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特朗普政府搁置中美贸易谈判,一场新的报复性动作在全球舞台上上演。他不仅通过社交媒体表达了对中国的不满,更是直接在电视采访中强硬表态,要求中国为美国所承受的高额关税“埋单”。这一系列动作背后,隐藏着哪些不容忽视的信号?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将如何作出回应?
4月29日,特朗普在电视专访中直言不讳,指出中国每年从美国赚取巨额利润,现在应当为关税问题负责。他坚信,即使中国可能消化部分关税,也不会将负担转嫁给美国消费者。特朗普还强调,目前对华商品高达145%的关税,实质上已接近贸易禁运,但责任不在美国,而是中国自找的。
与此同时,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加入了这场论战,他在28日表示,缓解关税的第一步应由中国采取。他还提到,尽管美国暂停了与中国的贸易谈判,但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简单。
市场对此作出了迅速反应。据报道,以低价闻名的中国电商平台Temu和Shein已经开始将部分关税成本转嫁给美国消费者。例如,一款售价不到20美元的插线板,其进口税竟高达27.56美元。众多商品价格在一夜之间翻倍,这表明关税成本并未消失,而是转移到了最终消费者身上。
甚至像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巨头也传出消息,希望中国的供应商恢复供应,而额外的关税将由美国企业承担。这预示着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或许是看到了这一趋势,美国于4月29日突然宣布新一轮制裁,其中包括5家中国企业,理由是它们涉嫌参与为伊朗采购弹道导弹推进剂原料的“黑色网络”。
美方声称,这些化工材料用于制造导弹,威胁中东和平,并指责中国企业“间接支持恐怖组织”。被制裁的中国企业主要分布在深圳、东营、湖南和河南等地,业务涉及氯酸钠和癸二酸二辛酯等原料。美方指责这些企业协助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采购关键原料,违反了国际防扩散协议,破坏了美国与盟友的安全框架。
然而,中国外交部已经明确表示,中美伊三边合作严格遵守国际法,美国的单边制裁缺乏合法性。实际上,美国近年来频繁滥用“长臂管辖”,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其真实目的是遏制中国的科技发展和国际影响力。
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多次强调,关税战没有赢家,中国“不愿打但不怕打”。外交部长王毅在金砖国家外长会上重申,中国将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反对单边霸凌。
分析认为,中国敢于“一锤定音”,是因为全球经济格局已经不再由美国独大。中国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供应链和多元化的外贸,不再过度依赖美国。美国越是对中国施加压力,中国反而可能加速去美元化,扩大与东盟和中东的合作。
面对美国的高压政策,中国企业展现出了强大的韧性。无论是跨境电商还是高端制造业,它们都在过去的关税战中得到了锻炼。美国施加的压力越大,这些企业就越可能加强自主研发、内销和多元化出口渠道,从而提升抗风险能力。
从当前局势来看,特朗普的策略是通过贸易、外交和技术三管齐下对中国持续施压,但效果并不理想。谈判搁置并非因为中国态度强硬,而是因为美国预设立场过多、要求不对等。
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没有急于打破僵局,而是通过内部调整、外交平衡和多边合作,逐渐塑造自己的战略节奏。这种稳中求变的策略,既避免了被美国牵着鼻子走,也为下一轮谈判赢得了更多主动权。
实际上,这次中美贸易战的根本原因在于战略互信的缺失。特朗普政府习惯于以施压作为谈判的开端,希望通过高压迫使对方让步,但如今面对的是一个不再被动接受的中国。中国既不主动激化矛盾,也不放弃自身原则,王毅外长的“一锤定音”既是态度的宣示,也是信号的释放:愿意谈判,但必须平等,不接受讹诈、不接受单边霸凌。
这场贸易战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双方谁更愿意在博弈中寻找平衡点。如果美国继续单边制裁和排他打压,中国的“奉陪到底”将不再是空谈;但如果美国意识到极限施压的代价,愿意回到合作轨道,沟通的大门也将继续敞开。这一切,都取决于特朗普政府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