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战争日本陆军军衔详解

海绵宝宝谈人物 2025-04-18 21:32:42

本文是原两篇日本陆军军衔的重置版,更新军衔图,人物照片,增加了编制内容。原文如下:

图解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陆军主要采用三种类型军服:昭五式,九八式和三式。

昭五式(1930年开始)采用竖式肩章军衔,衣领佩戴彩色领章(将官不佩戴),领章颜色代表兵种,并由金属数字徽章代表番号。

九八式(1938年开始)采用军官为平行四边形,军士和士兵为长方形的领章军衔,统一长40毫米宽18毫米。右胸口袋上佩戴山形兵种徽章。领章上五角星排列为中心对称。

三式(1943年开始)采用更大的领章军衔,在袖口增加了袖章军衔,并取消了山形兵种徽章。军官领章统一长45毫米,将官宽30毫米,校官宽25毫米,尉官宽20毫米;军士和士兵领章统一长40毫米,军士宽20毫米,士兵宽18毫米。领章上五角星改为第一颗星在最内侧,之后晋升一级在右边增加一颗星。

将官和军官军衔图的图例说明

军士和士兵军衔图的图例说明

元帅级

大元帅

1871年(明治4年)日本陆军建军时首次提到大元帅,1872年(明治5年)9月7日太政官布告第252号规定了大元帅服制和阶级章,不过在1873年(明治5年)5月8日就废除了大元帅,实际并没有授予过任何人。根据1889年9月30日颁布《野外要务令草案》第1部分第1章第1条对已经公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中的相关事项进行了补充,日本天皇被正式授予大元帅军衔,并成为陆军和海军总司令。

明治天皇(1889-1912),大正天皇(1912-1926)和昭和天皇(1926-1945)这三人担任过陆海军大元帅。

元帅陆军大将

1898年1月20日颁布《元帅府条例》规定,设立元帅府作为天皇最高军事咨询机构。授予功勋卓越的陆军和海军大将为元帅军衔,并作为天皇的最高军事顾问。同年颁布的第96号勅令规定了元帅的徽章和佩戴方式。1918年的第331号勅令规定了元帅刀制度(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元帅杖)。

元帅属于荣誉头衔,而不是正式军衔,所以元帅的军衔标志和大将一样,但佩戴元帅徽章(佩戴在第三和四颗纽扣之间的右边)加以区别。元帅为终身制无退役年龄。

昭和时代授予元帅为陆军6人和海军4人。侵华战争期间,寺内寿一,杉山元和畑俊六被授予元帅军衔。1945年第669号勅令废除了日本元帅制度。当时幸存的三位元帅陆军大将为梨本宫守正王,寺内寿一和畑俊六。

元帅陆军大将主要担任总军司令官,寺内寿一为南方总军司令官,杉山元为第1总军司令官,畑俊六为第2总军司令官。

将官级

日本陆军的将官属于勅任官,由日本天皇亲自任命。

陆军大将

大将是日本陆军中实际晋升的最高军衔。大将主要担任参谋总长,军令部总长,陆军大臣,总军司令官(集团军群)和方面军司令官(集团军)。大将退役年龄为65岁。

●总军:日本陆军战时最大编制的单位,司令官为元帅陆军大将和大将。总军负责一个战区,通常下辖2到3个方面军,若干军,师团和旅团等单位,总兵力多达数十万至上百万人。到投降时日本陆军共组建了六个总军,分别为:

中国派遣军:1939年9月12日组建,负责蒙古和中国大陆战场。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总兵力约105万人,下辖华北方面军(3个军和4个旅团),第6方面军(3个军,1个师团和7个旅团),第13军(5个师团和3个旅团),第6军(2个师团和3个旅团),第23军(3个师团和3个旅团),6个师团和1个飞行师团。

南方军:1941年11月6日组建,负责东南亚战场。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总兵力约73万,下辖缅甸方面军(2个军,4个师团和3个旅团),第7方面军(3个军,1个师团和1个旅团),第14方面军(2个军,9个师团和3个旅团),第18方面军(1个军,2个师团和1个旅团),第2军(5个师团和3个旅团),第18军(3个师团),第37军(2个旅团),第38军(4个师团和1个旅团)和第3航空军。

关东军:1942年10月1日组建,负责中国东北(满洲)战场。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总兵力约66万,下辖第1方面军(2个军和3个师团),第3方面军(2个军,2个师团和4个旅团),第17方面军(1个军,4个师团和1个旅团),第4军(3个师团和4个旅团),第34军(2个师团和1个旅团)和关东军直属部队。

第1总军:1945年4月8日组建,负责日本本土东部防御。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总兵力约100万,下辖第11方面军(1个军,4个师团和1个旅团),第12方面军(4个军,2个师团和2个旅团),第13方面军(1个军,4个师团和1个旅团)。

