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是状元,因慈禧嫌弃他的名字而落榜,不料最终却推翻了清王朝

太史言官阁 2025-04-24 14:46:25

不过在皇宫大殿的考试环节,就因为他那个姓氏,慈禧太后看他不顺眼,本来能当状元的,结果给降到了二甲。谁成想,就这么过了七年,他居然变成了推翻清王朝的那个人。

他曾经三次掌管湖南,跟毛主席、孙中山关系都非常好,一直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支持者。

他,就是曾经的国民政府掌门人谭延闿,一个经历非凡的美食爱好者。没错,他就是那种对吃特别讲究的人。谭延闿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奇特的故事。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头有脸,在吃的方面也是颇有名气。不管是山珍海味,还是街边小吃,他都能品头论足,说得头头是道。所以说,称他为“吃货”中的传奇人物,那是一点也不为过。

【因姓氏无缘状元,却成国民政府主席】

1904年,清朝举办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来自四面八方的读书人都跑到京城,想要展示自己的学问。

在挤满考生的考场里,23岁的谭延闿在会试阶段表现出色,一下子就拿了第一名,立马成了大家的焦点。

大家知道了他的背景后,都忍不住赞叹,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他的父亲是之前担任过两广总督的谭钟麟。他从小就很努力,不仅学习成绩优秀,字也写得非常漂亮。就连皇帝的老师翁同龢都对他赞不绝口。

他是湖南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中会元的人,在那之前的两百多年里,湖南还没出过能拿到这种成就的学生。

谭延闿出身名门,学业上也十分出色,让好多人都觉得,他离中状元就差那么一点点了。

但遗憾的是,就因为他那个姓氏,离成功就差那么一点点,结果只拿到二甲的第35名。

这么大的转变,并不是因为他学问不够深厚,其实就是慈禧太后对他有偏见导致的。

她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当年谭嗣同在公车上书的情景。

这两个人都是来自湖南的考生,并且都姓谭。慈禧心里头琢磨着,可不想再扶持出一个“叛逆之人”。

慈禧太后大笔一勾,谭延闿就被降到了二甲的第35名,不仅与状元之位擦肩而过,还差点就没考上。

后来,当老佛爷瞧见“刘春霖”这三个字时,心情这才慢慢变得舒畅了。

碰到整个国家都干旱的时候,叫春霖这名字感觉就更带好运了。

但她这次草率的决定,却让清王朝错失了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而且,还为清王朝亲手栽培了一个未来的终结者。

谭延闿虽然后来也被选进了翰林院工作,但他老爸谭钟霖没了,所以他得赶紧回湖南去处理丧事,之后就开始当起了老师,靠教书来谋生。

在给老爸守灵的那段日子里,谭延闿慢慢接纳了西方的新潮观念,并且一头扎进了清朝的改革大潮中。

起初,谭延闿对日本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颇为倾心:他当上了湖南谘议局的领头人,想靠立宪这条路,让咱们国家变得更强大、更富裕。

面对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和另外一些支持立宪的人,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请求,但结果都没能成功。

这让他完全明白了清王朝的堕落。

那时候,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传到了湖南,他就开始积极学习这些革命思想,并且下定了决心要打倒清政府的统治。

辛亥革命的好消息飘到湖南,谭延闿立马跟上革命步伐,助力湖南自个儿站了起来,成了独立的地方。

但接下来的日子里,由于国家局势一直不太平,谭延闿三次掌管湖南政务,却又三次被迫离职,他就这样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

那段时间,他和毛主席、孙中山先生都处得挺好,挺对脾气的,这事儿是咋来的呢?

