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大穗稀植,玉米稳产高产的必由之路!

力菡农农 2024-09-15 02:29:24

大穗稀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尤其是黄淮海区域,但在最近几年的连续跟踪调查中,大家却相信,可能只有大穗稀植才可能是玉米真正的增产之路。

大家看看近几年的农资市场,大部分都是被小穗品种的占据,然而,最近几年,尤其是2021年和2024年,出问题的也是小穗品种占据绝大多数。

在看一下小穗品种基本都是豫和皖的种业公司在进行大力推广,虽然小穗品种人所共知的原因,实际种植问题多多,难道这些公司不知道吗?

其实,跟大家解释一下你就会清楚了,为何小穗品种大多都是黄淮南部公司在摇旗呐喊。

普及一下知识,日夜温差越大,其玉米的产量越高。

小穗品种与中大穗对照

大家看一下安徽等黄淮南部省区的玉米审定数据基本都在550公斤/亩左右。而黄淮中北部的河北和山东,其审定产量数据大部都在600-700公斤/亩。而甘肃和宁夏等西北区域审定产量数据基本都在1000公斤/亩。

由于黄淮南部的气候特点,所以其小穗品种成为其必然不可选项的现实。因为气温平均偏高,且日夜温差偏小,所以小穗品种成为必然。

而山东和河北的区域,温度稍微更低,温差相对更理想,所以审定品种的产量也相对更高。换句话就是玉米穗会更大。

小穗品种与大穗品种对照

前些年,黄淮南部和中北部的经销商会默契的进行南北划江而治,南推小穗北推大穗。因此田间问题相对较小。

但这一切都被一些大营销公司打破了,小穗品种密度被无限放大以后并开始北移。

因此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2021年大部分品种锈病而亡,密植网红品种却因为结实问题倒下了。2024年,同样在热害条件下的黄淮南部,大穗品种问题相对较少,而小穗品种却接连暴雷。名称暂且不提,大家稍微一搜索就会占屏的出现。

而大穗品种为何问题更少呢?在科技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对比数据后得出结论:

第一,大穗品种因为穗大,所以需要稀植,因此单株营养会增加至少1/4。就像人吃饱了,就有劲了,当然抵抗力就提高了;第二,而随着亩密度的降低,其田间的通风和受光度亦会随之提高,就等于给植株单独“吸了氧”“补了光”,效果能不好吗?第三,因为单株更加健壮,气生根会更多,茎杆会更粗,所以抗倒力会明显增强。

而小穗品种却没有如此幸运,

一,按照某网红品种6000株/亩对比钜棒1号4000株/亩,6000株的小穗品种营养供给减少了1/3,相当于天天吃不饱的旧时代的苦工,不造反才怪。

二,多了1/3的植株,田间郁闭不透气,光也照不进来,是不是就算是人憋坏了?

三,4个人的饭,6个人吃,谁都吃不饱,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不但站不稳,而且发育不良,因此还求更高产量吗?

综上所述,大穗品种即使适当密植,最多穗小一点,而产量和安全都有保障。反观小穗品种必须密植的特性,使其优势尽失,风调雨顺还能搏一搏,偶尔的气候异常就会前功尽弃。

旱作农业研究院黄淮分部20240914

0 阅读:4

力菡农农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