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开国将领中资历最深的少将之一,袁也烈,身旁曾站过粟裕担任警卫班长,许光达也曾在他麾下担任连长,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将领?为何似乎并没有粟裕、许光达名声大?
开创革命的初心:袁也烈的革命起点袁也烈,1899年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家庭,家庭背景简单,青年时期的他,也并未拥有超凡的军事天赋。
1927年,毅然参加了南昌起义,这一决然的选择,标志着袁也烈,正式投入到了中国革命的洪流中。
那时的袁也烈年纪尚且轻轻,南昌起义失败后,被迫经历了几年的艰难逃亡。
这段时间,见过多少次刀枪相见,甚至身陷囹圄,也无数次经历过挫折与困苦,许多人可能会在这种打击面前倒下,袁也烈没有。
一直坚信着那句革命口号:“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奋斗终身”。
这一切并非他自己所愿,起义失败后,曾一度迷茫,监狱中的时光,是他真正认识革命意义的阶段。
在牢房里,袁也烈用极强的毅力,坚持每天训练身体,磨炼自己的意志,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有机会,继续为人民做贡献。
南昌起义失败后,又参加了多次武装起义,大部分都未能获得显著的胜利。
每一次挫败,袁也烈都从未放弃,而是用更强烈的信念,和决心继续往前走。
南昌起义中的意外英雄:袁也烈的初试锋芒南昌起义,短短几天,却深刻改变了无数革命者的命运。
袁也烈,这个年轻的名字,在这场战斗中悄然崭露头角,那时,袁也烈刚刚步入革命队伍,年纪轻轻,却背负着沉重的使命——成为一名指挥员。
那天,硝烟弥漫,战火正酣,在南昌的东门一带,起义的形势愈加复杂,局势紧张到几乎让人无法喘息。
敌人的骑兵,已经开始向他们的埋伏阵地逼近,袁也烈与几名战友紧张地待命,这一战关乎整个起义的命运。
袁也烈,作为一名指挥员,保持着他的冷静和果敢。
当敌人的骑兵逐渐接近,袁也烈的心脏跳动得愈发急促,他不得不作出决定——是立即开火,还是再等一会儿?
深吸了一口气,知道一旦错失这个机会,后果将不堪设想。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袁也烈猛地一挥手:“准备战斗,瞄准目标!”
战友们纷纷抱起枪,手指紧扣扳机,目光如利剑般,凝视着即将到来的敌人,就在袁也烈准备下令开火的那一刹那,目光却在敌骑行列中,看到了一个身影。
这人身形高大,骑在马背上,表情冷峻,气宇轩昂,眼神透过密集的枪火,冷静地扫视四周。
“敌人的指挥官!”袁也烈几乎是本能地这么想,心中警觉,还是高喊一声:“站住!停下!”
那人并没有急于反应,只见他微微拉了拉缰绳,马匹渐渐停了下来。
眼神扫过袁也烈,带着几分不解,又带着一丝笑意,似乎并不慌乱,那人停下马,缓缓说道:“小袁啊,这可真是意外啊,搞错了吧?”