【曾资助毛主席筹办书社,晚年追随孙中山】

1918年,谭延闿有了桂系军阀的撑腰,第三次回到湖南当家做主,他主张“湖南事由湖南人来管”。

这个观点获得了毛主席的赞同与好评。

毛主席觉得,湖南的事情得靠老百姓自己来解决,不能光听北洋军阀那些人的。

后来,毛主席在长沙搞了个书社,还特地请他来给书社写个名字。

谭延闿瞧见这些满怀壮志、心怀梦想的年轻人,心里头也是乐开了花。

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并且还自己掏腰包,拿出了400块大洋来支持毛主席开办书店。

不过挺遗憾,谭延闿这次当老大只干到了1922年,就被自己的亲信赵恒惕给拽了下来。

之后,他就没再和毛主席见过面了。

谭延闿这次被罢免后,对中国革命的前景感到十分困惑。为了弄清楚自己心里的疑惑,他又主动找上了孙中山先生。

中山先生一直非常钦佩他的学问和经历,曾多次跟身边的人说:

国民党那边太缺会搞政治斗争的高手了,咱们得多拉拢些有名望的人加入咱们这边,其中谭延闿这个人,是最值得咱们下功夫去争取的。

从1917年起,孙中山先生就屡次尝试拉拢谭延闿,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听说他又一次丢了官职后,孙中山立刻安排人手,给了他一个重要差事。

从那以后,谭延闿对孙中山那是绝对忠诚,一心一意。

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挑战,都铁了心跟着孙中山先生的步伐走。

他们俩合作非常顺利,孙中山直接让他当上了北伐打坏人的湘军老大,还亲自帮他想办法怎么杀回湖南。

北伐途中,听说陈炯明反了,谭延闿毫不犹豫地扔下了湖南那边的优势,带着两万弟兄火速回广东帮孙中山。

在接下来的每一场战斗中,谭延闿都毫不犹豫地紧跟孙中山先生的步伐,赢得了孙先生极大的信赖,成了他最可靠的帮手之一。

中山先生离世后,他仍旧坚守着先生的遗志,坚持与我党携手合作,并且大力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进程。

真挺遗憾的,他这辈子经历了太多政治上的大风大浪,到了晚年,就变得有点没立场了。

特别是蒋介石挑起残忍的412事件后,谭延闿决定站边蒋介石,他采取了一种置身事外的策略,就是所谓的“三不管”——不管权、不管建议、不管决定。

这让蒋介石一步步夺得了国民党的大权,并开始对我党实施残酷的打击和清除行动。

也因为他总是顺从,从不与人争斗抢夺。

1930年他离世后,蒋介石特意为他建造了一座大墓,这座墓的规模仅次于中山陵。另外,蒋介石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当时声名显赫的陈诚,而这个媒人就是宋美龄。

【结语:】

谭延闿这辈子,说是坎坷又辉煌也不为过。他小时候特别用功读书,考试时一下子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不过在皇宫里最后那场考试时,慈禧太后因为他的名字不顺眼,原本能到手的状元头衔就这么飞了。

主动站出来带头反对清王朝的统治,但他三次在湖南掌权,又三次被人赶下台。

到了老年,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跟着中山先生一起投身革命事业,但却发现自己不再像从前那样锐气十足,反而变得犹豫不决,像棵随风倒的“墙头草”。

新写版:文摘简报:说说民国时期的吃货高手谭延闿谭延闿,在民国时期,那可是个出了名的吃货。他对美食的热爱,简直无人能敌。谭延闿对吃的讲究,不仅仅在于食物的味道,更在于食材的选取和烹饪的技巧。他常常亲自下厨,尝试各种不同的做法,只为找到那一口最让自己心动的味道。他对美食的追求,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而且,谭延闿还特别会品尝。他不仅能尝出食物的酸甜苦辣,更能品出食材的新鲜与否,烹饪的火候是否恰到好处。他对美食的鉴赏能力,让周围的人都赞不绝口。所以,说谭延闿是民国时期的吃货高手,那是一点都不为过。他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至今仍然让人津津乐道。

中国发展资讯网报道:谭延闿,他三度掌管湖南,这事儿得从辛亥革命那会儿说起。谭延闿第一次督湘,正是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那次变革,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湖南也迎来了新的领导力量。谭延闿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了他对湖南的首次治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谭延闿离开了督湘的岗位。但不久后,湖南的局势又需要他这样的能人来稳定。于是,谭延闿再次被委以重任,开始了他的第二次督湘之旅。时间流转,湖南又面临了新的挑战。在关键时刻,谭延闿又一次挺身而出,第三次接手了湖南的治理工作。这一次,他依然全力以赴,为湖南的稳定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谭延闿的这三次督湘经历,不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重要篇章,更是湖南近代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段历史。

#百家说史品书季#

0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