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禵手握重兵为何康熙驾崩后不兵变夺位?

历史也劲爆 2022-07-12 17:16:33

因为雍正帝根本没给他兵变夺位的机会,虽然他根本就没有发动兵变的打算。

雍正帝胤禛一共有两个同母兄弟,他本人排行老四,另外两个是皇六子胤祚和皇十四子胤禵,三人都是德妃乌雅氏所生。

三兄弟之中,胤祚去世得比较早,六岁就早夭了,活下来的只有胤禛和胤禵,但兄弟二人关系不怎么好,这主要是因为胤禛跟胤禵被不同妃子抚养,且两人性格差异很大,玩不到一起去。

据记载,胤禵个性爽直,重情重义,而胤禛则心思深沉,让人难以捉摸,胤禵很不喜欢这个同胞哥哥,而是更愿意跟才华横溢、为人谦和的皇八子胤禩亲近。

讲个故事,让大家直观地了解一下胤禵是个怎样的人。

康熙四十七年,太子胤礽被康熙帝废黜后,九子夺嫡拉开帷幕,先是皇长子胤禔因为提议杀胤礽而被康熙帝训斥,胤禔自知无望继承大统,于是极力推荐皇八子胤禩,还跑去跟康熙帝说,术士张明德给胤禩看面相,说他有大贵之相,言外之意是胤禩可以继承大统。

但让胤禔想不到的是,他竟然弄巧成拙了,康熙帝根本不相信什么相面,并由此联想到胤礽或许是胤禔和胤禩合谋陷害的,于是将胤禩叫到跟前严厉训斥,说他妄蓄大志、企图谋害胤礽。

眼看着好兄弟胤禩就要遭殃了,胤禵挺身而出,大声对康熙帝说,“八阿哥无此心,臣等愿保之”,康熙帝听完更加愤怒,拿起一把剑就要刺胤禵,这时皇五子胤祺冲过去一把抱住康熙帝,还不断为胤禵说好话,康熙帝这才收起剑。

康熙帝怒气稍减之后,下令将胤禵打二十大板,胤禵服刑之后走路都走不稳,但依然坚持胤禩是无辜的。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胤禵非常重视兄弟感情,可以为兄弟两肋插刀,事后康熙帝也意识到这一点,他曾对人说,胤禵重情重义,虽然心直口快,却也表里如一。

自那之后,康熙帝就越发宠爱胤禵了,并着重培养他的军事才能。

随后数年,胤礽复立为太子之后二次被废,康熙帝就再也没有立太子了,但九子夺嫡并未就此结束,随着皇八子胤禩等人相继退出争夺战,最后拥有竞争力之人,只剩下皇四子胤禛和皇十四子胤禵了。

事实上,在大多数人看来,胤禵才是最有可能成为太子之人,因为康熙帝逐渐摸清了他的为人,所以对他非常宠爱,给他的赏赐也是其他皇子比不了的。

再加上,胤禩威望甚高,在朝中党羽众多,他在毙鹰事件后开始全力支持胤禵,因此胤禵手上的牌面很好,而胤禛的实力则相对逊色。

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进攻西藏,拉萨汗派人向清朝求援,康熙帝非常重视,于是任命胤禵为抚远大将军,封大将军王,以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率军讨伐策妄阿拉布坦。

出征当天,康熙帝亲率王公贵族及皇子送胤禵出城,由于胤禵的爵位只是贝子(大将军王并非爵位),康熙帝为了保证他的权威,就下旨给文武大臣及蒙古王公说: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大家注意划重点,康熙帝给了胤禵生杀大权,并有节制文武官员的权力,可见康熙帝对胤禵是非常重视的,也是很看好的。

因为康熙帝的这一举措,胤禵在朝中的呼声更高,这让胤禛感到非常沮丧,一度以为自己彻底失去了机会。

但是,在经历了短暂的低迷之后,胤禛很快就恢复了冷静,他开始积极布局了,他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年羹尧。

康熙四十八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的时候,依照成例获得了汉军镶白旗部分佐领的统治权,年羹尧作为汉军镶白旗人,恰在其中。

不久后,胤禛娶了年羹尧之妹为妻,封为侧福晋,但贵为四川巡抚的年羹尧当时根本不看好胤禛,因此刻意与胤禛保持距离,还跟皇八子胤禩等人来往甚密。

时间来到康熙五十七年,胤禵率军出征了,胤禛感到非常低落,在高人指点下,他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让包衣奴才年羹尧将几个儿子送到京城来,侍奉他的父亲年遐龄,其实就是被胤禛当做人质了,年羹尧知道胤禛的心思,于是连忙写信悔过,还说自己愿意全力辅佐胤禛。

胤禛为何要在这个时候逼年羹尧就范呢?