第2总军:1945年4月8日组建,负责日本本土西部防御。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总兵力约90万,下辖第15方面军(2个军,3个师团和1个旅团)和第16方面军(3个军,7个师团和5个旅团)。

航空总军:1945年4月8日组建,负责全部陆军航空兵。下辖3个航空军,3个飞行师团和2个战斗飞行集团。

●方面军:战时日本陆军组建的第二级单位的编制,司令官为陆军大将和陆军中将。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8月31日中国驻屯军改编为第1军,在华北西部组建第2军,两个军由华北方面军统辖,这是中国战场第一个方面军。11月7日组建华中方面军,1938年2月14日改名为华中派遣军。1940年2月9日组建华南方面军,1941年6月28日被改编为第23军。1939年9月12日组建中国派遣军,统辖华北方面军和华中派遣军。日本陆军总共组建了21个方面军,到战争结束还有17个方面军。

以华北方面军为例,1937年组建时下辖2个军,2个师团和1个驻屯混成旅团;1939年下辖3个军,3个师团和4个独立混成旅团;1945年投降时下辖4个军,2个独立混成旅团,1个独立步兵旅团,2个独立警备队,1个特别警备队,防空,后勤,医院,补给和其他直辖部队。华北方面军兵力为20多万到35万。

陆军中将

中将主要担任军司令官,师团长,参谋次长,军令部次长和次官职务。中将至少服役4年才能晋升为大将,退役年龄为62岁。

●军:由2个及以上的师团组成,司令官为陆军大将和陆军中将。在侵华战争前,日本陆军共有四个军:朝鲜军,关东军,台湾军和中国驻屯军。航空总军之下的单位为航空军。因为军是临时编制,所以兵力从几万到二十多万不等,有些军下辖1个师团和几个守备队,总兵力不到4万人;像第11军,最多是下辖7个师团和1个独立混成旅团,兵力多达30万人。七七事变后日本陆军总共组建了59个军(包括6个航空军)。

●师团:1888年5月12日日本陆军取消了原地方军事单位-镇台,改编为师团,第一批共有6个师团。师团是日本和平时期的最大军事单位,当师团调往日本本土之外,会在本地新设一个留守师团。战争结束前,为了培养新将领,开始用陆军少将担任师团长。最初师团为四联队编制,1937年9月30日开始师团改为三联队编制。

侵华战争前,日本陆军共有17个常设师团。常设师团为四联队编制,下辖2个旅团(每旅团下辖2个步兵联队),工兵联队,骑兵联队,野/山炮兵联队,辎重兵联队和非作战单位,总兵力为25000人到28500人。

1937年日本陆军扩充了10个特设师团,特设师团兵力来源于常设师团在日本本土的留守师团预备役,番号为常设师团加100,同时恢复大正时代撤编的四个师团,总计12个特设师团。特设师团编制和常设师团大致相同,差别是联队火炮减少,骑兵联队可能缩为骑兵大队或搜索队,总兵力为24400人到28200人。

1937年9月开始日本陆军开始组建三联队师团,并从部分常设师团中抽调1个联队组建9个新师团。其他常设师团也开始改编为三联队师团。三联队师团为3个步兵联队,总兵力为1.8到2.1万人。为了占领区留守与治安,日本陆军组建了首批10个治安师团,兵力为1.4万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陆军开始组建两旅团的师团,第一种起于1942年2月,由独立混成旅团扩编而来,旅团下设4个步兵大队,总兵力为1.2到1.3万人;第二种起于1944年7月,由独立步兵旅团,混成旅团和其他人员拼凑而成,总兵力为1.1万人。

日本陆军还有战车(坦克)师团,高射师团和飞行师团。其中战车师团总兵力13820人,下辖3个战车联队,机动步兵联队,机动炮兵联队,速射炮兵队(反坦克炮),搜索队,防空队,工兵队,整备队和和辎重队,配有100辆轻型坦克和335辆中型坦克。

陆军少将

少将主要担任旅团长,军参谋长,陆军省局长和参谋本部部长。二战末期为了提拔年轻将领,一些少将甚至可以担任师团长。少将至少服役3年才能晋升为中将,退役年龄为58岁。

●旅团:旅团分为步兵旅团和独立混成旅团。

步兵旅团为师团下辖单位。步兵旅团下辖旅团司令部,2个步兵联队,步兵炮中队和速射炮中队,总兵力为5000到7700人。

独立混成旅团不隶属于师团,下辖旅团司令部,4到6个独立步兵大队,旅团炮兵队,旅团工兵队和旅团通信队,总兵力为5500到6500人。

校官级(佐官)

