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之问”真的无解吗?而是在帝国时代有很多人不想它被破解

张守小科普 2024-11-25 16:32:31

西汉始元六年,桑弘羊坐于朝堂之中,眼前景象宛若要将他吃了一般。

六十多位儒生对其口诛笔伐,质疑着他在国家经济方面采取的各项措施。

文学家恒宽将眼前的一幕幕记载下来,并且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经济政策辩论大作《盐铁论》中流传了下来。

面对眼前众多儒生的凌厉言词,桑弘羊不卑不亢,而是以平淡的态度看着他们,仿佛已经偃旗息鼓,缴械投降一般。

可当所有儒生的凌厉之词讲完,桑弘羊冷漠的看着他们并且予以驳斥。

仅仅三个问题,让在场的所有儒生哑口无言。

这三个问题被后世之人称之为“桑弘羊之问”,是上千年也无法破解的难题。

“桑弘羊之问”当真无法破解?在这三问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华夏封建帝国时代的私心!

一、汉武帝之“罪”

我们首先来具体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

汉昭帝针对国家经济问题,以盐铁专营政策为主题的经济政策研讨会,来参加的都是有头有脸的角色,可以说是个高端局。

主角桑弘羊在当时的职位是御史大夫,他的主张则是中央集权控制盐铁事业发展。

反对他的,则是地方上推荐的有些名望的儒学者60余人。

之所以开这场研讨会,原因要追溯到伟大的汉武帝刘彻在执政期间犯下的“错误”。

汉朝开国后,因为老祖宗刘邦是苦日子过来的,他非常在乎百姓感受。

当时华夏文化处于一个农业时代,老百姓基本都是农民。刘邦的治国的经济理念,就是“通商宽农”。

通过灵活的商贸刺激经济,对农民宽厚以待,这一理念持续到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可是到了汉武帝这代变了样,四方的外敌,尤其是北方游牧民族,对国家的安全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为了大汉的未来,这仗必须打,什么朝鲜,南越也一并收拾了。

除此之外既然要与外界接轨,那力度干脆就大一点——开拓西域。

这些可都是大事业,需要的钱财那是极多的。

好在祖辈给汉武帝留下的财产丰厚,能够让汉武帝大展拳脚。

做大事业的过程是非常热血的,这成就了华夏历史一段恢弘的战争史,但大事业进行到一半汉武帝发现:不愧是大事业,是真费钱。

为了能够让国库的资金充盈起来,汉武帝决定,将国内最重要也是最为暴利的盐与铁产业归为国有。

汉武帝在临死前进行过反思,认为自己在过去做错过许多事情,让祖上的财产到自己这里分量少的可怜,并且写下《轮台罪己诏》。

二、桑弘羊之三问

汉昭帝所开展的这场经济研讨会,讨论的议题就是是否将盐、铁行业恢复民间流通,不再设为国有。

众多大儒认为,这样的做法让民间商贸出现了巨大问题,对于地方经济而言并不友好,属于“与民争利”的行为。

并且官营带来的负面影响有许多,有些地方官员领导下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甚至还会通过权利强买强卖。

这些地方的百姓买不到好盐好铁,内心存在怨气。

而这会直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百姓在这种压迫下道德水平会下降。

桑弘羊其实并没有驳斥这些儒生的观点,相反,桑弘羊认为他们说的是对的。

可是在他的视角中,这些儒生未曾在朝堂中锻炼过,并不存在实在的治国经验。

这种角色会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他们很透彻的知道问题之所在,但是却无法给出根治的办法。

想要驳斥他们的观点,只需要根据他们的问题,提出另一轮问题。桑弘羊仅仅提出三个问题,便让他们哑口无言。

第一个问题,国家的运转是需要资金的,但若是依靠农业税款,是根本不足以支撑这笔开支的。

若是不执行官营制度,如何保证正常运转?

第二个问题,国家不可能不经历战争,也不可能永远风调雨顺。

北方强敌是固然存在的,天灾是固然会遇见的。若是不通过官营的方式控制盐铁行业,经营战争的收入从何而来?

第三个问题,放弃官营,等同于让利给地方势力。

老百姓本身是很难接触到盐铁行业的经营层面的,放弃官营最终的结局,就是地方势力接手。

这些地方势力对于国家而言本身算是一种威胁,因为在他们的视角里,是士族利益为第一,国家利益为第二。

给到他们足够大的经济发挥空间,若是他们膨胀后,有些起兵造反的心思怎么办?

