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第一秘书:贪污受贿狂妄自大,办公室4名空姐服侍,被判死刑

江樵观察 2023-03-22 09:35:50

靠单个人的努力硬拼,想要获得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借力打力,往往才是聪明好用的生存法则。

古往今来,众多典故似乎都道明了“借力打力”的重要性,比如“狐假虎威”,再比如被大家广为认可的大太监李莲英的为官之道。

李莲英是有智慧的,他确实懂得如何将慈禧太后的权力为我所用,也懂得如何让忌惮慈禧的人害怕自己。

他在做事方面确实是滴水不漏,就连对待宫中的小太监和丫鬟们都很是周到。

对李莲英做法感到赞同的“河北第一秘”李真,更是时常开玩笑,说自己是“李莲英的后代。”

李真确实学会了前人的智慧,但又对其进行了错误利用。

他在走向仕途的过程中,逐渐忘记了做自己的为官初心,一步步走向贪赃枉法,罔顾人伦道德,过于狂妄,惹是生非的道路,给自己带来了最终的毁灭。

李真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推向绝路的呢?

一、放弃“个人英雄主义”,对权势有了新的理解

或许说出来很多后来认识李真的不会信:他曾是一个看《焦裕禄》都会流泪,生长在根红苗正革命世家,拥有“红色思想”的好青年。

1962年,李振出生在河北张家口,其父亲是一名曾经上过战场的革命军人。

新中国成立后,其双亲均进入张家口政府担任官员,因为官清明,受到众人敬仰,其中就包括他们的儿子李真。

据李真的同学讲述,青少年时期的李真,虽然在文化课成绩上表现一般,但思想极为端正,抱负远大。

有一次,李真所在的大学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焦裕禄》,李真被其中主角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感动,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彼时的李真也将焦裕禄当做了自己的偶像,立志要成为那样的人民公仆。

即使当他的调度文件下来,他的第一份工作被安排做物理老师时,李真也没有任何意见。

他觉得只要是为国为民做贡献,做什么工作都一样。

但当李真被安排去偏远地区,做了一年老师后,他的想法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好时期,不少人抓住了“风口”迅速获得成功,也有不少官居要位的同期,获得了阶段性成功。

只有他守着自己的理想度日,一年前是一个普通老师,一年后亦然。

李真开始逐渐放弃了当初的坚持,从农村回到城市,于1982年做起了张家口市下属电子研究院的研究员。

然而,李真渐渐发现这个工作虽然听起来好听,却和普通工人差别不大,于他而言,也是大材小用罢了。

终于,一次人事调动的机会,李真终于来到了张家口计经委一家下属企业当领导,

这个平台足够他施展才华,这一点让他欣喜若狂。

可惜“理想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自1984年起至1988年,几年间,张家口计经委这家下属企业连年亏损,效益每况愈下。

这样的情况,彻底击溃了坐在领导办公室中的李真。

几年来,他一直在为自己寻求机会,从来没有考虑到自己抓不住机会的问题。

明明是热门且容易出成绩的好单位,自己怎么就经营不好,是能力欠缺?还是市场环境因素?

他不能确定问题出在哪里,但依靠自己的能力来混仕途,这样的想法彻底从他心中打消了。

这让李真感叹:“个人力量果然是弱小的。”

在仕途上落入低谷的1988年,李真那位曾经做过大官,能够帮得上他的“大官”父亲,也在这一年去世了,李真失去了所有靠山。

如他所料,他果真被调出了“热门单位”计经委,派遣到半死不活的油漆厂做中层领导。

像是被流放了一样,李真彻底失眠了。

不过,已经体会过个人力量弱小的李真,在油漆厂当中层领导时,并没有尽力发掘团结的力量。

而是选择了剑走偏锋,走上了“利用职权给别人提供便利”贪污受贿,结成“小团体”从而壮大力量的道路。

那段时间,李真为了寻求内心的平衡,开始尽一切可能用自己手里的权利挣钱,“你送钱,我办事。”

李真为油漆厂厂子里的许多人想办法“行方便”,从中获取钱财。

甚至对于没什么钱能给他的员工,他允许对方送几块十几块的生活用品,几毛钱的牙膏毛巾他也收。

到最后进行汇总的时候,本子上10万元的数值还是震惊了他:即便是油水这么小的官职,只要自己全方位的利用起来,也能给自己带来如此多的利益和好处。

他开窍了,“利用权势挣钱”的思路开始在李真心里根深蒂固。

不过,李真眼前的“庙”实在太小了,无论他怎么折腾都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受到启发的李真想到:不仅要“借力给别人”,也要想办法“让别人借力给自己”。

二、“贵人”出现,送他平步青云

1988年,26岁的李真决定充分利用自己曾经的“红色身份”,找回自己父亲的人脉,从而为他所用。

李真如此决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他除了父亲,在官场上他找不到更好的资源;其次父亲已经去世,这时不用他的人脉,怕是以后很难再用了。