日本陆军的佐官和尉官属于奏任官,由陆军大臣奏请天皇批准,再由陆军大臣任命。

陆军大佐

大佐主要担任联队长,师团参谋长和参谋本部课长等职务。大佐至少服役2年才能晋升为少将,退役年龄为55岁。

●联队:是单一兵种最大单位,相当于团编制。

1个标准步兵联队下辖联队本部,3个步兵大队,联队炮中队和速射炮中队,总兵力为3774人。

1个师团野炮兵联队下辖3个炮兵大队,配36门75毫米野战炮和12门120毫米榴弹炮,总兵力2900人。1个师团山炮兵联队下辖3个炮兵大队,配36门75毫米山炮和12门75毫米野战炮,总兵力3700人。

1个骑兵联队下辖4个骑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总兵力1400人。

1个战车联队下辖3个中战车中队(中型坦克),1个轻战车中队(轻型坦克),1个炮战车中队(自行火炮)和1个维修中队,总兵力1070人。

陆军中佐

中佐主要担任大队长和参谋本部班长等职务。中佐至少服役2年才能晋升为大佐,退役年龄为53岁。

●大队:相当于营编制。

1个步兵大队下辖3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和1个步兵炮小队,总兵力800到1500人。

1个骑兵大队下辖2个骑兵中队和1个机枪小队),总兵力300到600人。

陆军少佐

少佐主要担任大队长和联队付等职务。少佐至少服役2年才能晋升为中佐,退役年龄为50岁。

●日本陆军的联队不设副联队长和参谋长,会设立一个职务叫联队附。队附地位高于副官,类似于指挥官助理,负责负责部队训练,教育,管理,武器和被服等事务。

尉官级

陆军大尉

大尉主要担任中队长职务。大尉至少服役4年才能晋升为少佐,退役年龄为48岁。如果一名士兵以二等兵军衔服役,没有经过陆军教导团,陆军中央幼年学校,陆军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校等军校学习,那他最高就可以晋升为大尉。

●中队:相当于连编制

1个步兵中队下辖中队本部,3个步兵小队和1个辎重队,总兵力为180到200人。

1个机枪中队下辖中队本部,3个机枪小队和1个弹药小队,配8到12挺重机枪,总兵力为139到170人。

1个步兵炮中队下辖中队本部,3个炮兵小队,1个观察班,1个弹药小队,配2门70毫米九二步兵炮,总兵力161人。

陆军中尉

中尉主要担任中队长和小队长职务。中尉至少服役2年才能晋升为大尉,退役年龄为45岁。

●小队:相当于排,分为甲乙丙三种类型

甲种步兵小队为加强编制,下辖3个步兵分队和1个掷弹筒分队,步兵分队配1挺轻机枪,1具50毫米掷弹筒,其余为步枪,共15人。掷弹筒分队配3具50毫米掷弹筒。总兵力为62人。

乙种步兵小队为标准编制,每个步兵分队为13人,总兵力为54人。

丙种步兵小队下辖6个步兵分队,每分队8人,只有三个分队配轻机枪,其余为步枪,总兵力50人。丙种步兵小队主要为了进行反游击作战而设立。

1个炮兵小队下辖小队本部,1个弹药分队,2个炮兵分队,配2门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总兵力为55人。

陆军少尉

少尉主要担任小队长职务。少尉至少服役2年才能晋升为中尉,退役年龄为45岁。

可以成为陆军少尉的途径为:

●陆军士官学校:陆军幼年学校毕业免试或中学4年毕业通过考试入学,符合条件士兵也可以报考。读2年预科,然后以少尉候补生身份进入部队实习5个月,再以军曹军衔入学学习1年半时间。毕业后以见习军官(曹长)进入部队,经过部队所有军官组成遴选委员会同意后,正式授予少尉军衔。

●甲种干部候补生:中等教育毕业生通过考试后,入读陆军预备士官学校。毕业后以军曹军衔退伍,并授予预备役少尉军衔。

●特别甲种干部候补生:招收高等教育在校生,入读陆军预备士官学校,以见习军官进入航空队担任飞行员,并授予预备役少尉军衔。

●陆军经理学校毕业的主计(会计)见习军官。

●从达到退伍年龄的准尉中选拔优秀者,授予预备役少尉军衔。

准军官(准士官)

准尉和军士属于判任官,由联队以上部队长官判定任命。

陆军准尉

准尉以前叫特务曹长。

日本陆军的准尉被称为准士官(准军官),是从军士中培养的预备军官。准尉主要担任司务长/连级军士长职务,主管中队的人事工作。准尉负责维护和保存士兵的个人报告,分配各种职责,制定晋升和调职奖惩措施(由中队长决定),并管理部队内务。准尉的工资相当于大尉。

