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热闹的节日之一。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元宵节情有独钟,挥毫泼墨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等佳句更是震烁千古。
今天,给大家分享4首元宵节古诗词,一起品读诗词中的上元节盛景,体味中国传统民俗之趣,感悟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4ccc298aa113f924b621a4db6420149.jpg)
01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
宋代·赵鼎
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晶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回首东风泪满衣。
身在异地,哪里知道时光节序转换得如此之快,忽然惊喜地发现春色早已催生了小桃枝上的花蕊。如今我虽被贬到这偏远凄凉之地,但还记得当年繁华盛世时的汴京风光。
月夜下繁花舞弄着清影,月光流泻出琼玉般的银辉,月色下的宫殿如水晶般晶莹,飞云绚丽美好。分明是做了一场繁华美梦,回首东风泪满衣衫。
赵鼎是南宋初年中兴名臣。这首词系他南渡之后作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上元即元宵。词人值此元宵佳节,抚今忆昔,表达了沉痛的爱国情思。
词的上片写作者被贬海南凄凉之地感叹时光的易遗,下片写作者回忆普日京都的繁华往事之悲。全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的悲哀,情感沉郁、感人至深。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d626d7a1871c6a2f6618a56d08162f9.jpg)
02
《正月十五夜》
唐代·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明灯错落,园林深处映射出璀璨的光芒,犹如娇艳的花朵一般;由于四处都可通行,所以城门的铁锁也打开了。
人潮汹涌,马蹄下尘土飞扬;月光洒遍每个角落,人们在何处都能看到明月当头。
月光灯影下的歌妓们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
京城取消了夜禁,计时的玉漏你也不要着忙,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这是一首咏东都洛阳元宵夜“端门灯火”盛况的古诗。诗中生动地描绘出元宵夜洛阳百姓欢度佳节的情景。
首联写灯火辉煌,成语“火树银花”即由此而来;颔联写人流如潮,明暗相间,纵横交错;颈联写夜游之乐,突出歌伎艳若桃李;尾联写人们对良辰美景的无限留恋。整首诗尽显洛阳城元宵节浓厚的节日气氛,展现了百姓欢庆佳节的愉悦之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492d2b43d770e7b3e2008cbf1286dde.jpg)
03
《十五夜观灯》
唐代·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锦里的人们欢聚一堂,家家户户大开宴席。精致的灯具下,年轻人显得更加光鲜艳丽。
绚丽的彩灯挂满了街道两旁的房檐和所有的楼台亭阁,形成了一片一望无际的灯海,与天上的繁星连在了一起。
连接银河的灯光像是星星坠落下来,靠着高楼的彩灯好似月亮悬挂空中。
街上的女子个个花枝招展,艳如满月的笑脸与明亮的彩灯相互映照。
这首诗是诗人在元宵夜即兴而赋。全诗对仗工整,色彩绚烂,遣词绝妙,字里行间都有欢愉之情流露。
诗人从远、近两个角度描写了元宵节的各种灯饰,远眺如繁星落地,近观如明月高悬,更有少女的笑脸与元宵灯笼相映成辉,使元宵灯节增添了无限情趣。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a78bdedff2fc4953dca041dfcebb16b.jpg)
04
《正月十五夜灯》
唐代·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家家户户出门游乐观灯、处处灯火明亮,正月十五的长安热闹非凡。
宫中许多歌舞艺伎共同舞蹈,此时人间的歌舞乐声直冲云霄。
这首七言绝句是作者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所作。元宵节自汉朝起便有燃灯的习俗,到了作者所生活的唐代,这一习俗已发展得十分兴盛,从宫廷到民间,几乎处处都挂着或大或小、各种形状的灯笼。
诗中着重描写了元宵节宫中内人踏歌的情景。先写灯节的辉煌气势:灯是“万灯”,“内人”三百,舞时是连袖歌唱,“一时天上着词声”,再现了人间天上一派欢歌乐舞的热闹景象,语言晓畅,形象鲜明。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82f1e1ce88567f3dc907f19401b6bc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