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由阿拉伯人传播到欧洲,又被美国人当成反抗英式文化的象征

晶源说国际 2023-01-29 22:49:10

你应该知道的是:全球有无数人口,习惯在早上用一杯咖啡开启整天生活;喝咖啡的习惯经过阿拉伯商人传播、在欧洲被发扬光大,又被建国初期的美国人当成反抗英式喝茶文化的精神象征。

十五世纪末,从麦加朝圣回来的信徒把咖啡带进了波斯和奥斯曼帝国。开罗、伊斯坦布尔、大布利兹(Tabriz,伊朗西北城市)、伊斯法罕(Ispahan,位于伊朗中部,是伊朗第三大城),然后到了二线城市,“咖啡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大伙在里边围着咖啡高谈阔论、朗诵诗歌,下双路棋(tavla,又称十五子棋,是最古老的桌游)…因此咖啡—以及从咖啡衍生出的社交功能—是由意大利商人引进欧洲的也就一点都不足为奇了,打头阵的当然是传统上一直扮演地中海两岸交流中间人的威尼斯商人。

17世纪开始,这种饮料风靡欧洲

约莫1600年的时候,咖啡开始在欧洲贩售。1615年起,旅行者就津津有味的描绘这种在威尼斯已经相当盛行的饮品了。咖啡一字的词源因此毫无异议,来自意大利文的“caffè”,欧洲各国语言指称咖啡的字汇皆源于此,“caffè” 其实是土耳其语“kahve”的转写,“kahve”这个字则源自阿拉伯语“qahwah”。

相反的,“qahwah”这个字的源头说法就莫衷一是了。是源自“Kahoueh”意指开胃(可说是“开胃菜的同义词”吗?果真如此,这也说明了某些宗教对它抱持着敬而远之态度的原因,因为酒“vin”这个字的源头也是它。抑或是源自埃塞俄比亚的Kaffa,咖啡树的原生地呢?由于地名渊源的说法不是完全不可能,再者这第二个谐音的解释也比较能让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安心。

另外还有一个小插曲,“kahve”若以北非地区的方言发音,会让人立即联想到法文俚语“caoua”(阿尔及利亚地区阿拉伯语的咖啡),“caoua”在法军占领阿尔及利亚时期,逐渐受到当地民众的欢迎。相反的,“moka”(摩卡)一字,起先是用来指称具有某种特殊香气的阿拉比卡咖啡,后来又专门用来称呼某种咖啡风味的蛋糕,它的源头就毫无悬念了,该字源自同音的叶门港口,也就是咖啡最早的输出港。

教宗称赞风味绝佳,因为“它能让修道士保持清醒”

天主教会对咖啡持保留的态度,情况跟在一个世纪前试图禁喝咖啡的伊斯兰教颇为相近。只不过原因变了,不再是因为咖啡曾被拿来跟酒相提并论,而是因为咖啡来自伊斯兰世界。以严厉著称的教皇克莱蒙八世在十七世纪初期面临了这个难题。教皇理性的先品尝了这款新饮料,觉得风味绝佳,因而迟迟未予以严格禁止。其实应该说,教皇看到了咖啡的功效,它能让僧侣在进行午夜弥撒时保持清醒…。

十七世纪后半,咖啡才跨出意大利国界。热爱旅行的威尼斯作家皮埃罗.德拉瓦,被视为是东方主义的先驱,他率先于1644年把咖啡引进马赛(一般认为把波斯猫带进欧洲的也是他)。

同年,马赛人尚.德拉侯克(Jean de La Roque)从伊斯坦布尔带回来了几包咖啡,更重要的是,他把煮咖啡的器具以及品尝咖啡的专业知识也一并带回马赛。尽管如此,由于海洋贸易的发达,咖啡馆的设立则是先从阿姆斯特丹和伦敦开始,而至遍地开花。1676年,英国司法试图立法禁止设立咖啡馆,理由是自由派在那里集会滋事,引发群情激愤因而不了了之。1700年,英国总计已有超过两千家的咖啡馆。附带一提,1688年某位劳埃德先生开设了一家咖啡馆名为“劳埃德咖啡之家”(Lloyd’s Coffee House),而后成立的劳埃德保险社就设在该店旧址,该社至今依旧冠着劳埃德的名字。

