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参考文献:《中国血栓防治指南》(2022版)、《中华医学杂志》血栓专刊、《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指导手册》
血栓,这个潜伏在血管中的"麻烦制造者",往往不声不响地发展,直到某一天突然爆发,带来严重后果。人体内是否存在血栓,竟然可以通过日常散步时的一些表现来初步判断?

没错,当血栓悄然形成时,散步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却能成为身体发出的一种警示信号。体内有血栓的人,散步时常会出现四种特殊表现,及时识别这些信号,或许能为我们赢得宝贵的就医时间。
散步作为一种温和的有氧运动,既能促进血液循环,又能预防血栓形成,可谓一举两得。而对于已经形成血栓的人来说,散步时身体会发出明显的抗议信号,这正是我们需要格外留心的。
走得好好的,腿怎么突然痛了?李大爷今年67岁,喜欢每天傍晚散步。最近他发现,每当走上五六百米,左腿就开始隐隐作痛,休息一会儿又能继续走。起初他以为是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没太在意。

直到有一天,疼痛变得难以忍受,这才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下肢动脉已经严重狭窄,形成了多处血栓。
这种"走走停停"的现象,医学上称为"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血栓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像汽车油管堵塞会导致发动机无法正常工作一样,当腿部动脉被血栓部分阻塞时,走路时肌肉需要更多血液供应,但受阻的血管无法满足需求,于是疼痛就成了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学会统计,下肢动脉血栓患者中,约85%的人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症状,而这些患者中有近四成人在症状出现初期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老百姓常说"伸腿要伸得舒坦",可血栓患者偏偏做不到这点。散步中出现的腿痛,往往从腓肠肌开始,像一把无形的钳子紧紧掐住,有的人描述为"抽筋样疼痛",有的则形容为"灼烧感"。这种疼痛会随着行走距离的增加而加重,直到不得不停下来休息。
一只脚肿,另一只却没事?广东的陈阿姨,平日里最爱在小区花园里"遛弯儿"。那日散步回来,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右脚比左脚肿了一大圈,而且摸起来温度也高。起初以为是扭伤了,敷了两天跌打药也不见好转,家人陪她去医院一查,原来是深静脉血栓作祟。
单侧肢体肿胀,尤其是下肢突然无缘无故地肿起来,且按压后凹陷不易恢复,这往往是深静脉血栓的典型表现。血管中的"拦路虎"——血栓阻碍了血液回流,导致液体在组织间隙堆积,就像河流被堵住了,水漫上了两岸。

老话说"人有脚管,饭有米缸",脚部的变化常常是身体警示的前哨。血栓性肢体肿胀与普通水肿有明显区别:它常伴随着皮肤发红发热,摸起来有明显温差,有时还会出现明显的静脉曲张或表浅静脉怒张。
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资料显示:深静脉血栓患者中,超过90%会出现肢体肿胀症状,而其中约有60%的患者会伴随疼痛感,尤其在肿胀的早期阶段。
适度活动确实有益健康,但如果散步后发现单侧肢体莫名肿胀,尤其是小腿肚子粗了一圈,千万别当成普通水肿处理,这很可能是深静脉血栓在敲警钟。

肺栓塞是血栓疾病中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肺栓塞的院内死亡率高达8.7%,而未经及时治疗的病例死亡率可达30%以上。这个"隐形杀手"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就是活动后的呼吸困难和胸闷。
当下肢或盆腔静脉中形成的血栓脱落,随血流漂移至肺动脉,造成肺动脉分支阻塞,就像汽车尾气管被堵住一样,氧气交换受阻,引发一系列缺氧症状。轻微活动就出现呼吸困难、心慌胸闷,是肺栓塞的典型警示信号。
如果散步时突然出现"喘不上气"的感觉,同时伴有心慌、胸痛、咳嗽甚至咳血等症状,千万别觉得是"上了年纪"的正常现象,这很可能是肺栓塞在向你发出生命警报。

肢体发凉、发白,尤其是在活动时加重,这是下肢动脉血栓的另一个重要信号。当血栓阻塞动脉,就像水管被堵住一样,流向远端的"水量"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出现温度下降、皮肤颜色改变等现象。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的研究表明,约有75%的下肢动脉血栓患者会出现肢体发凉发白症状,但在早期阶段,这种症状往往只有在运动后才明显,静息时可能并不明显。
我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论述,血液流通与否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状态。当下肢动脉受阻,不仅会出现肢体发冷、发白、发麻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发展为皮肤溃疡、坏疽,危及肢体。

既然血栓这么危险,我们又该如何利用散步这一简单活动来预防它呢?
坚持规律散步非常关键。中国疾控中心慢病防控中心建议,健康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散步正是最适合的选择之一。每天30-60分钟的快走,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散步的方式也有讲究。"慢起步、快中段、慢收尾"的三段式散步法最为科学。开始时慢走3-5分钟热身,中间保持略微加快的步伐15-20分钟,最后再慢走3-5分钟放松。这样既能充分发挥散步的锻炼效果,又能避免对心血管系统造成突然负担。

第三,散步时的着装也要注意。避免穿过紧的衣物,特别是腰带、袜口等不要过紧,以免压迫血管,影响血液循环。夏天散步要及时补充水分,冬天则要注意保暖,两个季节都是血栓高发期。
散步要讲究"三不原则":疲劳时不散步、饭后立即不散步、身体不适时不散步。尤其是已有血栓高风险的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更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
俗话说"大病靠医,小病靠运",散步这种看似简单的活动,实则蕴含着强大的健康力量。如果散步中出现了上述四种异常表现,千万别拖延,及时就医才是明智之举。

血管健康专家提醒:预防血栓形成,除了适当运动外,还需注意合理饮食、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定期体检等综合措施。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手术后、肥胖者、长途旅行者等,更要加倍注意预防。
健康的血管,是幸福生活的保障。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通过科学的散步方式,守护自己的血管健康,远离血栓的困扰。
你平时散步时有没有注意到身体的一些小信号?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散步经验和健康小发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