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研究:65岁后心跳控制在这个范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低

张老谈养护 2025-01-08 15:32:3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听过这样一句老话:“心静自然凉,心乱病自生。”生活中,大家常把“心跳”想得简单,觉得它不过是身体的钟摆,规律地“滴答滴答”就好。可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节奏,却隐藏着长寿的秘密。

尤其到了65岁以后,心跳的快慢更像是健康的晴雨表,直接关系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中国老百姓讲究“稳字当头”,这在心跳上再贴切不过了——心跳稳了,身体才不容易出大乱子。

那么,问题来了:心跳到底多快算正常?什么范围才是真的“稳”?最近,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个答案,用科学的语言告诉大家,该如何守住这份健康的节奏感。

心跳的节奏,背后藏着健康密码

心跳快慢,表面上看就是数字上的差别,但实际上,它和身体的血液循环息息相关。心脏每跳动一次,就像一台水泵,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心跳慢了,血液供应可能不足;心跳过快,心脏负担又会加重,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年纪稍长的人,身体的各个器官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吃得消”,心跳控制不好,就像车子刹车失灵,分分钟可能出事故。

北大的这项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的静息心率(即安静状态下的心跳频率)控制在每分钟60-80次之间,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最低。这个范围,既不过慢,也不过快,像一支调得刚刚好的交响乐,既不让心脏过于疲惫,也能保证全身的血液流通顺畅。

那么,为什么是60-80次,而不是更低或者更高呢?这就要从心跳的机制说起了。

心跳过快,像“拉风箱”的心脏

心跳过快,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交感神经兴奋。通俗点说,当身体处于紧张、焦虑或者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会像给汽车加油一样,让心脏跳得更快,以应对突发情况。这种反应在短时间内是正常的,但如果长时间维持过快的心跳,就像一台机器不停地高速运转,零件迟早会磨损。

研究表明,静息心率超过80次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显著升高,尤其是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力衰竭等问题。心跳快的时候,心脏的耗氧量会急剧增加,而供血供氧跟不上,就可能导致心肌缺血,甚至诱发心梗。

举个例子,有位老人平时不注意控制心跳,饭后稍微动一动,心跳就飙到每分钟90次以上。一次,他上楼梯时突感胸闷,送到医院一查,发现已经出现了心肌缺血的征兆。医生提醒他,心跳控制不好,不仅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还会让血压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心跳过慢,“偷懒”也不是好事

与心跳过快相反,心跳过慢同样暗藏危险。一般来说,运动员的心跳偏慢是因为他们的心脏更强壮,每跳一下泵出的血量更多。但对于普通人,尤其是老年人来说,静息心率低于60次,可能意味着心脏的泵血能力下降,身体的各个器官供血不足。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心跳慢点更省力,能多活几年。其实不然。心跳过慢可能会导致头晕、乏力,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晕厥或心脏骤停。北大的研究也指出,静息心率低于60次的老年人,同样面临较高的心血管风险,尤其是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心跳过慢更是需要警惕。

某位心内科专家曾提到,有些老年患者一到晚上心跳就降到每分钟50次以下,严重影响了夜间的血液供应,导致第二天早晨起床时头昏脑涨,甚至摔倒。这种情况还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年纪大了”,从而耽误治疗。

如何读懂自己的心跳?

既然心跳和健康息息相关,大家平时该如何监测和管理呢?其实,测心跳并不复杂,只需要两根手指和一分钟的时间。将手指轻轻放在手腕的桡动脉处,感受脉搏的跳动,然后用秒表计时一分钟,数清楚跳多少次。每周测两三次,记录下来,就能掌握自己的心率变化。

除了手动测量,市面上的智能手环、手表也能实时监测心率,甚至可以设置预警功能,一旦心率超过设定范围,就会发出提醒。对于年纪较大、基础疾病较多的人来说,这些设备是不错的帮手。

如何让心跳保持在“黄金范围”?

心跳的快慢,既受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说到底,健康的心跳离不开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控制心率,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多运动,但别过度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帮助维持正常的心率。像快走、太极拳、游泳这些运动,对心脏的刺激比较温和,很适合中老年人。但注意,运动时心率最好不要超过“170减去年龄”的范围,比如65岁的人,运动时的心率最好控制在每分钟105次以下。

少生气,多放松情绪对心跳的影响非常大。生气、焦虑时,交感神经会让心跳加快;而放松、冥想时,副交感神经会让心跳减慢。遇到烦心事时,不妨深呼吸几次,或者转移注意力,这样能帮助心率恢复平稳。

调整饮食,保护心脏饮食过咸、过油会升高血压,加重心脏负担。建议多吃富含钾、镁的食物,比如香蕉、菠菜、豆类,它们有助于调节心率。另外,深海鱼中的Ω-3脂肪酸对心脏也有保护作用,一周吃两三次鱼是不错的选择。

控制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都会对心脏造成损害,进而影响心率。因此,按时服药、定期复查,控制好这些基础疾病,对保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总结与思考

心跳的快慢,不仅仅是身体的一个生理现象,更是健康的“晴雨表”。65岁以后,静息心率保持在每分钟60-80次之间,是心血管健康的“黄金标准”。

无论是过快还是过慢,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大家日常要多关注自己的心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心脏“稳稳地跳”,为自己的晚年生活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参考资料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柳叶刀》心血管专刊相关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静息心率的健康指南。

国内心内科专家访谈及讲座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