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美军为什么不像对付日军那样,用喷火器向坑道里狂喷

伩蕊历史加油站 2024-11-24 14:24:4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1952年的朝鲜半岛,战争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上甘岭成了这场战火中最为惨烈的一处。美军炮火连天,190万发炮弹、5000余枚炸弹,硬生生把高地削低了两米,却始终没能真正攻下这片土地。

有人不禁要问了:为什么美军不直接拿着喷火器对着坑道狂喷?

这是硫磺岛用过的招儿,效果那叫一个显著,怎么到了上甘岭就使不上劲了?别急,这背后的故事,绝对比你想象的还要精彩。

喷火器去哪儿了?

让我们先回到战场的硝烟中。上甘岭,一个听起来像山岭,实际是朝鲜半岛中部的小村庄,面积不到3.7平方公里,关键就在这里的两个高地:597.9和537.7。

别小看这两块地,它们扼守着五圣山的门户,拿下了这儿,志愿军的防线就会大大后撤。而失去这两块地,美军面临的就是一场彻底的溃败。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点半,美军在铺天盖地的炮火中发动了他们的“金化攻势”。320门重炮、27辆坦克,每秒钟倾泻6发炮弹,这架势,堪比“火力地毯”。

美军的信心有多足?范弗里特将军召集了新闻发布会,直言这是一次“摊牌行动”,声称五天之内必定完胜。然而,他的如意算盘没打多久就成了空炮——5天?那是他的白日梦,这场战斗整整打了43天。

美军为什么不照搬在硫磺岛上的套路,用喷火器来对付志愿军的坑道呢?这背后不仅是地形上的巨大差异,更是两军战术的本质不同。硫磺岛上的日军大多集中在浅坑道和地堡中,适合喷火器短距离高温打击的特性。

然而,上甘岭的坑道则完全是另一种“生物”。这些坑道不仅深,而且结构复杂。一个小小的猫耳洞,往往连接着整个纵深的指挥系统和补给通道。

喷火器虽然看着霸道,但也只能烧到表面,根本无法深入30米厚的山腹。更重要的是,这些坑道内部设有隔火墙,哪怕外面火焰滔天,里面却依旧凉爽。美军的喷火器打到这里,简直就是打在了“棉花上”。

此外,喷火器的另一大短板就是安全性。在战场上,这玩意儿就像个“移动炸药包”,一旦被击中,背着它的士兵可就要和火焰一块儿升天了。

而在上甘岭这样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中,志愿军的狙击手和冷枪冷炮战术让喷火器手成了“活靶子”。美军虽然试图用喷火器清理表面阵地,但每一次出击都伴随着巨大的伤亡代价。久而久之,这种战术就成了他们不敢轻易再用的“奢侈品”。

地球最深战壕

上甘岭战役,不仅是一场攻防战,更是一场坑道战。志愿军的坑道,是如何让美军束手无策的?从一开始,这里就埋藏着无数血与泪的故事。

当时的志愿军,顶着敌人不间断的轰炸,硬是在山坡上凿开了一条条生命通道。为了挖出这些猫耳洞式的坑道,战士们日夜轮班,用炸药、钢钎一点一点地凿进山体深处。

这些坑道的宽度不过七八十厘米,刚够一名战士站直,深度却足以让一整个连队藏身。

坑道并不是简单的避难所,而是一座微型要塞。志愿军将射击孔、储水池、弹药库、观察哨都设置在坑道里,甚至还预留了多条暗道,方便转移。

美军的火炮轰炸能把地面炸出一片片“月球表面”,可这些藏在深山腹地的坑道却纹丝不动。正如美军在后来总结的那样:“炸弹和炮弹无法进入坑道,里面的士兵甚至还能边吃饭边打仗。”

坑道的防御力绝非一般的野战工事可比。深度达到30米的山体覆盖,能够抵挡住美军最猛烈的轰炸和炮击。

即便是190万发炮弹和5000多枚航空炸弹铺天盖地地砸过来,坑道内部的志愿军战士依旧可以安然无恙。要知道,在没有坑道的其他战场上,这样的火力覆盖往往足以让一支部队彻底丧失战斗力。

而在上甘岭的坑道里,战士们不仅能完整地保存战斗力,甚至还能根据战场需要随时进行反击。这种韧性和灵活性,让美军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力。

其次是强大的隐蔽性和反击能力。 坑道的射击孔和暗堡分布巧妙,敌军很难发现其具体位置。

志愿军战士可以利用坑道随时转移到有利位置发起反击,美军即便发动猛攻,也很难找到突破口。例如,美军在10月25日的反扑中,试图用喷火器和炸药摧毁表面阵地,但志愿军早已撤入坑道,留下的只是表面工事的“空壳”。

美军只好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却几乎没能伤及志愿军的主力。这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策略,堪称坑道战术的典范。

坑道战的真正威力,在战斗打到白热化时展现得淋漓尽致。10月25日夜,志愿军用133门重炮对美军进行反击,硬是收复了主峰。

接下来的几天里,坑道成了志愿军的“第二战场”,敌人一旦越过表面阵地,就会遭遇坑道内层层埋伏的火力。美军尝试了喷火器,却发现火焰根本到不了敌人深处,最终只能徒劳无功地撤退。

一山容万军

战斗进行到最艰难的时刻,坑道里,不只是战术工事,更是战士们的精神堡垒。水源稀缺、粮食匮乏,坑道内的生活条件极为恶劣。

许多战士被炸药烟熏得面色苍白,看上去像刚从土里扒出来的一样。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

电影《上甘岭》中的那首《我的祖国》广为传颂,而在真实的坑道里,战士们可能连唱歌的力气都没有。他们的坚持靠的是信念:后退一步,就会让朝鲜战场的战局完全改写。正如十五军军长秦基伟所说:“十五军可以打光,但五圣山绝不能丢!”

到了11月初,美军发动了最后的疯狂进攻,依然无功而返。联合国军投入了17个营,死伤人数高达2.5万,而志愿军伤亡1.15万人。

至此,美军彻底放弃了攻占上甘岭的企图。这场战斗,成了美军士气的低谷,也成了志愿军战斗精神的象征。

喷火器的失灵,不仅仅是战术的局限,更是一场意志的较量。

在上甘岭这片土地上,志愿军用30米深的坑道和无数战士的鲜血,为历史留下了一段令人永远铭记的故事。这一战,彻底击碎了美军的“摊牌行动”,也为朝鲜战场划定了新的格局。而喷火器的背后,是一支顽强无比的军队,以及他们宁死不屈的信念。

参考资料

你所不知道的上甘岭战役.人民政协报.2020-10-2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