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春
题记:仿佛只有回望,才是生命的价值。
——金宇澄(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回望,昨日过往,沐浴晨光,犹记一抹斜阳,照亮你我脸庞,扉半掩,遥相望,念念不忘。
“我家就在岸上住”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赣江支流贡水泛着宽阔的波浪,在村庄前呈希腊字母欧米伽“Ω”图形绕过,村前是平坦的农田,村庄后是便于开发种植油茶和果树的青山。蔗坪,是江西会昌的一个小村庄,200多年前,由曾成双从赣县七里镇迁此落居繁衍发展,历史算不上悠久,人口不是很多,面积也不是太大,却总让人相识后念念不忘。《会昌县地名志》载“地势平坦,又盛产甘蔗,故名。”
这倒不单是其良好的绿水青山环境或当初盛产甜甜的甘蔗使人回味,真正叫人刻骨铭心、冥于回头远望的是,20世纪30年代初土地革命时期,这么一个不足20户的小村庄,就有15户19位红军英烈,这些红军英烈和这里的革命群众,以其特有的方式,诠释着当年毛泽东主席在会昌山咏创《清平乐·会昌》发出“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感慨。
市级“红色名村”
蔗坪是珠兰乡下照村的一个村小组,下照村被列为市级“红色名村”,蔗坪小组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红色村组。初识蔗坪是在十多年前,2006年蔗坪被列为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由县委宣传部结对帮扶,我与另一位干部被派驻入村。了解村情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当我们从乡民政所查阅到《英烈谱》里19张蔗坪红军英烈调查表,顿觉震撼无比,便决定要将这19位红军英烈的事迹挖掘出来。于是,我们采取一一对应找英烈后代的办法进行细致调查访问。结果发现,这19位红军英烈中,只有8人已婚,其中仅6人留下有后代,1人新婚妻子病死后外出流浪未再婚、1人新婚不久就参加长征,均未留下有后代,其他11人因家庭极度贫困或年小未婚。从访问红军英烈直系后代入手,调查到6位英烈事迹后,其他13位英烈的事迹就找跟他们最亲后人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仍然有4位英烈无法找到可对应上的亲人。只好又通过入户访问、召开村民代表会等方式,补充和完备田野调查材料。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前行。会昌是苏区全红县,县志记载有姓名的英烈就多达7738人,抢救挖掘他们的英雄事迹不容懈怠,这是题外话。现在回想起来,好在那时进行了这些抢救性的调查挖掘,不然,随着时间的逝去,难度会越来越大。
进一步调查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初,蔗坪这个小自然村,几乎全部青壮年男性都加入了红军。这19位红军英烈,当时有区、乡干部带头积极参加红军,有堂弟要求堂兄虚报年龄参加红军,有3个大龄未婚兄弟和父子3人举家同日参加红军,有人外出流浪时参加红军,有人赴圩听到穷人部队招兵参加红军。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北上前后,这19名红军战士,2人参加筠门岭保卫战,牺牲在盘山战场;1人在松毛岭保卫战中英勇牺牲;14人随大部队长征北上,均在长征途中献出宝贵的生命;2人因病或因革命需要留下打游击,被敌军抓到县城坐牢并杀害。所幸的是,他们由省政府于1957年批准为革命烈士。
获取这些第一手材料后,结合当时的历史事实,我们进行了系统整理,删除和修改不符合史实部分,充实史料,尽量回现当时的历史情景。
区乡干部带头当红军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会昌人民革命史》清晰记载,1931年11月27日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攻克会昌城后,建立了中共会昌临时县委,县委立即领导全县建立区、乡党组织,开展土地革命斗争。其中13个区委中的“珠市区”包括现在的珠兰乡。
当时,年仅22岁的曾长庆(别名曾宪宋)担任珠市区苏维埃主席,21岁的曾广发参加区委工作。第二年,20岁的曾广寿(别名曾福仔李)受堂兄曾广发的影响,积极参加革命工作,随后担任珠市区雁湖乡少共书记。1933年春,红三军团在珠兰埠等地大量补充兵员,3人身为区、乡干部,带头积极参加红军。1933年10月7日,红三军团按照中革军委命令将阵地交给地方武装接防后,向瑞金、于都、会昌地区集中,并迅速补充兵员、干部和弹药,时年不足20岁的曾广润,由哥哥曾广发带领参加红军。4位英烈最大25岁、最小21岁,牺牲前均未婚。
