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圈也有“鄙视链”?谁在收割你的优越感!

全球烘焙指南 2025-03-02 13:43:21

如果说一块面包能填饱肚子,那它就是食物;但如果它能引发一场关于品味和身份的争议,那它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你可能没意识到,自己每天吃的面包,居然也有鄙视链:法棍空口吃是仪式感,抹果酱就成了「暴殄天物」;欧包被捧上神坛,甜软面包却被嫌弃「低端」;手作面包被赋予溢价,工业烘焙则被看不起……

图片源自小红书 地上会滑

当面包被贴上「高级」「低端」「正统」「野路子」的标签,我们究竟在为什么买单?

图片源自小红书 地上会滑

本文目录/ content

1:关于面包的「三六九等」

2:鄙视链背后,谁在制造面包阶级?

3:众「包」平等,让烘焙圈回归「平权时代」

01

关于面包的「三六九等」

在吃面包这件事上,从品类、吃法到消费场景,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当代人的「精神内耗」。

在所有面包种类中,站在金字塔顶层的必然是号称「无油无糖」的硬欧包,虽说干巴,但它却是西方人的正经主食,像法国的法棍、德国的碱水结、意大利的恰巴塔都是非常常见的硬欧种类。

图片源自小红书 小鹿和她的厨房

硬欧的原料一般非常简单——只有水、面粉、盐和酵母,烤出来的面包表皮金黄硬脆,内部组织柔软有韧性,孔洞细密而均匀,所以它们往往比一般的软面包更耐嚼,份量更重,也更健康。反过来,日式甜软面包自然而然就成为了「鄙视链」底端,尽管它们可能是很多人从小吃到大的童年味道。

图片源自小红书 樱桃小婷子

由于硬欧在制作过程中因乳酸菌发酵产生酸味,与亚洲人喜欢的松软微甜口感存在冲突,BUT一生爱养生的中国人对于「控糖控油」的执着,让他们对酸面包情有独钟。法国国家面包师联合会数据显示,其本土使用商业酵母的面包店占比高达62%,而国内一些网红酸面包店里顾客对「72小时慢发酵」面包的咨询率高达89%。

图片源自小红书 老衲常用飘柔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传统欧包的口感确实难以让亚洲人接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一些亚洲限定的改良吃法,比如把恰巴塔做成三明治、冰淇淋可颂、奶酪法棍等等品类在国内流行开来,更有魔改派进化出了用老干妈蘸法棍,欧包配辣条的吃法,进而催生出了一条新的鄙视链:一边是坚持空口嚼酸裸麦的纯度战士,另一边是各种创意吃法的野生选手,属于是两边谁也看不上谁。

图片源自小红书  橘子糖纸

比如有人说恰巴塔就应该细品它软糯中带着厚实胶质的独特口感,做成三明治就削弱了它原本的味道,显得不伦不类。也有人说面包本来就没有标准吃法,根据自己的饮食口味创新也无可厚非,不管是面包蘸汤还是蘸果酱,也早已在餐桌上很普遍了。

图片源自小红书  橘子糖纸

除此之外,消费层面的鄙视链也随处可见,根据最新烘焙行业报告显示,平价烘焙占据62%市场份额,却依然只能活在探店博主的「穷鬼套餐」选题里。那些售价亲民的超市面包、连锁面包店的奶香包,往往被冠上「工业面包」的标签,似乎只有选择贵价烘焙的人才懂面包,价格高了就意味着更好,这种潜意识的联想让许多人愿意为一条法棍付出三四十块。平心而论,贵价面包一定有可取之处,但现如今消费者到底是为真正的手作工艺买单还是为溢价买单,已经不得而知了。

图片源自小红书 M-O2

02

鄙视链背后,谁在制造面包阶级?

从品类到吃法,再到价格,面包的鄙视链归根结底,反映的是不同消费群体的心理。面包本该是最平凡不过的食物,但在鄙视链的加持下,它似乎成了一种「身份象征」,为什么一块面包会被赋予高低贵贱?是谁在制造面包的阶级感?

