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到荷兰人,不得不提最有名的 “go Dutch”,因为这句流传甚广的英文词组,让「务实」、「勤奋」甚至「节俭」成为众人对荷兰人的刻板印象。在这篇文章 我要和你分享 6 个经典的荷兰生活实例,让你一窥他们节俭储蓄的秘密。
为什么荷兰人这么节俭?
首先必须先了解节俭背后的原因,有一派说法是这和 15 世纪的卡尔文主义有关。新教改革之父 Johannes Calvijn 是一位在日内瓦的法国神学家、牧师和改革家,他和马丁.路德的思想,在荷兰成为新教国家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 1800 年代后期几乎每个政党都采用了他的思想,崇尚勤奋、节俭和直率的美德。尽管不是荷兰人,但提到他的名字时,荷兰人却感到很自豪,并将他视为自己的一份子。
卡尔文教派使尘世活动(主要是职业劳动)具有了某种宗教上的合理性和崇高意义,即世俗的日常工作被视为荣耀上帝的行为,世俗生活在宗教意义上被合理化了。它一方面表现为积极参加世事、勤勉地从事职业劳动,另一方面表现为最大限度的节俭,抵制一切享乐性消费,认为积累财富的勤俭在道德上是无可指责的,骄奢纵欲是有罪的。
同时,有另一派说法认为荷兰的储蓄不一定与卡尔文主义的民族特征有关。ING 银行的消费者经济学家 Senne Janssen 认为:「荷兰是一个富裕的国家,没有严重的不平等现象,因此许多人能够存下工资部分的钱。另外在荷兰生活很方便,银行业务非常容易,你甚至可以通过手机上的 app 来增加对自己财务状况的洞察力,从而导致更明智的储蓄行为。」
如今数以百万计的荷兰公民是无神论者,但有趣的是,他们可能过着可以被形容为自然的卡尔文主义者的生活。与经济水平类似国家的居民相比,荷兰人从储蓄中获得的满足感更高,且超过一半的荷兰人对自己的储蓄金额感到满意,而意大利人的满足程度却不足四分之一。
一句常见的荷兰谚语,经典地阐释了荷兰人习惯在身外之物方面保持低调的个性:“Doe maar normaal dan doe je al gek genoeg.” (「当你正常就已经够疯狂了。」)不要吹嘘、炫耀、谈论金钱,土豪式的撒钱或全身穿戴名牌等炫耀行为在荷兰也比较少见。
如果你来一趟阿姆斯特丹,会发现找不到「豪宅」,这里更多的是相较之下较为低调的独栋花园别墅,而若你有机会进到里头瞧瞧,才会发现里面装潢得非常精致,设计讲究却又给人很温暖的感觉,就像许多亿万富翁穿得跟公园里散步的老爷爷一样,不仔细去了解完全不会知道。
接下来就要和大家分享 6 个荷兰人节俭文化的实例:
▍案例 1:一杯咖啡只配一块小饼干,即使你是客人也一样
如果你曾到荷兰人家作客过,你可能会有以下体验──
咖啡时间到了,当主人问你要不要来杯咖啡时,你兴奋地点头说好。一阵咖啡香气扑鼻而来,你看到主人转身拿来一盒饼干,慎重地将一块小饼干放在那杯朴实的咖啡旁。当你满心期待他再多拿出一点,主人又轻轻地将盒子盖好并放回那只有荷兰人拿得到的高架上。你开始怀疑自己在这里是不是真的受到欢迎⋯⋯
这是荷兰语俗谚 “Een koekje bij de koffie” 的最佳例子──请注意,这块搭配咖啡的饼干还不是普通的饼干,而是「小」饼干(荷兰文在任何字后面加个 je、tje、pje 等就是小的意思)。
根据明查暗访得到的结论是:可能在 1950 年代大战后的这段时间,因为资源的稀缺,每一毛钱都被翻转,皮带也被紧紧地收紧,导致当时几乎每个家庭都有现金簿或家支簿,所有进出的钱都被完整地记录在其中;毕竟,只有在有钱时才可以花钱,节俭的生活教育也如此养成。所幸这是偏向上个时代的 “legacy”(传统),现在你到荷兰人家作客时,他们通常愿意多放一块饼干在盘子上 ^.<
▍案例 2:为了清空罐子里最后一滴酸奶,他们甚至发明了特殊工具