1934年10月红军北上长征。曾长庆因病未能跟上大部队,留守在珠兰区打游击。这年秋天,国民党部队反扑,大肆搜捕红军战士及其家属。曾长庆在蔗坪村庄贡江河对面的的丝茅塘窝躲藏了3天3夜后,被当地土豪劣绅发现并告密。一天傍晚,纯朴的曾母看到敌军不在村子里进行搜捕活动了,于是,煮好一锅红薯,趁天黑提着猪草栏,划竹排过河给儿子送饭,敌人偷偷跟踪。很快,曾长庆母子被从南北两路扑来的敌军围住并抓获,当夜被押送到会昌县城关押坐牢。敌人对他们进行威逼利诱、严刑拷打,追问红军队伍下落,和红军、赤卫队伤病员藏匿地点等情况,母子俩誓死不说。曾长庆看到母亲被折磨致死,更加愤怒,回答只有三个字“不知道”!只字未向敌人透露任何信息。在牢中被敌人拷打折磨3天后,曾长庆被押送到冠顶脑行刑,在宣布执行枪决的前3分钟,敌人给了最后的“悔过”机会。刑场上,曾长庆大义凛然地说:“既然被你们抓到这里,我就没有指望活着回去。”最后,曾长庆高呼“苏维埃政权万岁!共产党万岁!”敌人开枪,曾长庆英勇就义,年仅25岁。
曾广寿年少时给地主放过牛,要过饭,学过木匠,当过裁缝。1933年春,已是雁湖乡少共书记的曾广寿率先积极参加红军,在红三军团任战士,并兼任雁湖乡少共书记。1934年10月红军北上后,因革命需要,留守在珠兰区雁湖乡打游击。这年秋,曾广寿在雁湖山上被国民党部队抓获,送到会昌县城坐牢,用尽酷刑后,以“共匪”罪名在冠顶脑杀害,年仅22岁。
而曾广发、曾广润两兄弟,小时候同时跟篾匠学手艺,但挣钱很少,兄弟俩曾经想参加国民党军队,可他们亲眼看到过国民党兵抢穷人的东西。“你就是有一把像样的雨伞,这些人都要抢。”他们觉得国民党军队是一帮强盗,要是跟着这样的部队会有辱祖宗。已是区干部的哥哥曾广发,在1933年春就积极主动参加了红军。1933年10月的一天,曾广润去珠兰埠赴圩,找哥哥曾广发。哥哥告诉他,共产党的红军部队战士都是些公正老实的人,还经常帮助穷人种地,弟弟在哥哥的引导下参加红军,在第三军团任战士。1934年10月兄弟俩随红军大部队北上转移,相继牺牲在长征路上,牺牲时哥哥曾广发年仅24岁,弟弟曾广润年仅21岁。
虚报年龄也要参加红军
1933年12月下旬,红九军团在福建将乐举行成立誓师大会,随后沿路招兵并投入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12月底的一天,曾宪宜与两个弟弟在村庄东面的贡江河撑渡船,听到珠兰埠有穷人的军队在招兵,曾宪宜兄弟3人前去报名。部队领导问他们的年龄,曾宪宜如实汇报,由于两个弟弟年龄太小,部队领导当时只同意18岁的曾宪宜入伍,在红九军团任战士。
在曾宪宜参加红军的第二天,堂弟曾宪元要求堂兄曾宪宜带他去参加红军。曾宪宜告诉他:“你年龄太小,才15岁,红军不收。”曾宪元便与堂兄商量,虚报一点年龄。红军部队领导看到曾宪元个子比较粗大壮实,没有过多问及年龄,同意他入伍,并将其与堂兄曾宪宜编入同一个班,成为红九军团战士。
1934年4月下旬,筠门岭保卫战打响,曾宪宜所在部队红九军团22师64团2营6连守备地势险峻的盘山山峰。相峙一天后,敌人改变战术,围住山头,光用炮,另外用两个团兵力绕到我军阵地后面攻击。激战后,终因敌众我寡,我军决定离阵地,指战员们埋好牺牲的战友,把被子撕成条接起来,准备从悬崖吊下来突围转移。夜晚战士们系着被单绳往下撤,可绳离地面还有二、三米高,不够长,大家只好往下跳,全连撤下来不足30人。为了不拖累战友,重伤员们组成一个特殊大班,由张秀良任班长组织断后掩护,继续与敌人激战,子弹打光后用石块砸,最后无奈砸碎枪支,跳崖就义。这次战斗尽管失利,但配合了其他部队完成保卫会昌、保卫瑞金的任务。曾宪宜、曾宪元他们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曾宪元年仅16岁。
外出流浪时参加红军
1896年4月生的曾九发,20岁时与外村一女子结婚,但妻子次年因病而死。新婚妻子病死后,曾九发挑盐篮外出流浪到福建,此后一直没有再娶。1934年春参加红九军团,任补充师战士。1934年秋,第五次反“围剿”进入艰难阶段,敌军步步为营向中央苏区推进,根据地日益缩小,闽西苏区只剩下长汀、宁化等接近江西边界的狭长地区,松毛岭成了中央苏区的重要屏障。9月9日,红九军团和红24师共6000多兵力,奉命守卫松毛岭。9月23日,敌军6个师向松毛岭阵地发起全面进攻。红军装备劣、弹药缺,只能等敌人冲近阵地前,用手榴弹、轻武器,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山上杀声震天,激战七天七夜,战事惨烈,曾九发在激烈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38岁。
两户举家男人参加红军
