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之一,中原氏族大量南迁落地生根,成为客家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粤、闽、赣为客家人主要分布区。
客家起源在哪里?这个问题无论在学术界还是民间,一直有研究,有争论,没定论。
历史多说并存,我们今天从秦始皇南征,管窥客家起源
从秦立至清亡,历经2132年,前后出现过494名帝王。
这其中,留下谜团最多的当属秦始皇,这位中国首位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奠定了两千余年之封建政治格局。
这些谜团,包括始皇帝身世、徐福东渡、墓中飞出金雁几百年不落地等等,而其中当以秦始皇50万南征大军消失之谜,最引人好奇,为探究秦朝灭亡、客家之源的重要环节。
秦朝全国总人口约有2000多万,麾下大军号称百万,凭借这支大军,秦始皇消灭了六国200万大军,战斗力可见一斑。
为进一步平定四方,秦始皇统一后,把这支大军一分为三:
其一:20万留守咸阳,平定余波;
其二:蒙恬率领30万北击匈奴,贾谊《过秦论》记载:“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其三:屠睢、任嚣、赵佗先后率50万南征“百越。百越是泛称,因为这里古越部族众多。当时征战士卒主力为大将王翦征讨楚国的部队,充分考虑到闷热多雨,气候潮湿,烟瘴之气盛行等遇到的困难。
但是,南征战争并不顺利,《史记》记载,“当是时,秦祸北构於胡,南挂於越,宿兵无用之地,进而不得退。”
从前219年至前214年,两次进攻百越,最终百越地区首次纳入中国版图,国土面积增加100多万平方公里,但大将屠睢身中毒箭身亡,50万大军或死或伤,最终有去无回,消失在了茫茫大山之中。
百越平定后,南海郡(今广东)、象郡(今越南北部)、桂林郡(今广西)三郡设立。为了维护当地秩序,更是派遣大量普通民众前去居住。《史记·南越列传》记载:“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
但是,《史记》中并没有具体记载,未能回归中原的大军究竟在哪里。一些学者认为,当时南征士兵,大部分死亡,小部分落户转民了,但这种解释却缺乏史料支撑。
这个谜团的答案,两千多年后,在一个村子里找到了。
佗城村,广东河源龙川县佗城镇下辖村,东江和雷公河在村西南方交汇。
据村史记载,公元前214年,南征大军将领之一的赵佗设立龙川,并任县令,县治所在地就是佗城村。
两千多年过去了,村民们一直守着祖训:村名不变、村址不迁,三面抱水,祖脉相承。甚至外出打工者,也要落叶归根。
更奇怪的是,这个一度偏僻的村子,2400多口人,姓氏却有140个,这种情况少见。逐渐有了“中华姓氏第一村”的称号。
村子里走一走,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客家风格浓郁的建筑毗邻。如果去镇上走一走,更会发现大小分布着37座姓氏宗祠遗址,无不显示着当年的辉煌,佗城考棚更是广东现存唯一的科举会考场所。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在专家学者的持续挖掘梳理之下,历史脉络逐渐清晰:这里就是秦始皇大军落地生根,解甲归田之地。
不忘家乡,不忘先祖,保留自己的姓氏,就是这些南征之人最后的倔强。
而佗城,也成为岭南最早客家聚集之地,名副其实的客家起源。
真不要脸啊,畲族冒充的,大多客家都来自梅州,讲话几个人能听充龙川畲话
应该梅州河源也不是纯客家他们扫基有的是正月初二有的是正月初六有的是九月九有的是清明。
[捂脸哭]象郡是南宁一带含越南北部一部分,还有一个交趾郡,算是越南早期建府的一个郡,据说郡府好像还是在百色,而不在越南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