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伊三国舰艇近日在伊朗南部水域展开联合演练,配合,这场被外界视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的军事行动,恰逢美伊对峙达到新临界点。
俄罗斯总统普京月前接受美方请求介入伊核谈判时,曾被视为打破僵局的关键变量。克里姆林宫试图以叙利亚问题上的默契换取美方在伊朗议题上的让步,但德黑兰的强硬立场打破了这种设想。
伊朗最高领袖公开指责西方"背信弃义",特别强调2018年美国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造成的恶果——据国际原子能机构数据,伊朗浓缩铀库存已突破协议限制42倍,核威慑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五角大楼近期向中东增派F-35战机中队的动作,与白宫"不谈即打"的最后通牒形成呼应。
军事观察家注意到,美军侦察机对伊朗海岸线的抵近侦查频率增加300%,这种"战争边缘"策略实为多重施压:既为迫使伊朗重回谈判桌,也为安抚国内鹰派势力,同时向以色列展示安保承诺。值得关注的是,美以正在测试新型钻地弹药,这类武器可穿透伊朗地下核设施的强化混凝土层。
中俄伊海上协作远超常规军事合作范畴。052D驱逐舰搭载的346A型相控阵雷达和红旗-9B防空系统,与俄军"棱堡"反舰导弹系统形成攻防互补,这种配置既能保障海上能源通道安全,又可对潜在军事干预形成威慑。
演习区域选定恰巴哈尔港更具象征意义——这个毗邻霍尔木兹海峡的深水港,承载着伊朗突破西方封锁的战略雄心,中国企业的港口投资使其成为"一带一路"关键节点。
美国对伊石油出口的制裁虽导致伊朗原油日产量下降180万桶,但德黑兰通过灰色市场仍维持着日均80万桶的出口量。能源专家指出,中俄建立的"非美元结算体系"吸纳了伊朗60%的石油出口,这种绕过SWIFT系统的交易模式正在动摇石油美元的根基。
三国联合军演前夕,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宣布扩大人民币计价原油期货合约持仓限额,此举被解读为强化能源定价权的配套措施。
美国试图通过军事威慑维持单极霸权,中俄则通过战略协作推动多极化进程。伊朗核危机本质上已成为新旧秩序转换的试金石,各方在波斯湾的博弈或将重塑21世纪地缘政治格局。正如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报告所言:"中东正在见证冷战结束后最复杂的大国互动,每个决策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