想把大城市的优质文化资源,引到小城镇,让那里的人受益。
而且贾樟柯的妻子刘涛,对于这件事情也是亲力亲为去当大使来宣传,要知道帮助江西汾阳小镇办展,对于贾樟柯的商业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占去他很大的精力。
作为一个导演,贾樟柯自认为自己在外人眼中挺无聊的,除了写剧本,读诗,拍电影,剪片子,日常里没有什么乐子。
但外人觉得他无聊,他却能够从中得到乐趣。
而且贾樟柯是一个对物质基本没有什么追求的人,据说有一次采访,有人问贾樟柯的衣服什么牌子,没想到贾科长说,他身上穿的衣服,都是老婆帮准备的,让穿什么就穿什么,他不介意也不讲究。
可见离开被很多人认为高大上的北京,对于贾樟柯来说,并不是物质上的享受损失了,而是他压根没那想法,反正在哪里都可以搞艺术,拍电影,他的兴趣也没有约束他一定待在某一个地方一辈子。
贾樟柯当年之所以离开山西,是因为山西本地没有电影学院可以学习。
所以他才去北京电影学院念了电影文学,自己还说如果山西有电影学院,他本人就不离开了。
有些人觉得小地方不好,觉得人情关系太浓,大家都知根知底,彼此什么都聊什么都问。
可是贾樟柯却说他喜欢小城镇的生活方式以及人际关系。
贾樟柯有一次还对他的妈妈说,他在北京有很多朋友,但没有一个亲戚。亲戚就意味着你们家办满月酒或者逢年过节,大家会聚一聚,但大城市的朋友就没有这种传统,大家彼此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在被问到如何有自己的创作语言时,贾樟柯说你要找到自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出身环境以及成长过程,这些东西让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你只有忠实于自己的世界,才能够找到自我。
可见贾樟柯之所以那么关注山西,拍了那么多有关山西小镇的故事,除了关注小人物以外,某种程度上也是他自己寻找自我的方式。
而要关注自我,又离不开当下的环境,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贾樟柯的电影题材总和当下紧密相连了。别人都在找宏大的叙事题材,贾樟柯却从当下社会的时事出发,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会。
跑海南躲雾霾还理解,山西空气质量好不到哪去~
汾阳差不多是全国环境最差的几个地,这个有点扯吧
天注定
山西是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了,看看云冈石窟就知道了,全是硫化物腐蚀的。
汾阳?你以为汾阳夏天就凉爽吗?[得瑟]没听说过夏天在汾阳抗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