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还能买到票,电影就已经登陆流媒体平台,观众还会贡献票房吗?黄晓明主演的新片《戴假发的人》最近就面临了这样的尴尬境遇。
电影《戴假发的人》于11月16日上映,主创们宣传路演一个没落下,激起不少网络热议点,但截至目前,其累计票房也只有420万,仅为映前媒体预测最高票房的1/10。上映一周内,《戴假发的人》票房掉出前18,随后迅速于11月23日开始网播,爱奇艺会员即可免费观看,不少不知情的观众感到意外:“电影票不卖了?”
这当中涉及到一个窗口期的问题。电影窗口期,指作品从院线上映到流媒体上线中间隔的时长,国内电影一般为一到两个月,但具体时间由两方共同协商决定。近年比较极端的有《孤注一掷》,作为2023年暑期档票房黑马,电影上映超过一年才上线网播,期间还经历了重映,总票房达到了38.51亿。
而和《戴假发的人》情况类似的还有《没有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事》,电影在今年五一档上映5天后撤档,很快上线优酷,窗口期仅为10天。窗口期是否和电影表现直接挂钩?从今年头部电影的表现来看,其中有着一定的关联,但也无法粗暴地对等看待。
截止11月,今年票房破亿的国产电影窗口期普遍不超过3个月,平均时间为50天左右。其中时间最长的为《解密》,总票房3.34亿,窗口期83天,最短的《扫黑·决不放弃》仅22天。出于对院线电影的保护,国际市场早年对窗口期有着较严格规定,法国视频点播最长窗口期达到4个月。但随着疫情的冲击,流媒体平台火速侵占市场,越来越多观众成为“等等党”,法国也与Netflix签下缩短窗口期至15个月的协议。
而国内徐峥选择绕过院线,直接让《囧妈》登陆网络平台,引起了巨大争议。本质上,依然是平台和片方就电影价值的一场博弈,双方都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来谈判。平台作为院线电影的“保底”,早前常常会选择在上映前和片方谈好合作,但随着电影市场的波动,平台越来越倾向伺机而动,依据电影的表现来进行采购。对一些表现乏力的电影来说,长期留在院线固然稳妥,但后方失守的风险也更大。电影市场表现越平淡,越会被平台压价,最终两头不落好。不少转为“网大”的电影反而延长了生命周期,对于小体量、题材下沉的电影来说是个不错的选项,但放在头部电影上,院线与影迷难免会感到被背刺。
花了一顿饭钱看完电影,隔天却能用会员免费看网播,对影院情怀再重的观众也会产生动摇。电影过度缩短窗口期以及时止损,长远来看,也会对院线产生不小的损耗。2024年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十分惨淡,目前对比去年总票房足足减少21%,也许再难经得住与流媒体的观众争夺战。比起事后找补,许多电影在起初就选择成为网大,各自守住一方市场,也不失为明智之举。
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