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医疗圈传来了让人揪心的消息。天津一家三甲医院,44岁的骨科医生骆巍在门诊时遭遇暴力袭击,最终伤重离世。消息刚传开,网上就炸开了锅,有人痛心医生的不幸,有人追问背后缘由,更多人则把话题扯到了医患关系上。咱今天就来唠唠这事,重点听听网友们都怎么说,毕竟每个普通人的声音里,藏着对这件事最真实的感受。
事情发生在4月28日中午,天津医院河西院区的门诊一楼。有目击者说,当时第二诊区突然传来动静,等大家反应过来,就看见一名医生手臂上的衣服被血浸透,躺在病床上被匆匆推走。还有现场视频拍到,一名满头是血的中年男子被几个人按在地上,从诊区里带了出来。按理说,医院是治病救人的地方,大中午的正是看病的高峰,谁能想到会发生这种事?更让人疑惑的是,当天下午有患者来就诊,被告知“系统坏了换诊室”,直到后来消息传开,大家才知道是出了伤医事件。
说起骆巍医生,不少患者都记得他。有人说,自己膝盖半月板损伤找他看病,骆主任不仅耐心解答病情,连亲戚咨询问题他都细心回复;还有患者提到,骆医生查房时挨个询问每个病人的情况,一点架子都没有。他的朋友圈最后一条动态,还停留在事发前一天,转发的是医院新成立运动医学中心的消息,谁能想到第二天就遭遇了这样的横祸。事发后,医院挂号系统显示他接下来的出诊都取消了,工作人员只说“医生因个人原因无法出诊”,但明眼人都知道,这背后是一场让人痛心的悲剧。
按理说,医生治病救人,患者花钱看病,本该是相互信任的关系,可现在却频繁出现暴力伤医事件。天津这些年就发生过好几起:2017年超声科主任被砍伤,2018年消化科医生赵军艳遇害,加上这次的骆巍医生,短短几年间多名医生遭遇不幸。放到全国,温州、北京等地也都发生过类似事件,每次都让人心惊——当医院里都需要加强安保,医生上班都要担惊受怕,这医患关系得紧张到什么程度?
话说回来,为啥这类事件总是引发这么大争议?看看网友们的讨论就知道了。有人分享自己的就医经历,字里行间都是无奈:“88岁老爸住院,凌晨心跳飙到150,叫医生来看,结果人家在办公室玩手机,头都不抬。要不是当时没带刀,真的想动手。”这样的极端例子虽然少见,但反映出部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不满。还有人吐槽过度医疗:“感冒发烧去医院,先让抽血化验,几百块钱花出去,病还没开始治。”这种“机器看病”的模式,让不少人觉得医生少了人情味。
但更多网友还是在为医生鸣不平。有评论说:“医学生都是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尖子,培养一个优秀医生要花十几年,结果就因为一点矛盾被伤害,这是整个社会的损失。”还有人提到,现在学医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医学生看到伤医事件后都动摇了:“这么辛苦还不安全,何必呢?”想想也是,哪个父母愿意让孩子每天面对可能的暴力风险去上班?
不过,也有网友说得更直接:“医患矛盾的根子,在于医疗商业化。”现在不少医院像企业一样讲效益,医生有业绩压力,患者觉得看病像花钱买服务,一旦预期不符就容易起冲突。有人举例子:“以前农村的赤脚医生,感冒发烧几毛钱的药就治好,现在去医院随便开点药就是几百块,还要做各种检查,普通老百姓谁受得了?”这种落差感,让很多人对医院失去了信任。
还有个现象挺值得琢磨:每次伤医事件发生,网上总会出现两种声音。一种是“严惩凶手,保障医生安全”,另一种是“先搞清楚为啥动手,别只怪患者”。比如有网友说:“如果医生把病治好再收费,或者不夸大病情、不搞过度医疗,谁会没事找事?”这话虽然偏激,但反映出部分人对医疗体系的不满。就像这次事件,大家在追问:凶手到底为啥动手?是不是长期的矛盾积累到了顶点?
说实在的,看着这些评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医生和患者,本应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共同对抗疾病,现在却成了对立面。骆巍医生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暴力伤医的残酷;网友们的热议,让我们看到医患关系的复杂。一方面,医生的人身安全必须得到保障,医院不能成为暴力滋生的地方;另一方面,患者的诉求也需要被倾听,过度医疗、服务态度等问题确实该好好整治。
医疗问题从来不是单方面的事。医院不是商场,医生不是售货员,患者更不是上帝。要解决这些矛盾,既需要制度层面的改革,比如优化医疗资源分配、减少商业化倾向,也需要人心层面的理解,医生多一点耐心,患者多一点信任。但说到底,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有人拿起刀走向医生时,输掉的是整个社会的文明。
希望这次事件能让更多人冷静下来:医生的白大褂上,不该染上鲜血;医院的诊室里,不该充满戾气。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生病就医的那一天,谁不希望遇到的是一个能安心托付的医生,而不是一个提心吊胆的环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