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侯佳欣 王艾冰)4月23日,网传某教育培训机构一名员工在办公场所猝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近年关于猝死的报道并不少见,什么情况下可能会导致猝死?身体出现哪些信号需要特别注意?
“猝死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急症,既可能是由身体内部疾病因素导致的,也可能是由身体外部原因造成的。”4月25日,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王家阳告诉人民健康客户端记者,根据病因,可将猝死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猝死”,指的是心源性猝死。

2024年9月4日,浙江省湖州市某小学学生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学习心肺复苏。新华社图
王家阳介绍,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等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病因。此外,脑卒中等非心源性疾病也可能引发猝死。“诱发这类疾病的因素很多,比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高强度工作压力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增加心脏负荷;同时,吸烟、酗酒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诱发心律失常。”
此外,情绪与代谢异常和运动相关风险也不容忽视。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或情绪剧烈波动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痉挛;未经充分热身或未评估自身状况就开展剧烈运动、感冒后强行运动可能诱发心肌炎或心律失常,甚至引发运动性猝死。
“临床上,发生猝死最常见的病因为冠状动脉疾病,其他类型的结构性心脏病约占10%;原发性心律失常或遗传性心律失常,少数患者是由于短暂、可逆的因素所导致,比如药物、毒品、电解质紊乱、极限运动。”4月25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健告诉记者,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猝死的真凶不尽相同,35岁以下的人群中,运动相关的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病因是肥厚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型心肌病,而年长者则以冠状动脉疾病最为常见。
刘健提醒,猝死发生前,有的人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有的人可能会出现一些“预警”现象,尤其是心脏性猝死患者。一项回顾性调查指出,80%和34%的患者分别在心脏性猝死发生前1小时和24小时内出现过症状,常见症状为胸痛,如出现压迫感、憋闷感、窒息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呼吸困难,比如喘不上气等症状排第二位。如果出现以上相关症状,或者症状越来越严重,应尽早到医院进行相应的诊断和评估。
“猝死更容易发生在患有冠心病、心衰、猝死既往史、心肌病等疾病的患者身上,另外,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等高危因素的潜在冠心病患者,以及经常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熬夜的人群,都是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刘健提醒,预防猝死的措施可以总结为“五要素”:要睡够、要运动、要戒烟、要减压、要体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