图片源自小红书 yvonne

首当其冲的便是资本和营销的推波助澜,媒体通过强调复杂的发酵工艺、进口的原材料或者是「匠人精神」,把一些本应亲民、简单的面包品类包装得无比高大上,这种趋势不仅在一些高端面包店和品牌中得到了体现,在各大社交平台的评论区下,某些自诩吃着「高级面包」的网友们的privilege也已经尽数体现了:“这气孔太密了”、“组织太紧,不够长时间发酵”、“正宗的酸种应该有不规则大气孔,你这发酵没到位吧?”面包的高低贵贱似乎并不单单取决于其本身的品质,而是与它是否符合某些所谓的「标准」紧密相关。

图片源自小红书 谁的面包_iiibread

于是,在媒体的引导下,消费者不知不觉中就给面包强行加上了一套「标准」,进而催生了无数条关于面包的鄙视链——越干巴的面包越是「好包」、吃法必须严格按传统来、「气孔警察」随时随地对路人出警……只要不符合他们的「标准」,即使一款味道好用料足的产品,也上不了「高级面包」的名单。

实际上,不管哪种面包都有他们的受众人群,像山崎面包、85°C、宜芝多这样的品牌,凭借稳定的品质和亲民的价格,占据了大量普通消费者的心智。它们推出的菠萝包、红豆面包、肉松包等经典产品,尽管不被「高端烘焙圈」推崇,但通过便利店和超市渠道的覆盖,市场表现也极其优秀。

图片源自小红书 曦

这类面包并不强调高端的制作工艺或是复杂的口感,但它们符合大多数人对面包的基本需求:口感柔软、味道丰富、价格适中、方便购买。反而,过度强调高端或健康的烘焙店,往往陷入了营销的陷阱。

03

众「包」平等,让烘焙圈回归「平权时代」

这种所谓的面包鄙视链,本质上是消费主义的一种体现。从高端烘焙店的精致面包到便利店的快捷面包,它们吸引的是不同消费者群体:高端面包注重原料的选择、工艺的精细,以及制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迎合的是那些追求品质与独特体验的顾客;而大众品牌则更关注价格的亲民、制作的高效以及传统口味,适合更多普通消费者。然而,无论是高价的手作面包,还是经济实惠的超市面包,决定其品质的根本因素始终是面包的原材料、制作工艺和味道。

图片源自小红书 Yiliaoovo

面粉的来源、酵母的种类、黄油的选择……优质的原材料是直接影响面包口感与营养价值的关键因素。像法国一些传统的面包店,许多面包虽然价格相对平价,但使用的面粉往往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优质原料,甚至在配方上讲究季节性调整,确保每一批面包都能达到最佳的口感。

图片源自小红书 Yiliaoovo

另一方面,一些传统的工业化面包虽然可能没有「手工」标签,但它们也常常采用先进的工艺,比如精确的温控发酵技术,使得面包的口感不仅稳定而且柔软、松香,不亚于许多手工面包,只是它们更注重高效生产。如果我们抛开刻板印象,会发现工业烘焙在很多方面都有优势:它能提供更稳定的质量、更亲民的价格、更广泛的可及性。相比之下,一些标榜「纯手工」的面包店,如果仅仅依赖繁琐的工艺,而忽视了科学的制作流程,也可能导致口感不稳定,甚至影响面包的质量。

图片源自小红书  Nna

另外,面包的味道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体现。除了原材料与工艺,发酵时间、温度控制以及配方的搭配等都对味道产生影响,不同的消费者也有不同的口味偏好,有的人喜欢松软的口感,而有的人喜欢外脆内韧的面包结构。因此,面包的味道并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最终的评判往往依赖于个人的口感需求。

图片源自小红书 Nna

如果我们回归本质,把焦点放在面包的原料和工艺上,而不拘泥于它是欧包还是日式甜面包,不纠结于价格的高低,也不在意是否吃得正宗,不过度依赖某些标签化的标准,那么每一块面包都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这样一来,所谓的「面包鄙视链」也会自然而然消失。

图片源自小红书 Nna

毕竟,真正打动我们的,始终是面包的品质与味道,而非它的外在标签或价格。

4 阅读:845
评论列表
  • 2025-03-04 22:57

    感觉不如馒头

    登风逐浪 回复:
    馒头干吃的人都是真爱粉!
  • 2025-03-06 19:37

    卖概念老套路而已 论健康还的是老馒头 水面粉酵母 个别甚至只有水和面粉 这才是真纯度战士

  • 2025-03-04 08:07

    超市工业面包非常高油高糖添加剂十几种,垃圾。

    登风逐浪 回复:
    你月薪几十万还去超市买面包?
  • 2025-03-06 14:55

    这就和红酒有个叫易饮度的标准一样,易饮度越低越难喝的的红酒就被标识为越高端……普通的餐酒因为去糖不充分,比较易饮,生产时间周期短,所以被那些品酒家定义为低档酒[哭笑不得]

  • 2025-03-06 17:49

    贱人就是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