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过两次坦克检验大桥事件,一个轰动全球,一个沦为笑柄。
1968年,中国南京。许世友将军在验收南京长江大桥时用118辆坦克依次通过南京长江大桥,成功轰动全世界。
1970年,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120辆坦克列队正在陆续经过新修建好的鲁斯尔赖大桥。行进中,桥梁观察员发现在坦克经过的桥面上,正在出现裂缝,并且裂缝的速度正有加速的趋势。
短短5分钟内,桥面出现了12条大裂缝。坦克部队长官迅速下达退出桥面的指令。
决定用120辆坦克验收大桥的人没考虑过大桥的稳妥承重,桥梁设计师也没想到大桥这么不堪重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50年代至60年代间,捷克斯洛伐克的国情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才是造就这一事件的主要推手。
社会背景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是一座山清水秀的城市,河流清澈,滋养着这个城市的居民。
布拉格桥梁很多,一共有18座桥。最出名的是查理大桥。它历经几百年,见证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国家分分合合历史,也见证了它们一起经历的战火和繁荣。
历史上的捷克斯洛伐克,先后经历了罗马帝国、奥地利、匈牙利、德国的侵占和统治。
一战之后,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合并奥匈帝国战败,捷克斯洛伐克摆脱他们的统治,重新统一了货币,调整国民财力。捷国家也出现了繁荣盛景,其国民生产总值一度成为世界第六。
但是,好景不长,二战期间,捷克斯洛伐克成为《慕尼黑条约》的牺牲品,被纳粹德国占领。直到二战结束,在苏联的帮助下才获得了解放。
战后的满目疮痍,捷国家也和其他战后国一样,急需要经济上的尽快复苏。
强大的苏联以及它所带来的政治援助,以及矿产技术,让捷国上下对苏联的政治体制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和膜拜。
捷克斯洛伐克和欧洲其他7个国家一起,加入了苏联的华约队伍。政治上也照搬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5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让捷国经济快速复苏,战后重建也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
作为国家级文物的查理大桥在战火中几经波折,虽然还顽强的站在布拉格河流上,但是再也经不起车辆碾压马蹄踏,就算再精细修缮,也不能让它再次辉煌。
经过反复论证,专家建议在布拉格河流,在布拉格主干道上在重新修建一条河流,军民两用,来缓解查理大桥的同行压力。
桥梁论证过程中,捷国的计划经济因为政治“计划”,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严重偏差。
和苏联共同勘测的各大矿场经济如火如荼,但绝大部分利益都流向了苏联国内,捷国经济陷入持续下滑阶段。
政府财政还发现它们投入的工业和产出的产值完全不成正比,投入大于产出,利益已经被合作国家分走了。
要拜托经济落后的局面,必须要进行改革。适合合作国家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未必就适合捷克斯洛伐克。
否则,别说重点文物查理大桥没钱修缮,就是新计划修建的普斯尔赖大桥也没钱修建。
社会出现动荡,势必就会有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1958年,时任捷克斯洛伐克的共产党领导人诺沃提尼,处于对苏联模式的沉迷和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畏惧于苏联对南斯拉夫人的斗争,坚决不肯改变斯大林模式,但又迫于国内从下而上的矛盾压力,发起了第一次在经济上的体制改革。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这其实不算是一次改革,顶多算是一次计划经济的权利下放和生产积极性的激励。因为它实际上就是一方面将“指令性计划”从大门口踢出去,一方面又将它从窗户口请进来。
它的主要内容就是下放企业生产权限,将指令性下达给企业,再由企业分发给各项目,对于计划经济执行得好的企业给予经济奖励和更多自主权。
但在当时的捷国,这是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是捷共执政后的第一次主动改革。
1960年的布拉格鲁斯尔赖大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将项目落地开始建造的。
改革的影响改革初期,企业纷纷响应,确实给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景。但是,紧跟着出现的还有指令性计划跟实际产能结构的不匹配。各种摩擦、冲突层见叠出,生产效率极度低下。
而以数据和业绩为依托的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权限和经济奖励,一方面依赖于国家财政拨款,一方面虚报数据骗取政府补贴和奖励。这样的结果就出现了政府层面上一片向好、实际人民生活困苦的反差局面。
鲁斯尔赖大桥建造项目,在这种情况下更是几乎停滞不前。往往是前一个工序完了,下一个工序不知何几,等下一个工序要开始工作了,上一个工序的要点交代已经没了印象。
因为工作衔接出现了偏差,大桥在修建期初就不顺利,两年时间了,仅仅完成了地基的建立。而桥梁配套的预制构件厂也还没有正式投产。
改革实际上已经失败。1963年,计划经济的指导权再一次回到了中央政府手中。
同年秋天,以经济学家奥塔希克为首的经济改革理论小组将第一次改革结果汇报给政府机关,并提出将生产和市场联系起来,经济改革、企业激励和政治挂钩,让政治和经济齐头并进,才能收到改革的真正效果。
不出意外,这一次的改革提案遭遇到了更强烈的政治阻力。捷共分成了两派:保守派坚持沿用苏联模式,不轻易做变革;而改革派却希望与时俱进,根据捷国国情做出新的政治和经济统一改革。
