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13日拂晓,日军突破南京城防,5万日军浩浩荡荡开入南京城内。
占领南京后,日军开始了疯狂、野蛮、残暴的“大屠杀”,超过30万南京军民死于日军的屠刀之下……
对于这段历史的论述,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侧重于强调其悲观性质,即:南京军民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惨遭日军屠杀。
此言并非空穴来风,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一份密件中,就曾记载道:“在市区内,中国人对日本军从未进行过枪击”。
除此之外,在后来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中,还有着:“1937年12月13日早晨,当日军进入市区内时,完全没有遇到抵抗”的判词。
而据后来史学家们估计:当时南京城内,有50多万平民和9万多中国军人,也就是说,这区区5万日军,竟占领了一个人数远远超过其自身军队人数的城市。
以至于一些人还说:中国人缺乏骨气和血性,如果这60万人奋起反抗的话,那历史可能就要改写了……
那么,历史的真相真是如此吗?在南京大屠杀中,这60万南京军民真的毫无抵抗吗?
对于这个问题,文史君的回答是否定的,在大屠杀中,南京军民并非毫无抵抗。
当然,文史君也不否认,在关系到生死存亡的灾难面前,每个人的表现是不一样的。
从当时南京军民的处境来看,中国海军构筑的江阴防线失守、负责南京保卫战的唐生智下令撤离……这些种种因素,导致整个南京城没有一种力量,来制约他们在面对大屠杀时的态度和表现。
换句话说,在国民政府决定“弃守”的那一刻,留住在南京城内的军民就失去了统一的凝聚力。
而在此期间,不乏有持悲观、绝望情绪之辈,但要说60万南京军民毫无抵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在唐生智仓促下令撤退时,一些部队根本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最后有近10万部队滞留城中,他们难道没有放一枪一弹,没有做丝毫的抵抗?
还有那50多万平民,在面对日军的残忍屠杀、野蛮凌辱时,难道人人逆来顺受、引颈受戮吗?
无论何人,恐怕都不会相信。
因为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任何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惩治行动,且无论它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都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抵抗和抵制。
所以,如果我们将“南京大屠杀”说成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进行的,无疑是与真实历史相悖的。
那么,在“南京大屠杀”中,南京军民是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呢?
首先是军队有规模的抵抗!
12月13日清晨,南京城内枪声四起,中国军队一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虽是孤军作战,但每一个士兵都毫无惧色,他们已抱定必死的决心,决定战斗到最后一刻。
为了歼灭城中的中国军队,日军方面紧急调集大量的军队,展开了所谓的“大街市战”、“大歼灭战”,但尽管如此,城内的中国军队依旧在顽强抵抗。
路透社一位名叫‘史密斯’的记者,在关于南京战情的报告摘要中曾写道:
“(12日)下午晚些时候部队从南城总撤退。整个师(第88师)秩序井然地北撤,只有1000人留在南城。他们勇敢地坚持巷战,到了午夜,他们全部被歼。”
这里的88师,是有着“逃跑将军”之称的孙元良的部队。
孙元良此人贪生怕死,手下的88师却是一支有血性部队,“四行仓库保卫战”中著名的“八百将士”,就是88师的524团1营。
在南京保卫战中,88师奉命守卫中华门。
12日当天,日军第6师团对中华门发动了多次猛攻,其一部虽突入中华门,但在88师将士的顽强抵抗下,始终未能深入,其余城垣阵地依旧掌握在中国军队手中。
然而,就在敌我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孙元良竟带着部分部队逃离战场,最后虽被劝阻返回,但已经造成城内混乱,且此时完全守住南京城已经不可能了。
随着时任南京卫戍军司令长官唐生智下达突围、撤退的命令后,中国军队的抵抗便就此瓦解了!
