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暗潮汹涌中,一场围绕“成熟芯片”的攻防战正在悄然加剧。2024年,美国商务部的一份报告披露了震撼人心的数据。美国企业所用的成熟芯片,三分之二都是来自中国。就连国防相关的领域也难逃这影响,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到F-35战斗机的传感器,28纳米以上的中国制造芯片,正悄悄地渗透到美国的关键领域。
更让华盛顿紧张的是,中国在成熟工艺的产能上已经占据了全球的35%,而且还以每年27%的速度在迅速增长。不过,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最近却宣布,准备对中国的成熟芯片加收关税,这项政策到底是“亡羊补牢”,还是“自断经脉”呢?
关税背后的“供应链恐惧”到2023年底,美国商务部的一份内部报告揭示了一个让华盛顿紧张不安的事实:全美约三分之二的电子产品都依赖于中国制造的28纳米及以上的成熟芯片。更让人担心的是,有超过一半的公司根本不知道他们所用的芯片是从哪来的,甚至连导弹、卫星等国防装备的重要部件都不例外。
美国自豪的军工体系,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中国的芯片“卡住了脖子”,这一状况迅速引发了拜登政府的紧急应对。2024年1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宣布要召开听证会,讨论对中国成熟芯片可能加税的事儿。表面上看这是处理洗衣机、汽车等日常商品的正常程序,实际上却是在瞄准中国芯片在全球供应链的位置。
更让人关注的是,参加听证会的不仅仅是半导体行业的代表,还有美国军方和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有意思的是,美国企业对此却并不认同,特斯拉直言反对加税,表示他们在上海工厂生产的车载芯片成本可能会涨20%。德州仪器也私下发出不满,称中国存储芯片的价格仅为韩国同类产品的一半,“不靠中国货,美国电动车根本没法卖”。
这种想要“遏制中国”同时又想“保住利润”的矛盾心态,在听证会上暴露得一览无遗。更让人难堪的是韩国,三星在西安的工厂负责全球40%的NAND闪存芯片,而SK海力士在无锡的厂则为苹果手机提供DRAM芯片。当美国议员喊出“要查所有中国产芯片”时,韩国半导体协会连夜向白宫递交报告,强调要是强行加税,美国手机可能得涨价30%。中国还没动手,美国消费者就要先不满了。
从“白菜价”到全球第一要是说美国加关税算是“病急乱投医”,那中国芯片的崛起可真是一场精心谋划的产业革命。这一切,得从2018年武汉长江存储成功量产的64层3D NAND闪存说起。那会儿,全球的存储芯片市场被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这三家牢牢把控,一块128GB的固态硬盘要价100美元。可长江存储一进场,短短两年就把价格压到了50美元。这可不是简单的靠补贴,而是依靠全球最紧密的产业链集群。
从武汉到合肥,中国在500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芯片设计企业、晶圆生产厂、封装测试基地,甚至还有特种气体的供应商。真正让西方意想不到的,是中国企业的“饱和式研发”。自从2020年华为失去高端芯片供应后,中芯国际将28纳米工艺的良品率从75%提升到了98%,硬是通过成熟制程制造出了5G基站芯片。
这就像是拖拉机跑出了跑车的速度,虽然技术参数不算亮眼,但量大就是实在。2023年,中国的芯片出口额突破1595亿美元,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二都是28纳米及以上的产品。连特斯拉都默默地把上海工厂的车载芯片从7纳米换成了国产的28纳米,因为“成本降低了一半,性能完全能够满足需求”。
不过,真正的杀手锏在后头,2022年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二期豪掷2200亿,专门瞄准半导体设备和材料。这时候,朋友们可能会问,等中国的芯片从“替代”变成“规则制定者”时,美国还剩下多少技术优势呢?
全球75%市场的“中国规则”当美国还在考虑是否要加关税的时候,全球半导体市场早就做出了选择。根据2024年国际半导体协会的报告,28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芯片已经占到了全球总需求的75%。中国在这一块的产能占比达到了35%,换句话说,每三台家用电器和每五辆燃油车中,就有一台是使用的中国定价的芯片。
这种“隐形霸权”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根本不依赖7纳米的光刻机,也不需要EUV技术,单靠规模效应和产业链的话语权就能彻底改变行业的规则。说到这一点,汽车行业是个最生动的例子。在2023年,全球车用芯片短缺风波中,德国大众本来打算向英飞凌采购MCU芯片,结果因为价格没谈拢,只好另辟蹊径,转头去找中国厂商。
结果呢,比亚迪半导体以比对方低40%的价格揽下了订单,条件是“必须使用我们的封测厂”。看上去是妥协,其实是在把整个产业链的利润牢牢攥在手里,留给了中国。到了2024年,这种模式开始在整个行业蔓延,意法半导体将40%的IGBT芯片委托华虹代工,日本瑞萨干脆关了本土工厂,转而租用中芯国际的两条28纳米产线。
从上海新昇的12英寸硅片,到江丰电子的靶材,再到长电科技的封测技术,中国在每个环节都有不少于两家本土企业能够应对。如果美国执意要脱钩,难道就真的要自掘坟墓,毁掉自己的半导体王国吗?