巴黎一直到1669年才初尝咖啡滋味。当时代表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四世的信使苏立曼.亚迦(Soliman Aga,1669年11月被派往法国,外交上他可谓空手而返,却成功的将咖啡引进法国)为路易十四展示了咖啡文化(也就是“土耳其”咖啡),立即在王室及城里造成一股旋风。

他带了相当大量的咖啡。应该就是苏立曼.亚迦让路易十四品尝了他生平的第一杯咖啡,路易十四相当喜欢,但很快也就厌倦了。他的继任者,路易十五,却大不相同。路易十五跟他的情妇杜巴利伯爵夫人都是咖啡爱好者。巴黎的第一家咖啡馆座落在法国剧院附近的马萨林街(rue Mazarine),成立于1672年。第二家则是西西里移民,凡契斯科.博科皮欧(Francesco Procopio)于1686年设立的博科咖啡馆(Procope)。就算坊间流传着光明会学者经常光顾这间店的传言不假,但去除咖啡渣的咖啡首见于博科咖啡馆的说法就有待商榷了。

“巴黎变成一杯超大杯咖啡”

事实上,直到十八世纪初,西方人才不再喝带着咖啡渣一起烹煮的“土耳其”咖啡,改喝多半加了糖的咖啡,而且会过滤掉渣。当时冲泡的方式是将研磨的咖啡放在滤眼很小的滤网上,用热水冲。于是到了十八世纪,套用米什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被喻为法国史学之父)的说法是:“巴黎变成一杯超大杯咖啡”。

在巴黎,比咖啡馆更加常见的类似商店多叫“bistro/酒馆”,它的起源故事很有可能,很不幸的,并不是如前人传颂的那般迷人。1814年巴黎被俄国军队占领,当时那些哥萨克人总是一进店门就吆喝着要喝的,一个劲儿催促“Vite”(快点 ),“Vite”用俄文发音听起来像是“bistro”。然而这个字一直到十九世纪末方才成为巴黎地方的民间俚语,而且来源不明。或许源自法国普瓦图省的方言“bistraud”一字,原本是指“小厮”,后来转为“酒商”的意思,抑或源于齐密地方的方言(chtimi是法国北方庇卡底方言系之一种)“bistrouille”一字,指混合了葡萄酒和咖啡的饮料,后来转换变成“bistingo”(小酒馆),而且“bastringue”(廉价酒馆舞厅)也是从“bistrouille”衍生出来的。

咖啡馆时尚却是欧洲的产物。大约在1734年,巴哈谱出著名的《咖啡颂》(cantate du café),该曲出自《安静,不要说话 》,是一首充满戏谑笑料的批判作品,音乐家透过天生的幽默感,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莱比锡地区居民严重咖啡上瘾的现象。一开场,先是男高音独唱叙事,然后父亲,由男低音诠释,出场唱出各种恐吓威胁,试图戒除女儿,女高音,每天一定要喝咖啡的习惯;但是她做不到:“如果我每天不能喝上三杯咖啡,我会痛苦的像烤羊排一样卷曲着身子。”第二首咏叹调大概是最著名的一段了:“Ei! Wie schmeckt der Coffee süsse.(啊!这咖啡滋味多甜美啊!)”

尽管早在1683年奥斯曼帝国大军二度围攻城维也纳之前,维也纳就有咖啡馆了,但当地咖啡馆真正的蓬勃发展似乎还是得从奥斯曼帝国围城进攻失利之时算起。

波兰国王杨三世索别斯基(1674年起同时担任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直到1696年辞世)带领援军前来救援,奥斯曼军队仓皇撤离,慌乱中,阿拉伯大公的军队大概来不及带走随军带来的多袋咖啡豆吧。事实上,咖啡馆在欧洲各大城市的发展时间大致相同。咖啡的消费一直比较集中在城市地区,这个现象大约持续了一世纪之久,但消费族群很快的便拓展到城市的一般百姓,这特别要感谢那些仿效送水小贩,清早在大街小巷叫卖的咖啡小贩。

咖啡很快的横渡了大西洋:首间咖啡馆于1689年现踪波士顿。引爆独立战争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之后,殖民地的居民把喝咖啡当作反制英式喝茶文化,展现国民傲骨精神的表现 。

0 阅读:10

晶源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