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再起。这个世界,历来不缺始料未及和意想不到,很多时候,局势的反转与突变,就发生在转瞬之间。
关键时刻,国际局势发生了3件令人侧目的大事,与美俄法以等国密切相关。
第一件事,拜登“拒绝”马克龙,法国态度发生转变。
近日,关于法国准备向乌克兰派遣军事教官、在乌训练乌军士兵的消息持续引发关注。
但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宣布新一轮对乌军援计划时却表示,法国将帮助乌克兰训练4500名士兵,地点在法国境内。马克龙认为,这一举动“不是升级俄乌局势的因素”。毕竟,在这之前,波兰、英国等国都曾在本国境内培训乌军,法国如今也采取类似举动,并不会导致局势升级。
很显然,马克龙的最新决定,与近期外界关注的“法国教官赴乌、在乌培训乌士兵”不符合。
正当外界猜测,马克龙为什么会回心转意之际,一个新消息传来了。
7日,美国政治新闻网报道称,马克龙前不久与拜登进行了一份通话交通,期间马克龙建议西方向乌克兰派遣军事教官,并称“在战区训练军人”或许能起到有效成果,但马克龙的提议遭到了拜登拒绝。
而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德、意大利等国势必也不会同意马克龙的建议。因此,在大部分西方国家都不同意的情况下,马克龙自然只能作罢,采取在法国训练乌军士兵的措施。
至于美国拒绝“跟牌”的原因,无非2点:
一是美国还不想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更不愿意为了乌克兰与俄开战,毕竟美俄都是拥核大国,一旦发出冲突,很可能会引发核战,届时,美国将面临巨大损失;
二是美国希望看到的是“俄乌冲突持续、双方保持平衡均势”,这样才方便美国攫取利益。否则,如果美国真想让乌克兰赢,早就第一时间送上大批先进武器装备了,而不是像如今这样拖拖拉拉、以致于乌克兰一直无法拥有发起一场大规模反攻的武器装备。
因此,不论是马克龙这次提议的“向乌派军事教官”,还是此前发出的“不排除西方向乌派兵”表态,都没有得到美国支持。
可见,美西方对俄乌局势的分歧是显而易见的,这无疑给紧张局势增添了更多变数与风险。
然而,正当拜登拒绝马克龙之际,俄罗斯突然向法国出招了。
第二件事,报复来得太快?俄逮捕法国公民,俄法关系或再度升级。
7日,俄新社报道称,俄侦查委员会逮捕了一名“有目的性”地收集俄军事和军事技术活动领域有关的情报信息,并称此人多年来,多次进入俄罗斯境内,多次与俄公民见面。
由此可见,俄方关注这名法国公民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如今采取了逮捕行动,显然已经是掌握了不少证据,否则不会贸然行动。毕竟,被捕的是法国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俄法外交风波。
但目前,法国政府并未对此事做出回应。
需要注意的是,近期,由于马克龙多次发表与俄乌局势有关的激进言论,例如“可能向乌派军事教官”一事,已经令俄法关系持续紧张了。
再加上,这次法国举办诺曼底登陆80周年纪念日,而在二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俄罗斯居然没有被邀请,再次令俄法关系升级。
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突然逮捕了一名法国公民,并且可能卷入“间谍行为”,这很难让人不联想到——这是否与俄方报复法国有关?而法国会不会以此为契机向俄罗斯施压,导致俄法关系进一步恶化?
总之,此案目前仍在调查之中,至于俄法两国政府会如何回应,一切还是静观后续吧。
然而,俄乌局势持续生变之际,万里之外的中东也在迎来新的风云变幻。
第三件事,胡塞武装不宣而战,以色列本土目标被炸。
7日,胡塞武装发言人萨雷亚表示,该武装与伊拉克民兵武装合作,对以色列地中海港口目标发动了2次无人机袭击,第一次打击了海法港2艘运送军事物资的船只,第二次则打击了一艘正前往海法港的船只,并强调打击“精准命中目标”。
目前,以色列方面并未对此做出回应,伤亡情况也不清楚。
在这之中,2个观察点不容忽视。
1,这场此轮巴以冲突发生以来,胡塞武装第一次对以色列在地中海沿岸的目标实施打击。
在这之前,胡塞武装的主要打击行动集中在红海地区,如今突然扩大攻击范围至地中海沿岸,显然是一个不寻常的举动。
2,这是近3天里,胡塞武装第二次对以色列出手了。
6月4日,胡塞武装首次动用名为“巴勒斯坦”的新型弹道导弹对以色列港口城市埃拉特发动了袭击,并强调导弹“精准命中目标”。
也就是说,3天内,胡塞武装袭击了以色列2次,并且每次袭击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表明胡塞武装对以色列的打击力度在加大,更预示着此类打击会成为常态化情况。
此外,胡塞武装早已表示,只要以色列没有停止对加沙的军事行动,那该武装就将继续打击以色列相关目标,以声援巴勒斯坦人。
如此一来,以色列的压力就严峻了,甚至可能再次陷入“被围攻”的处境。
山雨欲来风满楼。接下来,且看局面会如何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