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深圳市长,后主政山西省,因多个突发事件被处分2年后退休

史在没有弦 2024-09-11 04:43:4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从一个江苏小镇的孩子到广州的教室,再到政界的高峰,于幼军的故事充满了转折和惊喜。1966年高考的取消将他的梦想推向了悬崖,但这位年轻人选择了坚持与奋斗,将每一次的挫折转化为前进的力量。他的经历是一连串的挑战与机遇,从教室到市长办公室,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命中注定。但真的是这样吗?一个普通教师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城市的领导者,然后又重返讲台的?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于幼军出生于1953年,在江苏的丰县一个有着革命背景的家庭,他的父亲曾是一名老红军,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的成长注入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成长过程中,文化大革命的激荡岁月对他影响深远,父亲关于战斗和信仰的故事成了他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于幼军从小显示出的聪明才智让他在学业上总是表现出众,一家人都期待他能在高考中大放异彩,进入顶尖大学深造。

1966年的政策变动意外取消了高考,当时只有13岁的于幼军只好将希望寄托在未来的恢复上。遗憾的是,即便他完成了所有预定的学业,高考仍未重启,他的学术道路似乎就此结束。

面对现实于幼军选择了进入教育行业,以巩固并分享他的知识积累。他在广州的一所初级中学承担了语文教师的角色,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参加高考。四年的教学生涯,他以卓越的表现被提拔到越秀区教育局,开始了他的教育行政生涯。

高考的重新启动在1977年成为现实,但此时的于幼军已在教育行政领域站稳脚跟,决定不再追寻过去的高考梦,而是专注于在行政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于幼军于1978年加入广州市委宣传部,起初担任副部长。他的政治旅程起步平顺,逐渐攀升至深圳市市长的高位,成为改革时代的关键人物。

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旗舰,得益于其战略位置被选为经济特区。这个城市利用其地理和人文优势,与香港及外国企业的合作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成为了改革的示范区。

上任初期于幼军立刻对深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察,目的是为了筹划并引领市内的改革与发展。他的政策主张主要围绕高新技术的推广和优化本地产业结构,这些思路对深圳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于幼军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自己就职市长时的初体验:“我上任时,深圳已稳定发展了二十余年,虽有良好的基础,但在投资环境和城市管理上,仍存在不少问题。”他指出了深圳的交通系统、环境治理及政府收费体系等诸多亟待改进之处。

于幼军坚信,深圳的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靠人口红利和外企合作。在他的推动下,本地企业开始逐步转型,政府也推出了一系列吸引人才和鼓励高新技术的政策。在一次网络火热的批评文章中,许多官员选择忽视甚至反击,但于幼军不同,他亲自阅读并深思熟虑后,决定与文章作者进行对话,认为其中虽有偏颇,却能反映一些深层次问题。

于幼军的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体现了他对政策和民意的高度重视。他经常在会议中强调:“深圳需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我们必须站在全球科技前沿,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通过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广泛的调研,听取来自各区和各行各业的意见,于幼军逐渐理清了深圳的未来发展路线。他的努力最终确保了深圳在新世纪的快速发展,并为后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回望2002年的深圳,这座城市在全球经济波动中表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活力。当时正值WTO新成员的涌动期,全球经济格局在变,尤其是互联网泡沫的破灭,对很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深圳紧邻国际大都市香港,其地理优势使得这座城市能够快速吸引资本和人才。从1997年到2002年,深圳的互联网行业如同过山车,众多年轻人在这里追逐梦想,诸如1998年腾讯的诞生,正是这种创业热潮的证明。

我亲历了那段历史,在宝安北路的人才市场,无数求职者排长队,许多人更是通宵达旦地在街边等待机会。深圳成为了无数有梦想的年轻人的归宿地。

2003年6月,于幼军卸任深圳市市长,被任命为湖南省副省长。他在离开前表达了对深圳的不舍:“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这里的岁月让我难忘。”转战湖南后,他带着在广东和深圳积累的经验与智慧,立志为湖南的发展贡献力量,致力于推动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他的湖南之行虽然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但他的努力并未因此减少。在这段时间里他努力应用在深圳市长任内学到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尝试将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济刺激措施植入湖南的土壤。