美国重建供应链的“不可能任务”美国商务部在2024年6月发布的禁令,把中国成熟芯片的进口关税提高到35%,结果引发了全球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导致多米诺骨牌式的崩溃。这两周,福特汽车紧急停掉了三条电动车的生产线,因为它们手上的中国产IGBT芯片库存只够用18天。而雷神公司则被迫延迟“标准-6”导弹的交付,原因居然是“找不到能替代中国FPGA芯片的货源”。
《纽约时报》称这场闹剧为“21世纪最蠢贸易战”,真是道出了一个无情的现实:美国想恢复没有中国芯片的供应链,简直就像在沙漠里种热带雨林,难上加难。美国也不是没做过努力,2022年通过了《芯片与科学法案》,投入了520亿美元的补贴,打算在亚利桑那州打造一个“半导体硅谷”。
不过,三年过去了,台积电在凤凰城的工厂投产时间从2024年延迟到了2027年,原因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当地水管工缺人,连芯片厂的冷却系统都装不完。更不可思议的是,英特尔在俄亥俄州新建的工厂竟曝出芯片合格率只有31%。他们口口声声说是“美国造的28纳米芯片”,结果实情是从中国进口晶圆后再进行二次封装。
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全美国仅有7.2万名熟练的芯片工程师,而中国的这个数字达到了220万。在德州仪器位于达拉斯的工厂,要让一条28纳米生产线正常运转,需要从中国高薪“挖”来50名工程师,每个人的年薪能开到45万美元,这可是本土工程师的三倍呢。
就算这样,这些中国专家也仅愿意签订短期合同,毕竟他们明白,美国的工厂缺乏配套的蚀刻机维修团队,也没有能随叫随到的化学试剂供应商。在这个时候,中国借机扩大了战略深度。2024年5月,华为与中芯国际合作,搞了一手“釜底抽薪”的事,宣布28纳米芯片的全流程实现国产化,从设计软件到光刻胶,全部换成了自主研发的技术。
更疯狂的是,中芯国际将28纳米晶圆代工的报价压到每片900美元,竟比台积电便宜了45%。这也就意味着,美国在重建供应链方面的失败,实质上是逆着市场规律走的必然结果。当中国花了30年把芯片制造搞得“白菜价”的时候,美国却试图通过政治手段来扭曲成本公式——就像强制规定汉堡得比馒头便宜,最终只能让自家的企业受不了。
更何况中国早就不再单纯是个“世界工厂”,现在已经掌控了从设备、原材料到专利的全套生态。这场博弈里最让人捧腹的戏剧性转折,竟然发生在2024年8月。美国商务部偷偷给英特尔和高通发放了“许可证”,让它们继续买长江存储的芯片,理由也很简单,要是不买中国的芯片,美国连智能电表都造不出来。这种“制裁豁免”名单越拉越长,从洗衣机到战斗机,各种各样的地方都能看到中国芯片的“特批通道”。
这场关于成熟芯片的争斗,实际上映射了全球产业权力的变迁。美国的高关税政策虽然看起来很强势,但其实掩盖了它在供应链失控和技术霸权动摇中的深层忧虑。中国的转变,从“追赶者”到“规则重塑者”,充分显示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历史已经一再证明,技术封锁只会推动更强劲的突破者出现。
美国的军工企业苦苦寻找替代芯片,韩国的巨头们在“去中国化”上花费了巨额代价,这时候,中国的芯片产业链已经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写下了新的篇章。开放合作才能打破零和博弈,自力更生才能无畏风雨。芯片之争仍在继续,但胜负的天平正在悄悄地向有利的一方倾斜。
#热问计划#
加油国产化,美日看到中国发扬光大,气的吐血[滑稽笑]
70%是中国制造?
国货当自强
小编就会吹牛[点赞]
总量不等于质量,这百分之七十还没有那百分之三十产值高
这是啥时候的文章?现在拿出来了?
太少!达不到100%,至少也得99%。这样老耶和它的子孙才没话说[抠鼻]
少!至少在85%。这样老耶父子及徒子徙孙才死心!否则就会鬼拆腾。
但愿是真的
美国全球和平破坏者
美国人想死,中国一定要助它一臂之力。
自媒体吹牛无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