1964年赫鲁晓夫因为改革下台,让诺沃提尼惊惧不已。改革再一次卡在了政治的问题上。
但是,国家的改而未革,经济的持续下滑,继而引发出新的社会动荡,让执政者万般不愿却也不得不同意希克提案。
1965年1月,第二次改革拉开帷幕。但是政治问题还是在执政者的决策中被“遗忘”了。
普斯尔赖大桥是国家的“一五”计划,可以说是失败的项目。不得不延期到“二五”计划。这一次启动,通过权利下放,强调市场机制,允许价格自主调控;对项目不再实行计划执行考核,而是改为工程进度考核,而工人待遇,也不再是固定工资,逐渐向时效工资靠拢。
然而,普斯尔赖项目预制构件厂很快就发现,财政拨款根本买不回设计图纸要求的原材料,预算不足导致再一次停工待料,等待国家增加预算,弥补项目差额。
财政拨款需要层层审批,经济改革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是政府机关的工作内容,这些人的拖拉疲沓,克扣卡压,既耽误了时效,又因腐败等问题导致拨款不足数。
项目工作组不得不减少材料消耗,降低材料标准,以求能尽快完成工程进度。
希克小组认为,政府的政治不改革拖了经济发展的后腿。社会各阶层在国家指令之下,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纠纷和怠工状况,特别是捷克人遇到斯洛伐克人的时候,民族文化差异让双方都倍感艰难困苦,甚至还在政治蔑视中引发了新的民族仇视情绪。
按照希克理论小组的研究,政治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从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民族文化等方面同时进行,才有可能让国家彻底摆脱目前生产力下滑,国民生产总值严重低迷的状态。
反之,如果不进行政治改革,不止目前的困境无法解决,还可能在后续产生更多的社会新矛盾。
何去何从?捷克斯洛伐克面临新的抉择。
布拉格之春转机出现在捷共十三大代表大会。大会召开之后,希克发表了他的改革报告,引起了极大多数人的响应,改革派占据了大会的大部分比例。
也就在这次会议,诺沃提尼在选举中失利。保守派在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亲自监督和指挥下,和改革派发生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斗争结果,颇有软弱印象的温和派杜布切克成为捷共新一代的领导人。经济学家希克成为了副总理,依然主管经济改革。
不同的是,新的政府领导班子大多数人都是改革派,且还有从基层借调的一部分经济改革先锋进入中央权利机关。
民众改革呼声越来越高,杜布切克终于下定决心,顺应民意,来一场全国性的政治和经济改革。
1968年4月,政府发布了《行动纲领》,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民族和社会,以及文化等都做了改革指导,甚至对外经贸合作都有了极大的改革方针政策调整。
《行动纲领》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苏联的注意。勃列日涅夫不断指派苏联高官访问捷国,不断给保守派出谋划策,甚至动用克格勃特务部队,对改革激进人士进行秘密抓捕和暗杀。
1968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的作家协会联合发布了两千字宣言,谴责政府保守派的集权腐败,呼吁解决民族文化差异,恢复民族阵线,实施更适合国情的政治经济体制。
宣言的发表,让苏联大为光火,他们认为这就是反苏言论,要求捷共限期抓捕这些知识分子作为政治犯处决,否则就会由苏联军方派部队来协助处理。
同时,约50万华约部队陈兵捷国周边,实战演习之后,以飞机故障请求降落为由占领捷方机场,继而占领全国。
对欧洲国家来说,苏联的嚣张气焰不止仅仅这一次。从二战之后,作为战胜国的苏联就以其共产党领路人的身份,不断控制着欧洲各国,大肆窃取和占有经济和矿产等资源。
国际上都知道苏联出产铀矿,也因此,苏联的武器装备一直居于世界前列,甚至赶超美国,成为世界霸权主义国家。
但很少有人知道,捷克斯洛伐克也是铀矿大国,但是它的铀矿,很大部分都被苏联开采并夺取。
铀矿等放射性矿产只是苏联夺取资源的一个例子。实际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内,因为苏联而受到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中。
从民生、社会、文化到经济、政权,苏联不断的威胁和控制着欧洲各国。捷克斯洛伐克要想获得改革成功,就必须要符合苏联的利益。
很显然,符合捷国国情的《行动纲领》,切切实实地触动了苏联的利益,为了不让其改革成功,不让其有机会影响欧洲其他国家,勃列日涅夫果断发挥霸权主义精神,野蛮中断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次“布拉格之春”。
改革失败,国家再次进入集权制时代。指令性计划再次成为国家主要模式。
普斯尔赖大桥项目建设一波三折。为了节省开支,原本需要借助机械器具的工序修改成了传统手工工艺。
1970年,普斯尔赖大桥终于完工了。
要忘记苏联军队入驻捷国的新闻,最好的办法就是创造出另外一件值得记忆的事。
普斯尔赖大桥验收工程就承担了这件“值得记忆的事”。
借鉴1968年中国南京长江大桥的验收轰动全球的经验,主持验收的政府领导提出要用120辆坦克来验收大桥。
项目设计团队对此也满怀期待,因为论证这座600米大桥就是按照5000吨承重设计的。
当第60辆坦克驶上大桥时,第一辆差不多也快到中间了。桥梁观察员这时却发现,桥面有细细密密地裂缝,随着坦克履带的碾压,裂缝逐渐扩大,短短5分钟,裂缝已经发展到12条,一旦这些裂缝扩大超过预制构件延展度,就会造成桥梁坍塌,后果不堪设想。
坦克部队长官也发现了裂缝,紧急通知所有坦克全部有序后退,撤离桥面。
验收大桥算是彻底失败了。
事后,捷国政府通过苏联军方,希望能压住这个新闻。但对政府和苏联都深感失望的民众知道,这不过就是掩耳盗铃。
最终,鲁斯尔赖大桥的坦克验收事件50个人被撤职,百般掩盖,还是沦为了国际笑柄。一如他们的国家政权,再一次失去了自我,也让国内外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