袁也烈愣住了,身体僵硬,目光直直地锁定着那个人,对方没有穿着敌军的制服,反而是那种熟悉的军装,头顶佩戴的帽徽透出一股熟悉的气息。
“朱德……是朱德同志!”袁也烈猛地一惊,心中瞬间掀起波澜,那一刻,才意识到,自己居然把党内的老领导,当作了敌军的指挥官。
“抱歉,我……”袁也烈的语气带着一丝羞愧,顿时有些不知所措,脸色通红。
朱德却只是微微一笑,缓缓骑下马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声说道:“好样的,年轻人,保持警觉性才是最重要的。”
袁也烈突然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这种温暖仿佛瞬间驱散了,所有的寒冷与恐惧。
在这个瞬间,他对自己、对军队、对革命事业的信念更加坚定了。
“保持警觉性,保持警觉性。”朱德的话如同一根无形的线,把袁也烈的心紧紧系在一起。
袁也烈明白了,战场上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冷静、果敢、快速反应,才是一个指挥员必须具备的素质。
这个小小的插曲,看似微不足道,却对袁也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期的艰难岁月:长时间的困境与坚持南昌起义后,袁也烈的名字在部队中开始流传,只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加艰难的战斗与困境。
起义的失败后,袁也烈和部队,被迫进入了更加恶劣的环境。
长达数年的游击战斗中,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
抗日战争的风暴中,袁也烈更多地,承担了军区的组织工作,以及军训任务。
这个阶段对他来说,看似是“幕后工作”,却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积累了极其重要的经验和基础。
那时候,他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后勤支持和兵员训练。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这类工作不那么引人注目,甚至缺乏光彩,正是这段时间,袁也烈逐渐发现自己,与其他将领的差异——他能够敏锐地,观察到战争中的细节,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不直接参与前线的战斗,却能通过优化后勤和训练,来间接提高部队的战斗力。
每一项工作,袁也烈都亲力亲为,努力确保部队能够充足地获得补给,保持战斗力。
最为关键的,是他对士兵的训练,既严格又有方法,逐渐让部队形成了纪律严明、勇猛作战的风格。
那些日子里,袁也烈常常亲自带领新兵,进行一对一的实战演练,确保每名士兵,都能在战场上,迅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
有人曾说:“这支队伍的每一位战士,都懂得如何在短时间内,把自己变成一名合格的战士,而这要归功于袁也烈。”
某次战役中,袁也烈展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智慧。
敌军突然发动进攻,而袁也烈所在的部队,处于不利地形,周围敌人包围得如同铁桶一样。
面对严峻的形势,袁也烈并未慌张,迅速冷静地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作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决定。
决定巧妙运用,他自己独创的“梯次防守”战术。
具体来说,就是利用一线部队引诱敌人深入,而自己则在敌人不经意的地方设置埋伏,等待敌军中间松懈时进行反击。
战斗开始时,敌军的火力压制十分强大,似乎攻势一波接一波,不容有丝毫喘息。
袁也烈冷静地观察敌军阵形,敏锐发现了敌人阵型的一个漏洞。
决定引导一部分战士进行假撤退,诱敌深入,派出精锐部队对敌军侧翼进行打击,果不其然,敌军一度放松了警惕,进入了袁也烈设计的伏击圈,最终被彻底击溃。
这一仗,袁也烈的名字开始在部队中传开。
这场战斗让他的同僚们,见识到了他的胆略和智慧,而这一独创的战术,也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解放战争时,袁也烈从抗日战场的后勤岗位,转向了更加重要的战斗指挥位置。
袁也烈(左三)
1948年,袁也烈被任命为,山东渤海军区司令员,开始直接指挥一线战斗,带领着部队,在山东的战斗中屡屡建功,尤其是在攻打德州的战役中,袁也烈的表现尤为突出。
那时,德州成为了敌军的防线之一,是国民党政府防御的重镇之一。
面对敌人坚固的防守,袁也烈并没有选择与敌人正面硬拼,而是巧妙地利用敌人的弱点,采取了包围合击的战术。
通过准确的情报分析和周密的布置,袁也烈一方面通过佯攻牵制敌人的主力,另一方面则指挥自己的部队,悄悄包围了敌人的侧翼。
经过几天的持续战斗,袁也烈成功地打破了敌人的防线,成功俘虏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半月三捷”的胜利。
“半月三捷”,这一声名赫赫的胜利,让袁也烈声名大噪,而他在部队中的威信,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胜利令解放军在战术上,占据了上风,更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此后,袁也烈亲自指挥了济南的战斗,也取得了胜利,收复了这座战略重镇,还有效地削弱了敌军的战斗力。
建国后的经历:功勋卓著,但为何未晋升上将?1955年,建国后军衔的评定,袁也烈也在这次授衔中,被授予了少将军衔。
许多功勋卓著的将领如粟裕、曾经是他的警卫班长,许光达,曾经也是他的麾下,都获得了比袁也烈更高级军衔。
很多人对这个结果感到疑惑,毕竟他的贡献不仅局限于战斗,更包括了大量的后勤组织工作,和军事训练。
袁也烈自己对此并没有任何怨言,曾经平静地说道:“我的革命生涯已经圆满,能为国家贡献力量,我已经心满意足。”
他的谦逊让许多人感动,也正因为如此,袁也烈始终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退役后的岁月里,袁也烈转战到国防大学,继续教导年轻的军事人才。
时常教导学生们,战争的真正智慧,并不在于如何打赢敌人,而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决策,如何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始终坚持革命的信念。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