1988年年底,李真通过多方打探,终于找到了父亲一名老战友,彼时在北京当大官,似乎能够帮得上他。

对于父亲的老朋友,以钱财作为砝码换取帮助,无疑是最不明智的。

一是自己能给的有限,二是对方能做大领导,肯定有自己的规矩和红线,他一旦不小心触碰到,可就得不偿失了。

清楚这一点的李真决定好好打一把“感情牌”。

一五一十的说自己的处境肯定是不行,计经委所属企业领导的机会他也拥有过,说怀才不遇他自己都脸红。

想要叫屈就得说出自己“到底怎么委屈了”。

按照这个思路,李真几乎编出了一整套“父亲去世后全家人遭遇的不幸。”的说辞

在说到自己怎么被派到油漆厂工作时,李真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受到了迫害,以及工厂领导看人下菜碟。

自己父亲不在了,只能任由欺负等等。

这一套说辞十分奏效,李真父亲的老战友全部信以为真,对他的遭遇十分同情,决定动用人脉好好帮帮他。

就这样,在与老领导不断交涉后,李真先是来到了河北省计委建设投资公司,做了不少实战历练。

随后便被老领导调到北京,做自己的秘书。

一年后,李真带着这份履历再次回到河北省,担任副省长的专职秘书。

1992年,李真被提拔为省长秘书。

1993年,31岁的李真再一次被提拔,这次担任河北省委书记的秘书,实现了“三连胜升”。

李真明白,自己当下所在的这个职位,不是没有人比他更适合,就连“做秘书”的经验,靠的也是老领导给的机会,个人努力相比于权势来说简直微不足道。

拥有了权势就相当于有了掌控生杀大权的机会,相当于掌握了获取财富的源头。

三、得权后彰显狂妄,贪污终被惩处

从此以后李真对“借力打力”的使用开始变得过犹不及,为人也开始狂妄不羁,甚至开始享受“帝王般”的待遇。

当时李真狂到什么程度呢?

他换上了一块翼A11111的车牌,并通知交通部门,石家庄内只要是挂着这个车牌的车,不需要躲避红绿灯,自由通行,交警一个都不许阻拦,不然就会被开除。

他出门,排场也是很大:以他为中心,十几个退伍人员组成“保镖团队”,利用十几台轿车对他实行护送,只为了彰显自己的实力和虚荣心。

不仅如此,风流成性的李真还曾招聘4个漂亮空姐,组成“后宫团”来伺候他。

利用权势“帮助”别人,从而收取费用,这种别人看似令人发指的贪污腐败行为,在李真眼里却变成了再平常不过的事。

他曾经收受贿赂60万,为某卷烟厂的中层领导拿到了“批条子”权,使其私自从国营卷烟厂内偷运出一整批香烟,进行零售,最终获利一百万。

李真还利用其特殊身份非法办理移民手续,李真不仅给别人办,还为其妻办理了新加坡移民手续。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李真贪污腐败之事,虽然官场上很多人有所耳闻,但因为官场上的关系网,却一直没能将他揪出来,态度十分狂妄。

不过,群众的举报信件却是层出不穷,上面不得不重视起来。

最为戏剧化的是,李真竟然是被一个交警搞下台的。

当时那位交警刚刚上岗,对于李真“不让拦车”的规定并不了解,刚好遇见了闯红灯的李真并将他拦了下来。

李真见有如此不识相的,便当街破口大骂,第二天就让交通部门找借口把他辞退了。

没想到这位交警刚正不阿,十分有胆量,直接把他告到了中央,这才让中央纪委注意到了李真这个大贪官。

2000年2月29日,中央纪检委与监察部工作人员,驾驶着两辆黑色轿车,来到石家庄对李真及相关人员执行了“双规”。

因为案情十分恶劣,涉及金额巨大,2003年11月13日,李真在河北省唐山市被执行死刑。

至此,李真结束了充满矛盾的人生。

总结

32岁便走上正厅领导岗位的李真,曾是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但后期却因贪污受贿金额巨大,被判处死刑。

他曾经因为得到了权势变得不可一世,干涉交通部门执法,与多名空姐保持不正当男女关系,私自售卖国营资产,收钱卖官,为自己非法办理移民手续等行为。

对于权势和金钱的欲望,让他最终走向了绝境。

如果李真没有误入歧途,他很有可能会成为真正的“人民公仆”。

他拥有足够多的智慧和抗打击能力,面对不同情况能够及时应对,面向事业中的的打击,李真也能够从人生的低谷期爬起来,重新应对各种问题

因为仕途方向的偏差,投机心理的泛滥,过于狂妄的言行举止,导致李真走向了错误的道路。

只能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试图挑战法律和道德底线的人,终究会受到惩罚。

18 阅读:17771
评论列表
  • 晓强 19
    2023-03-27 15:54

    空姐照片呢?我要批判一下[呲牙笑]

  • 2023-03-31 22:04

    真有这事?不会吧?若真那该(或已)枪毙的人火葬场建的该比烟洒店还多吧?

  • 2023-04-26 19:54

    人若疯狂,必见阎王!

  • 2023-06-07 23:29

    真能瞎编[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3-07-03 13:38

    不作死就不会死,阿弥陀佛[鼓掌][点赞][呲牙笑][得瑟][笑着哭]

  • 2023-04-01 07:17

  • 2023-04-04 16:48

    [点赞][点赞][点赞][100]

江樵观察

简介: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