因为当时康熙帝很看重年羹尧,胤禵出征后,他下旨让年羹尧负责大军后勤保障,年羹尧由此成为了胤禵的副手。

胤禛这时候将年羹尧给拉过来,其实是让他帮助自己监视胤禵,并在暗地里对胤禵进行掣肘。

战争爆发后,年羹尧因为保障粮草供应而立下功劳,他借机上书康熙帝,请求康熙帝任命他为代理川陕总督,并让康熙帝给他节制川陕兵力的权力,还许诺一年之后,他会调教出一支出色的军队,从而配合胤禵的军事行动。

暂加臣以总督虚衔,并求赐以孔雀翎子,令臣节制各镇,一年以后,营伍必当改观。

年羹尧那时候宠幸正盛,再加上胤禛在朝中为他说话,康熙帝感到很满意,就将年羹尧任命为正式的川陕总督,节制川陕地区的军队。

经过这一番操作,年羹尧拥有了极大军权,成为西北军中仅次于胤禔的二号人物。

时间来到康熙六十年,清军取得了阶段性胜利,西藏全境收复,策妄阿拉布坦只得退回伊犁,康熙帝因此对胤禵赞誉有加,胤禵的声望也越来越高,认为他将成为太子的人也更多了。

同年十一月,胤禵返回京城,与康熙帝商讨来年进剿策妄阿拉布坦的相关事宜,滞留数日后重返前线,为即将到来的战事做准备。

但奇怪的是,就在胤禵准备再次出征的时候,粮草供应却出现了问题,说是距离太远难以运输,康熙帝无奈之下只得下令胤禵暂不出征,改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得知粮草是不是真的出了问题,但我们知道的是,粮草供应依然是年羹尧负责的,之前他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却在胤禵即将彻底消灭策妄阿拉布坦的时候出问题了,这显然让人难以理解。

也就是说,胤禵的一份大功劳因为粮草问题而化为泡影,如果他果真消灭了策妄阿拉布坦,那他在朝中的呼声将更高,康熙帝册立他为太子的可能性也将更大。

而就在胤禵即将班师回朝,清廷与策妄阿拉布坦的谈判正在进行之时,康熙帝突然去世了,遗诏立皇四子胤禛为帝。

事实上,尽管胤禵的呼声很高,但康熙帝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知道胤禵的性格不适合当皇帝,因此他只从一开始就只是单纯地让胤禵发挥军事才能而已,他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其实是为人沉稳且熟悉政务的皇四子胤禛。

因此,康熙帝的遗诏虽然让人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以胤禩为首的八爷党对此很不服气,而远在西北军中的胤禵也颇有微词,可以说形势对胤禛来说是很不利的,那他是如何应对的呢?

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为了防止胤禵发动兵变,从而保证自己顺利登基,胤禛采取了一些措施,他晋封镇国公延信为贝子,让他奉旨到西北军中掌管抚远大将军印,与年羹尧一起主持军政事务,同时下旨胤禵回京奔丧。

胤禛这个安排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可以用奔丧为由将胤禔调离军中,而延信作为胤禵的亲信,由他接管抚远大将军印,不会引起胤禵的怀疑;并且,胤禛还让年羹尧与其共掌军务,确保万无一失。

当然了,延信已经在胤禛的威胁下反水了,他出京之前,胤禛还给了他一道密旨,让他到军中后将胤禵的所有书信、奏折、朱批谕旨全部秘密收缴,并对胤禵严格封锁消息。

你抵达后,将大将军王所有奏折、所有朱批谕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缴封固后奏送。如果将军要亲自带来,你从速开列缘由,在伊家信(等)带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软疏怠,(使伊得以)检阅奏文后,并不全部交来,朕就生你的气了!若在路上遇见大将军,勿将此谕稍有泄露

收缴奏折、信件等物的目的就在于,销毁康熙有可能传位于胤禵的证据,确保自己继位的合法性。

这个时候,胤禵还不知道康熙帝的死讯,其实早在康熙帝病重的时候,皇九子胤禟原打算给他写一封信告知情况,并让他提前返京的,但后来康熙帝又好转了,这封信就没有送出去。

胤禵接到圣旨之后,这才得知康熙帝的死讯,他作为一个有情有义之人,其实也是个大孝子,他悲痛欲绝,对人说“竟出此事,做梦难料”,这时候他什么也来不及想,他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回京奔丧。