三、帝王之心思

这三个问题直接让一群儒生沉默,但桑弘羊并没有为成功的驳斥了他们感到开心,因为他也想解决自己提出的这三个问题。

如何真正让利益归于百姓,并且还能维持中央集权的强大,还能保证国库充盈,还不用担心地方势力做大。

官营的方式固然能够为国家提供收入,但中央的力量往往不是最强大的。

因为有“腐败”的存在,众多贪官联手下,他们代表的中央力量效率极低。

但若是放弃官营,利益既到不了老百姓手中,地方势力的做大又会给国家带来隐患。

这个问题从汉昭帝时代便已经出现,经历了千年的时间,中国封建王朝也在此之后诞生过诸多皇帝。

这些帝王将相之中,不乏出现过驰名的王朝和有能力的领导者,他们难道真的不知道问题的解决方法吗?

客观看来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其实知道问题的解决办法,有些人也这么去做了,可是影响这样一个大事业进程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我们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拿明朝来说,朱元璋拼了老命建立了大明王朝,这个过程属实不容易。

贫困户出生的朱元璋那是真正经历过民间疾苦的,自己作为老百姓时过的苦日子,他当上皇帝后也不想让子民们再吃苦了。

所以朱元璋在政治民生之间的选择,是重民生,严政治。

纵然朱元璋在年纪大了之后做过一些错事,但是面对天下百姓,老朱可谓是问心无愧。

他在任期间对腐败一事查的极严,官员的待遇对比之前的朝代可谓是天差地别。

老朱之所以这么制定官员待遇,就是告诉天下要为官之人:如果你只是为了钱,那就不要当官!

如果你是为了百姓,那保证你穿暖吃饱,但其他的别想。赏赐是有的,看能力说话。

除了对官员的严苛之外,朱元璋对民生建设极为看重,甚至修建了国家保障房以及养老院。

虽然保障房的措施失败了,但老朱的心思百姓们都能感受到。

此时的朱元璋,拥有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库在国家发展下不断充盈,百姓的日子过的越来越好,也不需要担心地方势力对自己的威胁。

至于北方的敌人他也出手揍过,花过钱,但国库完全吃得消。

但是之后呢?明朝都经历了什么?朱棣与朱允炆的内斗。

朱棣上台之后同样看重民生发展,他需要对老百姓好来洗刷自己的“罪责”。

我们可以说朱棣爱打仗,是个战争狂人,但不能说他对百姓不好。

朱高炽与朱瞻基也是同样,可是当权利的交接棒到了大明战神朱祁镇手中后,一切都开始变味了。

有些问题一旦爆发就会导致死循环的出现,这仿佛是王朝无法永久延续的规律。

因为朱祁镇的失败,明朝进入了一段恐怖的时光。

护国神柱于谦的出现让明朝延续了百年国祚,可此时的明朝,或者说更早期的明朝,其实已经陷入了桑弘羊之问中。

土木堡之变让明朝国库空虚,军事战力几乎崩溃。

此时的明朝还有钱照顾民生?相反,朝廷需要老百姓掏钱支持他们的生活,需要老百姓作为战士完成那场北京保卫战。

明朝政府需要控制更多的行业,让国库尽快充盈起来。

第一是国库确实需要钱,国家需要这笔钱去进行运营,第二是国家经济力量的孱弱,很有可能会被一些巨大的士族力量给盯上。

因此明朝只能选择暂且牺牲民间利益,让国家先喘过气来。

导致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朱祁镇难道不知道?相反,他内心其实知道如何去做一个好皇帝。

历届诸多暴君昏君,他们其实都知道如何当一个好皇帝,但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想这么做。

历届诸多贪官昏官,他们也都知道如何当一个让百姓爱戴,还能为国家做出纯粹贡献的好官,但为了利益,他们没有这么做。

这是人的问题,也是时代的问题。一个国家往往越繁荣的时候,利益产生最多的时候,就是昏君和贪官腐败层出不穷的时候。

结语

纵观史书,桑弘羊之问其实并不是无法破解。一切政治经济问题在进行不断细分之后,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一个人的行为,在政治与经济方面能够产生的蝴蝶效应是巨大的。

特别是在皇帝位高权重,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的时候,所产生的蝴蝶效应往往是极为恐怖的。

故而在封建帝国时代,很多人并不希望桑弘羊之问被破解,因为这会这必然会损害封建地主利益集团的利益。

而在现代民主社会,桑弘羊之问即便无人回答,答案也早已在实践中逐一给出了。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