你是不是也曾经为了罐子里最后一滴倒不出来的酸奶而感到伤心或无能为力?荷兰人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Flessenlikker”(「刮瓶器」)是一项货真价实的荷兰发明,荷兰语直译为舔瓶子的东西。神似穿鞋器或抓痒神器,这个工具的头一边为平面,方便刮出方形罐装的内容物例如优格,一边为半圆形,方便刮出圆罐的内容物例如果酱。身为外国人或许很难想象,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小工具,荷兰人的节俭也在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案例 3:到超市买东西一定要集积分
当我们在各类APP上获取积分兑换礼品时,务实的荷兰人也在努力地存 zegels(荷兰文:集点贴纸),满点赠送的物品包罗万象,最常见的就是厨具,从锅碗瓢盆、刀叉、酒杯到密封容器都有。也有一大部分的人选择固定到同一间超市累积现金回馈,这比换回一堆自己不一定需要的东西还要实在。而荷兰最大的超市 AH 每个礼拜也固定有各式各样买一送一的优惠,特别认真的荷兰人会在出门采购前,先在超市的 app 里面搜寻当周所有的优惠,确保自己掌握各家超市折扣的最新消息,再决定要到哪里买东西。
▍案例 4:我很喜欢你,不过我们平分账单吧!
请注意,这并不是一个问句而是肯定句。“Go Dutch(平分账单)” 的英文谚语用法深植人心,和我们说的 AA 制一样,在荷兰和其他人一起吃喝玩乐时,平分是比较常见的处理方式。
看到这句谚语的人可能直觉地会想到「那⋯⋯约会也是平分吗?」在此替荷兰男性澄清,约会平分的状况比较常见于学生,因为还没有开始上班所以手头比较紧一点;同时,并不是所有的荷兰男性都坚持一定要平分,而平分账单本身也没有什么错,只是这样的做法或许和老派浪漫的风格比较不符。

至于在朋友之间,说实话,我认识的朋友中也不乏慷慨好客者,但如果真的要平分,感谢科技的进步,主揪的人可能会先买了单,再传 Tikkie 给大家──这是荷兰的金融付款方式,可以简单地分享付款码给好友。而直接在柜台前平分也是很常见的作法,很多时候我们会一个个到柜台去付自己点的餐点和饮料,这样简单快速谁也不欠谁。
▍案例 5:没有红包就要打零工赚钱
没有钱怎么存钱?不是每个荷兰家庭都有固定给予零用钱的习惯,但几乎所有荷兰人从小就有各式各样的打工机会赚取零用钱;这和华人世界「读书至上」的观念稍有不同,出去打工不是一种浪费时间的事,而是很好的机会,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念。“You need to work and save when you want something,” 受访的荷兰妈妈这么说。因此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被父母鼓励去赚自己的零用钱。常见的打工机会如下:
◆ 到餐厅洗碗──通常 15 岁以上
◆ 到餐厅当服务生──通常 15 岁以上
◆ 当保母──通常 14 岁以上
◆ 在小区里送报(krantenwijk)──通常 12 岁以上
◆ 遛狗──通常 8 岁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小朋友打工的最低时薪并不高:21 岁以上的青少年时薪有 9.54 欧,但随着年龄递减时薪也急遽下降,15 岁的青少年时薪只有 2.86 欧,超低的时薪让小朋友不会为了赚零用钱而荒废了其他更重要的事情。

另外有一项赚钱机会很特别:学习成绩高分也能拿钱。在荷兰上小学的孩子可以到处「晒」拿了高分的成绩单──当然不是每次考试都可以,而是每半年拿到学期总成绩时,你可以带着成绩单到亲戚家接受大家的鼓励,视孩子的学习状况而定。荷兰教育的评分制度为满分 10 分,及格 5.5 分,孩子的成绩从 zeer goed(优秀)的 9 到 10 分、goed(甲上)的 8 分、ruim voldoende(甲下)的 7 分到 voldoende(乙上)的 6 分,都有机会能拿到小小的零用钱。
▍案例 6:年度最重要的节日,整个国家都在卖东西
荷兰著名的国王节(Koningsdag),每年的 4 月 27 日都会盛大展开。全年就只有这一天可以在荷兰任何地方摆摊(除了少数地点,例如水坝广场等没有开放以外),你只要够早去占场地,就可以拿张大大的野餐垫席地而坐、就地开张,把所有你想丢掉的东西拿出来卖。

只要天气好,全国的小孩都会跑出来摆摊,拍卖的东西从娃娃、食物到唱歌拉小提琴都有。即使可以见到背后有父母帮忙张罗,但看到小朋友们认真地兜售着自己的玩具的模样,就觉得很可爱,忍不住想支持一下。
总结
希望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你对荷兰文化和金钱观能有更多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