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参加活动,听一个待业95后男生说自己前两份工作几乎每天都凌晨才下班,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每次走出办公楼时都双腿发软,甚至有一次还直接住院了。
对上班和工作的抱怨,耳边的声音其实不少,工作内容、环境、薪资、上下级关系......总有那么几项是大家不满意的。于是,持续性摆烂躺平,间歇性斗志昂扬成了很多职场人的日常状态。
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一份工作能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痛苦。直到最近,我在一本名叫《最小阻力之路》的书里找到了答案。
作者罗伯特·弗里茨在书中提到一个概念:结构性冲突。大概意思就是说当一个张力产生时,它会自然地去寻找一个舒缓路径。但是在多个张力同时存在,它们对应的舒缓路径又相互矛盾的情况下,结构性冲突就会产生,因为我们无法同时释放掉所有张力。
这个其实就是很多人在工作中会反复陷入纠结和无奈的重要原因。
举个例子,如果路上随便找个人问他的理想工作,十有八九得到的答案会是“事少钱多离家近。”
但这个条件里的结构性冲突就非常明显。
一个人想有一份干起来轻松的工作,这是一种张力,这种张力的舒缓方式之一可能是去做一些不需要太多创造性的事情;与此同时高水平的薪资也是一种张力,它的舒缓路径是你要创造更多的价值。而事实是你无法在做无意义事情的同时创造价值,于是结构性冲突就产生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时常对工作抱有这样的幻想的话,他就会一会儿觉得工作太没意义,一会儿又觉得工作太辛苦,反反复复,到头来痛苦的只有自己。
不过面对结构性冲突,人们也积极地思考过弥补性策略。
书中提到的三种分别是:留在可容忍的冲突范围之内、冲突操纵和意志力操纵。
但作者认为尽管它们能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效果,但长久来看人们还是会回到先前反复摇摆的状态,甚至会强化原有的冲突。所以他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把注意力从解决问题转移到创造新结构上来。
不论是那些对工作任务感到厌烦的反抗还是为避免被批评而勉强完成任务的顺从,都是解决问题的视角,而创造的视角能够让你脱离原本的结构去重新构建你想要的东西。
就像玩游戏一样,解决问题视角是你在别人的游戏里谋生存,而创造视角是你新开了一个自己真正想玩的游戏。它的优势在于我们只有一个张力需要舒缓,因此不会产生结构性冲突。
所以,如果你也在为当前的工作而苦恼,不妨先从原先的结构跳出来,试着去创造自己想要的工作状态,或者更直接地,去创造一份自己的个人事业。
那我们要如何创造自己的理想工作呢?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五大步骤:
①选择目标。
明确想要实现的目标是创造的起点。比如对于我们探元素的大部分学员来说,大家的目标就是打造可以独立且持续获取收入的事业,通过做喜欢的事,赚开心的钱。
②确认现状。
要实现愿景,我们还需要客观评估自己的现实状况。在这一步比较重要的是梳理自己的经验差,从技能和过往经历的角度思考一下自己可以帮谁解决什么问题。
③采取行动。
目标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是创造视角下我们需要解决的唯一张力。它的舒缓之道就是大量采取行动,重复测试,找到那些真正可以让你离目标更近的关键行动。比如在我们的个人事业行动营里,大家每做出一个产品后都需要通过真实地服务一名付费用户去体验自己是否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以及它是否和自己的热爱一致。
④创造历程。
在真正进入创造阶段后,你会依次经历萌芽期,同化期和完成期。还是拿个人事业举例,一旦明确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方向,我们就需要怀抱一种长期主义的心态去不断获客,销售,运营,并且持续迭代自己的产品,积累1000个铁杆粉丝,最终打造出能持续产生复利的个人事业。
⑤累积创造动能。
一个拥有创造视角的人不会在创造出一个作品之后就停止,他们会把成功经验复制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底层改变自己的思维结构,重塑最小阻力之路。
生命像一条河流,河床结构决定了阻力最小之路的行进方向,紧盯着表面的问题不会产生质变,只有创造出新的底层结构,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理想的生活。
希望你的生命之流也能向着你想到达的目的地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