从二等兵晋升为准尉至少9年,准尉退役年龄为40岁。有的准尉转入预备役后退役;有的在预备役晋升为少尉继续服役;也可以自愿报名,通过考试到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为现役少尉。日俄战争期间,为了弥补军官数量不足,会选拔优秀的准尉直接跳过考试学习晋升为少尉。

军士级(下士官)

陆军曹长

曹长相当于上士。从二等兵晋升为曹长至少5年,曹长退役年龄为40岁。

最早曹长是日本陆军中最高的军士军衔,后来增设了特务曹长军衔(准尉)。曹长和特务曹长都可以作为步兵,骑兵,炮兵和工兵等大队本部的队附。

曹长可以担任司务长,队附等管理职务,也可以担任小队副的指挥职务。

陆军军曹

军曹相当于中士。从二等兵晋升为军曹要4年,军曹退役年龄为40岁。

军曹在战时担任分队长(班长),经验丰富的军曹回到中队装备部、服装部和武器部工作;还可以担任联队行政助理,炊事班长,司号长,服装武器仓库管理员助理。在作战时,除了担任分队长外,还要管理分队的勤务和物资。

●分队:相当于班

1个标准步兵分队为13人,包括1名分队长,8名步枪手和4人机枪组。机枪组配1挺轻机枪,分为组长,射手和携带弹药的副射手。

1个机枪步兵分队为15人,配1挺轻机枪和1具50毫米掷弹筒。

1个炮兵分队为15人,配1门70毫米九二式步兵炮。

陆军伍长

伍长相当于下士。从二等兵晋升为伍长至少3年,伍长退役年龄为40岁。

可以从自愿服役成为伍长的上等兵和一等兵中挑选,送往陆军教导学校接受为期一年的军士培训。有时候军士培训也会在部队内部进行。

战时完成陆军士官学校预科的军官候补生,需要以伍长军衔进入部队实习2个月(战争结束前为2个月),然后在进入陆军士官学校继续学习直至毕业。

伍长主要担任分队长职务。还可以担任大队秘书,司号长,队附,炮兵瞄准手和弹药车长等职务。

士兵级

陆军兵长

1940年9月13日的勅令581号(9月15日生效)修订陆军士兵军衔,新增了兵长军衔。

因为二等兵军衔主要用作新兵在本土训练之用,所以战场上的士兵只有上等兵和一等兵。随着1937年中日战争的长期化,需要重新征召之前服役2年结束的老兵,一下子多了很多老一等兵和上等兵,在人事管理上很不方便,所以增加了兵长军衔。

与此同时,当时为了弥补军士不足而设立的伍长勤务上等兵(代理伍长)被取消。退伍时获得下士官适任证的预备役上等兵(包括现役伍长勤务上等兵)都自动晋升为兵长。

不过由于战争进行,依然缺乏大量军士,所以又设立了下士官勤务兵长作为代理军士。

下士官勤务兵长臂章

陆军上等兵

在设立兵长之前,上等兵一直是士兵最高级。同一年入伍士兵中,大概只有四分之一人才能晋升为上等兵,一个中队只有3人可以成为伍长勤务上等兵。

在一等兵中会挑选出优秀者,作为上等兵候补者接受培训,然后再从挑选晋升为上等兵。优秀的上等兵可以成为伍长勤务上等兵,作为代理军士继续前往部队服役。伍长勤务上等兵和一部分优秀上等兵在退役时会得到一份下士官适任证,当他们再次征召入伍时,会根据空缺直接晋升为军士。

上等兵可以在战时担任代理分队长。和平时工作认真的上等兵可以担任内务班长助手来指导新兵;算术好的上等兵可以从事行政工作;还可以担任教官助理来操练新兵;担任值班人员负责负责防灾、防犯、风纪和检查工作。

陆军一等兵

新兵入伍半年后,完成第一次检阅,取得优异成绩后就可以晋升为一等兵了。两年服役期结束后,大部分士兵都可以以一等兵军衔退役,只有极少数成绩很差的会以二等兵军衔退役。

陆军二等兵

大正时期,日本士兵服役期为2年,入伍后为二等兵军衔,被称为初年兵。在服役一年的检阅后,基本全体二等兵都会晋升为一等兵。

和平时期新兵第一年入伍训练安排如下:

●1到5月:一般指导、分队训练、刺刀训练和打靶训练。2月会进行为期5天的行军,晚上宿营,以训练士兵的耐寒能力。

●6到7月:打靶训练、野外训练、小队和中队训练以及刺刀训练,每天行军30公里。

●8月:中队和大队训练、野外训练、战斗射击、游泳和刺刀格斗,每天行军40公里。

●10月到11月:大队和联队训练,战斗射击和秋季演习。

全文完

4 阅读: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