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瞎扯,都是实话!70年代农村人晚上干啥?经历过都已经50了

旺仔甜妹妹说 2024-08-01 01:01:54

我们见证了那个年代,虽说物质生活不丰富,但人的精神状态是很乐观的。没有现在的各自关门,不相往来。人与人之间都非常真诚。

七十年代我们这里己有电灯了,记得我们这里六二年就开始办照明电了。只是灯泡瓦数小,一般是十五瓦二十五瓦,农户最大四十五瓦,一户开始只能装二盏灯(因大队的变压机容量不足)。七八十年代农村到晚上准停电,点个蜡或煤油灯没多大亮儿。那时没有电,晚上点个煤油灯,我们兄妹几个围着一圈,每人手里捧着一本小说,争抢着那点微弱的灯光,聚精会神的看着。母亲有时在灯光下做着针线活。

社员的夜生活主要在生产队会议室聊天,一边聊天一边等队分工。也还要计算前一做的定额工工分。由记工员核对后再记账。一通下来也很晚了。生活是苦,但是精神上很乐观!有说有笑开心就好!

七十年代初我们这里每个生产队不办有夜校,生产队订了报纸、吃晚飯后大部份都非常自觉的集中起来学习,识字读书读报大约就一小时左右。

晚上不少时候还得开夜工干活:不仅农忙时脱粒,还有看水、看场等。70年代的冬天,在水利工地上,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顶着寒风往堤上一步一步地走去。当时的口号是:抢晴天,战阴天,毛毛细雨是好天,反正是没有休息,直到春节前几天。

干啥?农活、家务活忙得很,特别是农忙时。我记得十来岁时,我就开始挣工分,11月份挖红苕,一片一片地收,今天收东片,明天收西片,连着半个月吧,在地里挖出的红苕用称披100斤一堆,抽签一口人一堆,我家父亲在公社上班,家里母亲和我及4个妹妹,天都黑了,要把500斤红苕和苕藤弄回家,打着火把弄到晚上9丶10点才完成,还要喂猪,弄的晚12点才能睡觉。冬天好些,天黑吃了晚饭就可以上床睡觉了。

那时一群群小孩快乐地玩着各种游戏,充满了欢声笑语。那时我们地方有採茶戏,扭纸马,打狮头锣鼓,小孩子捉迷藏,做游戏,不像现在的对门不相逢。一到晚上都在村里捉迷藏,只要有月亮,都是很晚才回家睡觉。我们小时候虽然没那么多现代玩具自制的也不少,水枪用一节竹子节中间捅个小眼,再用一根筷子 绑上块棉絮就成了,什么洋火枪,棒,陀螺我们叫尜尜,枱,就是个木棍子 有代Y的多了去了。晚的都忘了吃饭,大人喊才回家。

还有个游戏是夏天玩的,就是调鞋底牌,怎么黑乎,白羊,狗蹄子,就是脱了鞋用脚后跟带动鞋翻个摆出各种样子 。我说这个游戏就是给那些说穿不上裤子,光着脚一个耳刮子,没鞋穿不能做这个游戏。女孩子拾子,自己用花布做的圆的四方的,里边放上豆子或碎瓷瓦。因为当地没有。

我记得那个时候哪里听说有戏看,(尤其是锡剧、越剧我母亲最爱看)我母亲第一时间就与村上同龄人肩上扛一张板凳,并且还要行走几里路,看完到家后总要讲我们姐妹几个听,所以我结婚后,我爱人买了很多戏剧磁带放给我母亲听、看。 那个年代真的人人很单纯很友善,到目前为止内心真的很羡慕那代人的灵魂深处

60年代、70年代在村生活除了钱紧张外,大家的日常生活还是很愉快的,不象网络上有人黑的那么不堪。农村生活花不了多少钱,许多物资都是自给自足。那时农村人没有精神负担。夜晚有时一大群人步行好几公里到别人村庄去看戏看电影,一路上大伙儿嘻哈打闹着,也很快乐。那时,夜里串门聊天,亲情友情,天是蓝的,地是绿的。边远放电影,用脚踏发电机,两个年轻人互换踏。后有800w山东产同步发电机。那时候有电影看,也是一种最快乐的事。

《鸡毛信》,《智取华山》,《铁道游击队》等等以前都是吃了晚饭去麦场上看露天电影,看的时候还有蚊子叮咬,还听到映地里青蛙叫声,真是童年忘不了的情景。这我都亲身经历过,尤其是看电影,我的最爱,只要大喇叭通知那村放电影,不管多远都要去看。看完电影第二天早上,到学校三五成群在聊电影。

我们那时晚上最多的活动就是到会讲故事的老人家里听讲故事。也有农村艺人讲故事的。那时代,全村都是熟悉的面孔,说话和气,态度和谐,对人热情,村中三五成群集中的人们,听讲古史,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轩轩向荣的景象,仿佛枯木逢春,百花齐放,争妍斗艳。

我们这地方6、70年代还是土坯房,屋顶盖的是稻草。石头房子是80年代兴起的,屋顶盖的是瓦片了,又好看又防漏了。那个年代真好,人们都知足,孩子们更是无忧无虑……那时候的人有人情味儿,有烟火气,一家有事儿全村人郝帮忙,而现在呢?那时小孩子天真无邪,单纯自己研究玩具,现在呢?

0 阅读:0

旺仔甜妹妹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