在珠兰下照村,3个大龄未婚兄弟和父子3人举家参加红军的故事,一直以来传得津津乐道。
1933年春的一天,46岁的曾昭润与叔叔的3个儿子曾昭中、曾冬仔、曾老皮斗结伴到珠兰埠赴圩,他们看到为穷人说话、替穷人办事的共产党部队红军在招兵,决心应征入伍。曾昭中、曾冬仔、曾老皮斗3兄弟都已龄至三四十岁的中年,却因兄弟姐妹多、家里生活十分贫困,均未结婚,为了能够吃饱饭,40岁的哥哥曾昭中,带着37岁的弟弟曾冬仔、35岁的曾老皮斗当即一起参加红军,在第三军团任战士。堂兄曾昭润在珠兰埠赴圩的上午有所迟疑,先回到了家里。这天下午,曾昭润带领21岁的大儿子曾宪达和19岁的小儿子曾宪文,向部队领导要求一起参军。当时,曾宪达已经结婚,并有了一个儿子,而曾宪文是新婚,部队领导不同意将他们父子3人同时收下,说是曾昭润年龄大留在家照顾家庭。曾昭润听后,很是着急,指着红军战士脚穿的草鞋,激动地说:“我会打草鞋,还会缝衣服、做斗笠,让我一起参加吧!”最后,部队领导同意父子3人同时参军,在红三军团任战士。
1934年4月11日,广昌保卫战打响,28日结束,我军损失严重,四千余人阵亡,二万余人受伤。曾昭润在广昌保卫战中受伤被打散,没跟上部队,后回到家才重新找到自己的部队。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北上战略转移,曾昭润、曾宪达、曾宪文父子3人,以及曾昭中、曾冬仔、曾老皮斗3兄弟同时随军北上,先后在长征途中牺牲。
为了能吃饱饭参加红军
1933年二、三月,红三军团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战役,这段时间曾经在珠兰埠等地大量补充兵员。10月7日,红三军团按照中革军委命令,将阵地交给地方武装接防后,向瑞金、会昌、于都地区集中,并迅速补充兵员、干部和弹药,完成部队整理,准备突破敌人封锁线,进行长途行军作战。那段时间的珠兰,到珠兰埠赴圩听见穷人部队招兵,不少贫苦农民是为了能吃饱饭而参加红军的,“参加红军,吃饭由自己盛,想怎么吃就怎么吃”,这是大家听得最多的传话。
曾各老山、曾宪龙、曾庆魏、曾炳恒、曾宪培几个是志趣相投的中年老酒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尤其是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曾各老山,人称“酒鬼”,平时靠为别人撑渡船维持生活,赚到一点钱几乎用来买酒喝,经常邀人喝酒抢着买单,在这伙酒友中最有号召力,却37岁还没有娶老婆。
1933年春的一个圩日,曾各老山又邀集老酒友曾宪龙、曾庆魏、曾炳恒、曾宪培赴圩喝寡酒,看到为穷人说话的共产党红军在招兵,还包管吃饱穿暖,他们当即报名应征入伍。部队领导看到他们年富力壮,身体棒,而且曾宪龙还是个木匠,当即答应他们参军,在红三军团任战士。44岁的曾宪龙和曾宪培、46岁的曾庆魏、50岁的曾炳恒几个都是四五十岁有妻儿的人,他们回家安顿时,被同村庄的小伙子曾宪珍知道了。曾宪珍求着他们带自己去报名当兵。可是,部队领导看到曾宪珍个子长得比较矮小,没有同意他。曾宪珍万分焦急地说:“我已经28岁了,家里就我光棍一个,无牵无挂,我要当兵!”硬是缠着要参军。部队领导最终同意他参加赤卫队,任赤卫队员。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部队北上抗日,6人一起随军战略转移,均在长征途中牺牲。
将这些详细的红军英烈事迹资料整理出来后,我们利用公众祠堂创建了“红军英烈陈列室”、文化活动室、道德漫画墙等,为未成年人和广大群众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了解客家精神提供了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并得到了中央党史专家石仲泉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其成功做法,在2010年3月11日《中国档案报》第二版以《挖掘利用红色档案 成功打造红色新村——江西会昌县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打造客家“红军村”》为题,整版发表。
时隔一二十年,原有的“红军英烈陈列室”,如今已显破旧,陈列资料日久腐烂、部分瓦面透漏、一处墙体崩裂,修缮改造迫在眉睫。为告慰这些英烈,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弘扬红军英烈革命精神,在当前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在搞好产业发展和就业安排的同时,将文化振兴提上重要日程,对其进行升级改造成“蔗坪红军英烈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