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本是放松心情、享受生活的好时光,但总有一些消息,让人忍不住要停下脚步,细细品味。最近,项立刚的一条消息,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莫言参加了国际招待会,与众人面露微笑不同,他显得深沉许多。这话听起来,似乎有些深意。
项立刚这几年在互联网上可谓是风生水起,他的言论常常引发热议,甚至争议。有人说他“语不惊人死不休”,但也有人说他的言论经不起推敲。在这个互联网舆论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台,每个言论都能找到它的听众。正如那句老话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言论吸引什么样的粉丝。
就拿卢克文来说,他的言论坚定,视频颇受欢迎。但当他提到要解决孩子户口问题时,一些粉丝却感到失望。他们觉得,一个天天自豪、吹嘘的人,怎么也会面临这样的现实问题?
再回到项立刚,他关于莫言的言论,更是引发了激烈的讨论。评论区里,批评声一片,很多人对莫言的作品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莫言的书揭露了太多社会的阴暗面,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质疑,这样的作品,真的是为了国家好吗?
但我想说的是,文学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多样性。作家通过笔触,记录时代的点点滴滴,包括那些不那么光彩的一面。就像莫言,他的作品中有批判,有矛盾,但这正是他观察社会、思考人生的方式。如果一个社会只能听到一种声音,那将是多么的单调和可怕。
有些网友甚至认为,莫言被邀请参加国际招待会,是一种“统战”的需要,而非他真的做出了什么贡献。这样的言论,实在是让人心寒。我们需要的,是开放的心态,是包容的态度,是允许不同声音存在的胸怀。
正如一些主流媒体所强调的,我们要多元化,要包容,要开放。文化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在了解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展现自己的风采。我们不能只记录那些美好的,对于那些不那么完美的,也同样值得关注和思考。
就拿余华的《活着》来说,它同样揭示了许多社会问题,但人们对它的评价却与莫言截然不同。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总之,对于莫言,对于项立刚,对于所有敢于发声的人,我们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尊重。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一种声音都值得被听见。毕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