当然了,胤禵也为自己失去皇位感到不解,怀疑胤禛从中作梗,但木已成舟,兵变夺权这种事,他是做不出来的。

于是,胤禵很快就启程返京了,在陕西榆林一带遇到了延信,延信只是跟他寒暄一番,其他什么也没说,之后就分手了。

延信来到凉州的时候,得知了一个消息,胤禵的家眷刚刚从凉州出发返京,他派人将这个消息告诉胤禛,还将胤禵家眷可能走的两条路线附也一并告知,胤禛则分别派人进行拦截,最终将胤禵的家眷给扣押了,只要写有文字的东西,全部被收缴焚毁。

延信来到军中之后,与年羹尧一起接管了军队,但让他感到惊讶的是,自己才是代理抚远大将军,军中之人却多半听命于年羹尧,这是为何?

原来,年羹尧接任川陕总督之后,在军中积极活动,拉拢了一大批将领,从而夺走了胤禵的部分兵权;等到康熙帝去世的消息传来之后,许多将领都识时务者为俊杰,向年羹尧表示愿意效忠于新帝,并接受年羹尧的领导。

也就是说,在胤禵赴京奔丧之前,军队早就不是他一个人的军队了,他就是有发动兵变的打算,年羹尧也可以及时阻止他。

而延信就是个幌子,为的是迷惑胤禵,让胤禵放心离开军队,结果胤禵果然中计,胤禛就这样兵不血刃地解除了胤禵的兵权。

可以说,从胤禵离开军队的那一刻起,就意味着他彻底失败了,而他的结局,只能由新皇帝胤禛来定。

胤禵抵达京城的时候,已经是十二月了,此时胤禛早已登基为帝,改元雍正。

当时胤禩等人为胤禵失去皇位而心存不满,到处散播谣言,说雍正帝将传位十四子改成了传位于四子,胤禵因此对雍正帝的意见更大。

因为心中带着气,所以胤禵在康熙帝灵柩前见到雍正帝的时候没有下跪,雍正帝的侍卫拉锡为了顾全皇帝脸面,就上前让胤禵下跪,胤禵依然不跪,还说拉锡只不过是个下贱的奴才,没资格让他下跪。

这让雍正帝怒不可遏,但不便在康熙帝灵前惩罚胤禵,于是隐忍下来,好在胤禩见气氛比较尴尬,就站出来说胤禵应该下跪,胤禵这才跪拜雍正帝。

在祭奠完康熙帝之后,雍正帝就下了道旨意,让胤禵去康熙帝的景陵读书,这么做是为了限制胤禵的自由,此时胤禵已然是无权无势了,只得听从雍正帝的安排。

雍正元年,雍正帝的皇位逐渐稳固,他对胤禵就越发严酷了,在将康熙帝安葬在景陵之后,他下令让胤禵留在马兰峪附近的汤泉居住,不许返京京城,同时让马兰峪总兵派兵对胤禵进行监视。

不久后,雍正帝生母乌雅氏去世,他这才以安慰“皇妣皇太后之心”的名义,册封胤禵为郡王,这当然是做给天下人的了,但并未给予封号和俸禄,黄册上仍将胤禵称为固山贝子。

自那之后,胤禵就彻底过上了被囚禁的生活,而胤禩、胤禟等八爷党成员也先后被雍正帝打压,而远在西北军中的延信,也很快就被雍正帝找借口给剥夺了军权,由年羹尧担任抚远大将军,至此西北军彻底被雍正帝掌控。

整个雍正时期,胤禵就一直被关押着,直到乾隆帝继位后才被放出来,封为郡王,但那时候他年事已高,在政治上没什么作为,只能安心养老,乾隆二十年的时候以六十七岁高龄去世。

总结一下:胤禵作为雍正帝最大的皇位竞争者,雍正帝在他刚出征西北的时候就开始布局了,将年羹尧安排在他身边,对他形成掣肘,逐渐剥夺了他的兵权;康熙帝死后,雍正帝又利用计策将胤禵召回京城,让年羹尧等人替代他,将西北军给彻底掌握了。

因此,胤禵根本就没有机会发动兵变,更何况以他的为人,他也不可能发动兵变。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