在2005年6月,于幼军被任命为山西省的代理省长和省委副书记,全权负责省内事务。他上任后立即投入到基层调研中,深入了解工厂工人和矿区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一次,他走访了山西的一个矿区棚户区,亲眼目睹了那里居民的生活条件,他深感震惊和不忍。

在那不足二十平方米的狭小空间里,挤着七八口之家,生活条件极其恶劣。这一幕让于幼军感到心痛,他当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愤怒,并立志要改善这些矿工的居住环境。面对棚户区的问题,尽管遭遇了层层阻力,于幼军仍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造计划,要求财政资金优先考虑民生工程。

他曾严厉表达,如果有地方完成不了改造任务,相关领导可以考虑辞职。为了筹措足够的改造资金,他甚至提出降低地方官员的工资,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改善民生。在他的推动下,许多原本居住在棚户区的工人搬进了新建的住房,他们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

于幼军在山西的任期内还大力推行了环保和安全生产政策,力图减少因矿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他积极推动“蓝天碧水”计划,旨在整治矿业中的违规行为,尽管这影响了一些矿业大亨的利益。在他的任期内,山西虽然发生了几起矿难,但于幼军积极处置,严肃追责,并向公众坦诚道歉,力求从中吸取教训。

2007年,当“黑砖窑”事件曝光,震动全国,于幼军作为当地领导,承担了不可推卸的责任。他迅速采取行动,严厉打击涉案的黑心商人及其保护伞。面对严峻的舆论和政治压力,于幼军在省政府作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并在后来的国务院会议上主动提出引咎辞职。

离开山西政坛后,于幼军以文化部副部长身份复出。面对职位的变动,他以哲人的姿态对待逆境,坚持不懈地追求学问,用写作和阅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他常言,政治舞台上的起落只是人生多彩篇章的一部分,不改其对社会发展的承诺和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于幼军在山西任职期间的种种努力,虽然充满争议,却也无疑展示了他对公共管理和政策推动的热情和决心,特别是他的经典发言——要求山西远离依靠环境代价的发展模式,开创绿色、可持续的新局面,这一点为山西乃至全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在2011年,经历了两年的严格党内检查后,于幼军建立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新起点,成为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副主任,这一职位标志着他在政界的巅峰时期。此职务不仅是对他经验的肯定,也是他为中国重大国家工程贡献智慧的机会。然而到了2015年,他决定挂上职业生涯的球鞋,正式进入退休生活。

退休后的于幼军没有选择闲逸的养老生活,而是选择了回到他的根——教育。中山大学政治系欣然接受了他的加入,聘请他为教授。于幼军在新的角色中焕发第二春,继续他的教书育人之路。他的课程不仅涵盖政治理论,还融入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使学生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复杂的政治现象。

在一个深入的访谈中,于幼军分享了他对退休生活的理解和期望。他说:“我的理想退休生活是回到最初的热爱中去,那就是书籍和学术的世界。在那里,我可以沉浸在我的书本中,不受打扰地写作和思考。如果可能,我还希望继续传授知识,培养未来的思想家。

现在于幼军已经实现了他对退休生活的憧憬,他在中山大学的每一天都是对知识和教育的热爱的体现。尽管已经离开了政界的风云,他依然通过教育影响着下一代,传递着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知识的尊重。他的学生们被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所吸引,常常深受启发。

尽管这一路走来充满了挑战与争议,于幼军的不懈努力显著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著名的政治分析家张红星曾经评价说,改革者们的人生往往充满了戏剧性和挑战。他们可能因为勇于尝试新事物而遭遇重重阻力,然而正是这些勇敢的探索者,以他们坚定的意志和持续的努力,推动了整个社会的持续向前发展。

随着时间的流逝,世界在变改革的脚步也未曾停歇。于幼军的人生经历虽然只是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一个小小波浪,但他的故事和成就却生动地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一个国家的不断自我超越。

7 阅读:3598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