在匆忙的撤退中,很多部队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而那些没有来得及撤退,或者根本没有收到撤退命令的部队,大部分流散在南京街头,但也有继续负隅顽抗者。
除了88师的那1000人外,还有一位名叫‘沈咸’的炮兵副连长也曾在南京城沦陷后亲自指挥了一场激烈的巷战。
据沈咸回忆:13日下午,他带领18名士兵绕过日军火力网撤退到太平北路莲花桥一带,途中与敌人交战,牺牲了3名战士。
这时,有人报告说6个日本兵杀害了近百名老百姓,沈咸立即率队袭击了这6名日军,最后将其全部击毙,但自身也有2名士兵牺牲。
此外,13日上午,宪兵副司令肖山在下关江边指挥余部与日寇激战,双方展开了惨烈的冲锋肉搏战,但无奈敌众我寡,肖山及余部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除了城内激烈的巷战外,在南京城郊各处,中国军队的抵抗和战斗更为英勇、激烈。
当时,一个营兵力左右的中国军队,前往离南京3英里远的三汊河迎击正朝这个方向来的日本军队,但由于敌我双方军事实力太过悬殊,最后只有一人生还。
在上新河地区,日军高桥中尉指挥的步兵第45联队山炮、工兵各一个小队和骑兵一个分队,在13日拂晓至下午时分,遭到了中国军队的反复突击,战斗异常残酷……
事实上,在南京沦陷后,这样成规模的军事抵抗还有很多很多,给日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在整个南京守军的撤退中,只有66军和83军,是真正杀出一条血路突围出去的。
而也正因如此,两支部队的突围战斗十分激烈。
比如,在《陆军第66军战斗详报》、《陆军第160师战斗详报》等军事档案中,就曾详细地记载了这两支部队在突围过程中与日寇的诸多战斗:
“13日拂晓,于仙鹤门,与敌遭遇,发生激战,我军奋勇冲锋,将敌击退,毙敌兵三四百名,敌骑五六十匹,毁敌炮2门,并将沿途电话线剪断……”
之后,两军又于空山、狮子山一带,与四五千名日军遭遇,战斗异常激烈,最终歼敌千余人,并击毁敌火炮数门、战车3辆、汽车2辆、铁甲车1辆。
当时参加过此次遭遇战的日军炮兵中尉泽田正久,也曾在事后回忆中提及到此事,其说法与中国军事档案中的记载相差不大。
所以这足以证明,日军虽然侵占了南京,但驻守在南京城内、城外的中国军队,并没有放弃反抗,相反,他们在不同的地点,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不同规模的抵抗。
尽管他们最终没有阻挡日军在南京城内的暴行,但他们的顽强与勇敢,还是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除了军队有规模的抵抗外,留住在南京城内的百姓,也以自己的方式反抗日军的暴行。
很多百姓在面对死亡时,脸上毫无惧色,他们怒视侵略者,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慷慨赴死。
一些百姓在身受酷刑时,仍怒骂日军,直至停止呼吸。
日军在草鞋坝进行大规模屠杀时,很多南京军民全然不顾吐着火舌的机枪扫射,高喊着“夺枪!夺枪!”
他们手无寸铁,仅靠赤手空拳冲向敌人,纵然如此,他们依然义无反顾。
这足以证明,在“南京大屠杀”中,我南京军民并非人人引颈受戮,相反,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反抗日军的暴行。
但或许你会说,既然反抗了,为何还会有那么多人罹难呢?
