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苏联,一夜崩塌,民众漠然,教育部要不要背锅?

生远谈历史 2025-03-11 11:31:16

苏联的覆灭,是整个20世纪最重大的国际政治事件之一。

为什么如此强大的苏联会在一夜之间走向覆灭,又为什么苏联的民众对于国家的崩溃,如此漠然?

这其中有这样一件事或许能够说明一二,到底当时发生了什么呢?

教育工作,在苏联发展的历史中,或许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从十月革命开始,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整体来看,苏联的政局都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尤其是勃列日涅夫统治苏联时期,苏联在军事上一度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在越战的特殊背景下,形成了苏攻美守的罕见格局,这在冷战时期,是不多见的局面。

虽然勃列日涅夫在军事上很有作为,但是他的改革使得苏联又重回老路。

因为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将国家发展的重心,重新推回到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上,这让本就重心失衡的苏联经济,再度向着更加偏科的角度上去倾斜。

在勃列日涅夫逝世之时,虽然苏联在军事上有压过美国的态势,但实际上苏联就像是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吃了一口兴奋剂一样:

看起来容光焕发,实际上已经是底子非常虚浮了。

当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实质上接手的并不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强大苏联,而是一个外强中干,浑身是病的苏联。

这就是戈尔巴乔夫实施改革,引入新思维的一个重要背,而戈尔巴乔夫的众多改革措施中,对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可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板块。

不过,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对教育体系的改革,步子迈的实在是太大了。

在他的主导之下,旧有的观点被抛弃,新的观点被大量引入,而抛弃的东西竟然就是苏联立国的底层逻辑。

譬如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竟然在戈尔巴乔夫时代的教科书中不再被宣扬,代之以对西方国家的大量介绍。

虽然表面上看,这样的变化,是迎合更加开放的理念,但大量的对西方社会的展示,也无疑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意识形态。

尤其是在当时,苏联的经济近乎崩溃,老百姓的生活几乎倒退了几十年。

教科书内容的变化,无疑是对苏联的崩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战后,世界的政治格局演化成两强争霸的局势,苏联和美国分庭抗礼,势均力敌。

这对于美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从1894年美国第一次在工业总产值,这项标志性数据上超越英国成为全球老大之后,一直到二战结束,美国都是当之无愧的全球老大。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没有敌手,逐渐养成了呼风唤雨的习惯,但苏联崛起之后,美国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一旦苏联的实力与美国相差无几,甚至还有超越的趋势,未来世界的走向到底是谁说的算就不一定了。

所以,美国在二战之后就开始了布局,可以说全方位的与苏联展开竞争。

在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动荡局面,当时,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几乎是全盘否定的态度。

既然赫鲁晓夫不认可斯大林,自然在各种文献,资料,以及教科书中,对于斯大林时代的很多事情,人物都要做出必要的修改。

乍一看,这是苏联内部的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但对于美国来说,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赫鲁晓夫对于美国人的态度,实则相当暧昧。

一方面,在军事上,赫鲁晓夫曾经主导过古巴导弹危机,看似激进,而且呈现扩张的态势,但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又与美国试图保持相对缓和的态度。

为什么赫鲁晓夫会如此矛盾呢?

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肯尼迪在察觉到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态度之后,着手干涉的结果。

他与赫鲁晓夫展开会谈,试图化解矛盾,甚至提出帮助赫鲁晓夫解决苏联一直难以解决的经济问题。

这些都让赫鲁晓夫对美国产生了一定的好感。

也正因为如此,赫鲁晓夫在去斯大林化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在教科书中增加了不少关于美国的介绍,甚至对美国在二战中的作用,也有意识的夸大。

这是美国形象在苏联扭转的第一次契机。

通过这一次的改革,美国在苏联的形象从一个霸权主义国家,逐渐变化成一个繁荣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

虽然整体看,美国在苏联的形象仍旧负面,但总体来说已经去妖魔化,开始变得正常了不少。

甚至,在教科书中,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对劳动者的压迫,以及曾经美国等西方国家爆发过的众多工人运动,也绝口不提。

而真正让苏联的教科书全面美化西方,则是20年后的戈尔巴乔夫时代。

戈尔巴乔夫在文化思想改革上的动作可谓激进,他的中心思想就是解放苏联民众的思想,从而获得改革的主导权。

这个思路看起来逻辑严谨,有的放矢,但是,怎么解放思想,如何操作,空间就非常巨大了。

戈尔巴乔夫一方面放开了对文学创作的限制,另一方面则开始对历史进行清算,对于曾经有争议的历史事件,戈尔巴乔夫开始进行溯源,企图对一些事情进行定性。

原本,对于有争议的历史进行考证,进行定性也没有什么太大的疑问,毕竟搞清事实真相也是正确的思路。

但是戈尔巴乔夫的定性动作显然丢掉了本意,而是对很多宣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事件进行强行定义,甚至开始有了否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含义在了。

在这个背景下,不但书籍,报刊,杂志的内容开始倒向资本主义,更可怕的是,苏联的教科书也开始倒向资本主义。

比如一个最显而易见的案例就是,在苏联的教科书中出现了庆祝12月25日圣诞节的内容。

要知道,苏联主流意识形态,该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而且基督教却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两者的教义基础相似,但实际上却并不相同。

在美国等国的圣诞节是12月25日,而在东正教地区的圣诞节则是1月7日。

连日期都不同,就足以知晓两者的差异有多大了。

由此可见,苏联在修改教科书的过程中,不但是没有坚守社会主义底线这么简单了,而是连自己的民族习惯都丢的一干二净。

到了苏联的最后时光,甚至连斯大林,社会主义这样的词汇,都成了而历史教科书的禁忌。

要知道,不论如何,苏联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无论如何,就算后来的领导人与斯大林之间的政见有多大的矛盾冲突,斯大林都是苏联历史上跨不过去的一位领导人。

但到了最后,戈尔巴乔夫的教育改革连这些内容都被删除。

由此可知,对于苏联当时的青少年来说,想要完整的,客观的认识历史,认识自己的国家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这就是为什么到了1991年,苏联解体的时候,苏联上下,竟然没有多少民众对这一事件表达难过的情绪。

如此重大的事件,竟然以克里姆林宫的国旗缓缓降落的形式,就完成了一个时代的终结。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在苏联历史上,是两个受到美国和平演变影响最大的领导人,尤其是戈尔巴乔夫,面对美国人开展的攻心之战,毫无戒备。

你以为这是一本小小的教科书,可背后竟然是彻底改变一代人思想的工具,其威力之大,恐怕连原子弹来了,都未必能与之相提并论。

【免责声明】:本文创作宗旨是传播正能量,杜绝任何低俗或违规内容。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私信及时联系我们(评论区有时看不到),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9
评论列表
  • 鱼1 3
    2025-03-13 11:33

    苏联最大的问题就是亲小人、远贤臣,导致它内部都被一帮精致利己主义者腐蚀了、渗透了、控制了。事实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或其他国家的领导人、官员和寡头基本上还是原来苏联的干部。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苏联不是被别人埋葬的,它是被内部小人埋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