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屋”是指客家祖先为了团结族群,共同抵抗外来侵略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既是一个大型的家庭又是一个小型的社区。客家建筑形态多样,可以是方形也可以是圆形,形成于唐宋时期,现尚有数万之多,然而坐落在广东惠州市的崇林世居却可以称得上是其中一个典型的客家人围房。
崇林世家这是一栋占地13824平米,房子的长度是108米,宽度是128米,房间有262个可以容纳三四百人。崇林祖宅是清代嘉庆三年(1798)建造的一座古宅,坐落在惠州市镇隆镇的大光村被誉为“广东省最大的一座古宅”。如果不是从空中拍摄,甚至无法拍摄到它的全貌。
客家的发展史也是一段移民史,崇林村的房主就是一个姓氏为“叶”的家族,他的祖先在这里定居已有三百余年。清朝康熙33年(一六九四年),一名姓叶的男子为子孙的未来打算,携妻温氏,兄长叶奇祥以及其子叶凤朝与叶风鹏离开此谷踏上新的移民之旅。叶家的人在路上经营着一些丝绸和杂货,同时也在找地方安顿下来。叶奇发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地理学和风水方面的常识,找到了一处风水宝地。因此他便率领子孙在此修建宗祠居所并取名“新板坑”。
清朝雍正六年(一七二八年)叶凤朝诞下其子叶文昭(外号崇林),叶文昭继承父亲的衣钵耕耘农耕,后来涉足盐业辗转各地,将自己的家产经营得越来越大同时收入也越来越高。清朝乾隆三年(1798)已经年过七十的叶文昭以自己一生的积累与余力在这里修建了一栋具有传承意义的大房子,并以此房子的名字“崇林”命名因此命名“崇林世居”。
时隔200多年这栋用叶文昭一生心血打造的“围房”依旧屹立不倒,现已成为惠州市重点文化遗产。因此在大门前我们还能看到叶家叶蓉煌所立的一块《崇林世居规条十则》,上边写着:“忠孝、亲亲、务本职、重国家、守法律、慎不法、崇节制、遵习俗、尊师重道、和睦相处”。
进入围屋后发现围屋周围长满了杂草,杂草蔓延到了青石铺成的街道上,将那精致的建筑给掩埋了,要知道这栋建筑可是花了叶文昭七十多年的心血才建成的。根据家谱当年修建门坊时叶文昭虽然年老体迈仍要出去采办材料,以制作《郭子仪束子上殿图》的精致瓷器雕刻。崇林历代宅院在建筑风格上也继承了许多传统技术,运用了许多手工艺制品使得整个建筑风格古朴典雅。
在这个房间里有石刻和木雕也有壁画,这些壁画都有很大的含义有代表着财富,有表达着忠诚和善良的,也有希望通过考试进入仕途的。叶文昭也在围房附近栽种了大量的树木和果苗,如今崇林祖居所附近已经有了一株巨大的香樟,那是叶文昭和他的后人所栽种的。
到了清朝的道光三十年(一八五○年),家族里的前辈们建议在这里建立一所学校取名叫“仰岱山房”,不但叶氏子弟可以入书院读书,附近其他姓氏的学生也可以入书院读书。“仰岱小学”在解放后由国家办成改为“大光小学”。正因如此两百余年来崇林一直都是人才荟萃之地。在清代两个人入选了举人,十个人入选了秀才;在民国期间曾有人留学;在近代有叶粤秀——中国农业劳动党的副会长;黄埔军校的“抗战英雄”叶沃夫。
崇林世家的墙壁上残留着一些特定时代的痕迹,但那些痕迹已经被时间洗得干干净净。
比起昔日的富丽堂皇今日的崇林世家更让人难以忘怀,然而这才是时间的本来面目。你能想到200年前这儿有朗朗的读书之音,有孩子们在玩耍,有炊烟在袅袅升起,而现在这儿却是杂草丛生虫子在飞舞。崇林祖居一间被人忽略的客家围房一份200余年的辉煌,一夜的繁荣消逝留下的是一片空荡荡的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