其实,但凡是看过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在战争爆发前,南京本地人口有100多万,但随着日军侵略的铁蹄不断向南京驶来,到了1937年12月,这一数字便降到了50万。
而与此同时,却又有数万名乡村移民涌入南京,他们是背井离乡来到南京城的,因为他们在出发时就已经告诉自己:首都南京的深沟高壑,足以抵御日本人。
后来,负责保卫南京的中国军队撤离后,留在南京的除了那九万多军队外,剩下的都是老人、儿童,以及那些经济赤贫或身体虚弱而毫无防卫能力的人。
而就留在城内的军队而言,当官的都跑了,他们似乎已经没有继续抵抗的必要,因此军心也就涣散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日军突入南京后,就有7000人的一支部队集体放下武器投降的原因。
据一位名叫“东史郎”的日本老兵回忆:
“尽管我们有两个连的兵力,而且那7000名战俘也已被解除了武装,但如果他们奋起反抗,我们的部队一定会被彻底消灭。”
当然,这样说或许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这支部队已经失去了抵抗的决心,看不到未来的出路,他们只能寄希望于日本人能够善待他们。
而反观南京城中那些毫无防卫能力的百姓,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然而,在面对日军的屠杀、凌辱时,南京军民并没有选择妥协,更没有放纵日军的行为,他们有的人奋不顾身去抢夺日军手中的武器,有的还用牙齿狠狠咬住敌人的耳朵或大腿……
尽管他们很多人最后都壮烈牺牲了,但他们也当场打死、打伤了几名日军。
比如在当时,就有一个名叫“范有林”的英雄,他在带着母亲、姐妹逃难至赵家桥芦苇荡附近时,被四名乘坐汽艇的日军抓住。
由于汽艇搁浅,无法开动,日军就强令范有林背他们过河去芦苇荡。
面对日军的淫威,范有林并没有屈服,他在将一名日本兵背至河中心时,突然将身子一斜,这名日本兵倒在了河里,接着两人展开了一场搏斗。
最后,范有林被日军开枪打死,他的姐姐当即跳河壮烈牺牲。
一位居住在中华里船板巷18号的李氏老太,在面对日军的刺刀威胁时,坚决拒绝为日军带路搜捕中国士兵,结果被当场枪杀。
还有一位年仅19岁的汽车司机“梁志成”,日军逼迫他将满载机枪子弹的汽车开到下关去。
梁志成知道,这些子弹是用来枪杀自己同胞的。于是,他上车后,趁坐在副驾的日军军官不注意,一拳将他击倒,然后迅速扑在他身上,用双手死死地掐住其喉咙。
这时,坐在车厢里的日本兵发现后,赶紧跳下车来,用马刀砍向梁志成,梁志成倒在血泊之中,当即昏死了过去。
等到他醒来后,用尽最后一点力气爬回了家中,在牺牲前,他对自己的姐姐说道:
“你要活下去,告诉我的朋友,我是给日本人杀的,我至死也没有帮助日本鬼子做过一件事。”
这难道不就是中国人的骨气和血性吗?
许多女同胞,在面对日军的凌辱时,她们毫不犹豫地奋起反抗,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
其中最典型便是一位名叫“李秀英”的巾帼英雄,她在与日本兵的搏斗中身受37刀,但却坚强地活了下来。
当时,已经怀有7个月身孕的李秀英,因身体不适无法逃往外地,于是便与父亲躲进了“美国教会学校”的地下室避难。
1937年12月19日,3个日本兵突然闯进地下室,图谋凌辱李秀英,但顽强不屈的李秀英并没有就范,当即便与他们进行了殊死搏斗,最后身中37刀,昏死了过去。
后来,李秀英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肚子里的孩子却没有了。
女英雄李秀英,一直活到2004年,被誉为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活证据”。
除了李秀英外,还有一位不知名字的女小学老师,她曾5次遭到日本兵的纠缠。
后来,这名老师设法弄到了一支枪,藏在床底下,等日本兵又来时,一连枪杀了5名日本兵,最后她也从容就义。
还有一位名叫“傅如芬”的女英雄,她为了保护邻居家刚生完孩子的产妇不被日军凌辱,毅然决然挺身而出,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后为了免遭日本兵凌辱,与产妇全家7口人,一起投塘自尽。
根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中的记载:
“城内所有妇女因不愿或不堪敌之蹂躏而自杀者,平均日必数百起。”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中国女同胞的宁死不辱,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日军虽然侵占了南京,并先后制造了一起起惨烈地“大屠杀”惨案,但其并没有征服这片土地,更没有征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民,相反,侵略者每一天都在付出血的代价。
尽管这些抵抗并没有给侵略者带来巨大杀伤,但它却向侵略者表明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日军侵占南京后,各地反抗四起,屡禁不绝!
