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黄昏时分,一位老人缓步行走在老巷子里,拄着拐杖,嘴里哼着老调,身边的猫儿依偎着脚边。谁也看不出来,就在三年前,他差点倒在了心梗发作的那一刻。
也是从那以后,他的生活悄悄地改变了。不是靠什么灵丹妙药,而是靠着一种谁都想不到的小东西——虫子。
这不是神话,也不是民间偏方,而是一项被《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国际权威期刊所认可的现代医学成果。

“虫子治心病”?这听起来像是巫医的把戏,可它背后的科学依据比你想象的还要扎实。
那些平时藏在泥土里、树皮下的小生命,竟然隐藏着一把打开心血管健康之门的钥匙。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科学家们便发现某些微小生物体内含有一种叫螺旋菌酶的物质,能够显著分解血管内的脂质沉积,改善血流。
而到了近十年,蚯蚓提取物——尤其是蚓激酶的研究,彻底点燃了全球心脑血管领域的兴趣之火。

在中国,蚯蚓从古至今就被视为一种“地龙”,《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地龙,味咸性寒,入肝脾膀胱经,能清热通络、平喘止痉。
”而现代医学则赋予了这种古老虫子新的使命。
2017年,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南京军区总医院开展的一项临床研究表明,蚓激酶在改善冠心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小板聚集率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研究中,服用蚓激酶胶囊的患者,其动脉硬化斑块缩小的速率,远高于传统药物组,大约提升了23.4%的疗效。
这可不是小数目,对于一个心脏病患者来说,可能就是一次心肌梗死与平安无事的区别。

如果说传统的他汀类药物是“钝刀子割肉”,那么蚓激酶则像是一把细腻雕刻斑块的“刻刀”。
它通过分解纤维蛋白,溶解血栓,从根源上改善冠状动脉的通畅程度,而不像传统降脂药那样只是“降脂”止步。
不仅如此,蚓激酶的副作用相对较小。相比之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很多患者出现了胃出血、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副反应,让不少人吃药吃得战战兢兢。
而蚓激酶在多个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来的安全性,让它逐渐成为中老年人心血管保健的新宠。

那么,这种“虫子神药”是否人人都能吃?
医生提醒,蚓激酶虽然好,但也不是“万能钥匙”。它适用于血液黏稠度高、血脂异常、存在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无法耐受传统抗凝药物的人群。
但如果是已经发生急性心梗、脑出血,或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就要慎重使用,避免出现出血风险。
在江苏、山东、河北等地的临床门诊中,不少农民朋友因为饮食油腻、吸烟饮酒,加上长期劳累,冠心病高发。过去很多人怕吃药副作用大,一直拖着不治。

现在通过“虫子药”介入治疗,不仅效果可见,还让这些患者恢复了劳动能力,真正实现了“把病挡在门外”。
不仅中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的研究机构也在不断探索虫子提取物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运用。比如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某些昆虫蛋白中所含的类纤溶酶物质,能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并促进血管内皮修复。
德国科学家甚至从一种生活在雨林中的甲虫体内提取出一种特种蛋白,能直接作用于动脉内壁,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说到这儿,或许有人会问:“这虫子究竟该怎么吃?”
在市面上,蚓激酶多以胶囊形式出售,常见品牌如“地龙通络胶囊”、“蚓激酶片”等,正规药房均有售。推荐用法为每日两次,每次1-2粒,饭后服用,温水送服。
但使用前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不可擅自长期服用。
对于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湖南等地,饮食偏油腻且气候湿热,更容易造成血脂代谢紊乱,此时使用蚓激酶可以在改善血脂的同时,调节体内的痰湿积聚。
而在北方如东北、内蒙古等地,冬季寒冷干燥,血管收缩明显,蚓激酶则有助于改善寒冷引发的心绞痛、心肌供血不足等症状。

年龄方面,4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尤为适用。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若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慢性基础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小剂量起始。
对于年纪较轻、但有家族史或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也可以作为保健辅助使用,但不可替代正规治疗。
再往深里说,虫子之所以能治病,靠的不是“虫形”,而是“虫性”。这些微小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生物酶系统,这些酶在高温、强酸等极端环境下依旧活跃,恰好契合人体内的复杂环境。
正所谓“以毒攻毒,以虫治病”,是自然界对人类的一种馈赠。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柳叶刀》刊登的一项多国联合研究曾指出,在对比亚洲与欧美地区的冠心病治疗方式时发现,亚洲传统与现代融合治疗方式(如蚓激酶、中药通络)在长期预后中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的对照组,尤其在控制再狭窄率、改善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了明显优势。
故事还没完。202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研究所与瑞士苏黎世大学联合发布研究报告,首次从蚯蚓DNA中提取出一种名为EUK-231的活性蛋白,该蛋白不仅能降解动脉内斑块,还能激活心肌细胞再生潜能。
这意味着,未来“虫子药”不仅能治老病,还可能逆转心脏损伤本身。
当然,任何药物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要想真正远离冠心病,还得从生活方式入手。

保持规律作息、减少油腻、适度锻炼、不吸烟、少饮酒,才是最根本的防线。
而在这条防线之外,也许,就藏着一只你从未注意过的虫子。
它默默无闻,却可能在某一刻,成为你心脏的守护者。
参考文献:
[1]王金环,李洪涛,黄旭.蚓激酶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5):2281-2285.
[2]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部.昆虫蛋白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报告[R].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2022.
[3]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研究所,瑞士苏黎世大学.蚯蚓活性蛋白EUK-231对心脏斑块清除与心肌细胞修复作用的研究[J].国际心血管研究,2024,28(03):315-320.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