其中,一位女英雄,她一家都被日军杀害了。为了报仇,她在身上捆满了炸药,只身前往中华门外板桥附近,炸毁了一列日军火车。
日军列车当场被炸出轨道外,几百名日军被炸死,而她自己也英勇就义。
此外,还有一位无名英雄,当中国空军的战机飞临南京上空时,他在司法院旁用床单系在一根竹竿上,不停地挥动,向飞机指示日军军火库的位置。
最后,他被日军残忍杀害。
南京城内的抵抗从日军侵占南京的那一刻就开始了,一直到日军投降才结束。
可以说,南京军民对于日军的抵抗,一直以来都没有停止过。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城外,成千上万的农民还自发建立起了“红枪会”,他们经过训练后,成为当时抗击侵占南京日军的重要力量,日军还畏称他们为“铁皮人”。
“红枪会”不仅在城外到处伏击日军,有时也会趁机溜进城内,发动小规模的袭击。
那时候,南京城内外的“红枪会”、“游击队”等地方抗日武装,给日军带来了不小的杀伤。
据当时的报纸报道:
“离南京城5公里以外,日本兵不敢出去;沿着公路线也要‘驾着兵车,一边走一边开机关枪’……”
曾参加过这场战争的一位日本老兵冈本健山说:
“游击队的活动在南京也很历害。我们绝对不能单独行动。当时有掉队什么的,士兵们接连不断地遭到了杀害。他们不是被手枪打死的,而是被刺杀死的。暗杀好象每天发生。”
所以,以上的这些记载都足以证明,日军侵占南京后,60万南京军民并没有人人引颈受戮,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对抗日本侵略者。
所以,将“南京大屠杀”说成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进行的,无疑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那么既然如此,一些作者为何还会强调“南京大屠杀”是在毫无抵抗的情况下进行的呢?
这个问题很容易解答,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担心给日本侵略者提供屠杀南京军民同胞的借口。
但其实,承认这种抗争,并不会影响对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诸多暴行的声讨。
首先来说,日本侵略中国本身就是不正义的行为,而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完全是正义的行为。
换句话说,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抗击侵略者,无论这种抗击是否激烈,或激烈到什么程度,都是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反对。
还有,日本侵略者悍然侵略到中国的土地上来,不管遭到多么沉重地打击和损失,都无法掩盖其罪行。
日本侵略者发动“南京大屠杀”,不仅违反了国际法律,更严重侵犯了人权。
无论日本当局如何狡辩和美化,历史永远是历史,是不会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当然,对于“南京大屠杀”,人们除了仇恨日本侵略者和痛悼死难的同胞外,还会疑问:在面对侵略者的屠刀时,为何不奋起反抗?为何会顺从的去死?60万人难道还反抗不过这区区几万人吗……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除了人们对于南京沦陷前的局势、环境不了解外,更重要的,还是我们在对于“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描述中,过多的去叙述事件的悲惨性,而缺少了一种作为民族灵魂的东西,那就是——“人民的反抗和牺牲精神”。
如今,我国正快步向前,逐步跻身进入世界强国之林,而在此征途上,我们也必须时刻强调、宣扬、倡导那种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如此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
孙宅巍:《南京大屠杀与南京军民的反抗》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稿》
张效林译:《远东国际牢事法庭判决书》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陆军第66军战斗详报》、《陆军第160师战斗详报》
百科资料等;
日本投降后,我们还善待这些侩子手
俄国人,日本人,印尼对中国人种族清洗,同样是苦难民族以色列有仇必报。
干的好
拿菜刀、铁楸夺屋里都能杀好多过吧,都是侥幸心理以为鬼子会放过自己。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一定要杀回来
一个个的都不想当出头鸟
打到东京报仇雪恨
报仇吧!
李秀英是李逵的后代
怎么没有!人家裤裆藏雷呢,还手撕鬼子多了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