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家在霍去病、霍光二人以后,就再无有能之人了。而且,汉宣帝一直在谋划,霍光去世后,就直接出手削弱霍家的势力。所以,最后霍家才被镇压。
汉武帝曾感叹道,霍去病非常像他,加上冠军侯确实有能力,汉武帝也就非常喜爱他了。但不幸,霍去病英年早逝,汉武帝非常伤心。
因为爱屋及乌,汉武帝也很器重霍光,也就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去病还活着的时候,霍光就被任为郎官。靠着汉武帝的青睐,以及自己的能力,他一路做到侍中、光禄大夫。
要知道,汉武帝可不是昏君,任人唯亲这种事情,在他身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只靠着霍去病的关系,霍光也就能当个郎官。但是,他能一路升官,那就说明他自身也是有能力的。
在朝廷二十多年,霍光十分的小心谨慎,从来没有失误。因此,汉武帝对他也非常满意。
也正是因此,参战汉武帝选择辅政大臣时,将霍光列入了名单内。和霍光一起的,还有田千秋、金日磾、桑弘羊等人。
这些人作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汉昭帝。但很显然,在这群人里,为首者还是霍光。
但毕竟还有人分权,就算霍光权力大,也称不上“权倾朝野”。可等到一年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金日磾病逝,上官桀、桑弘羊因谋反被诛族,五位辅政大臣,只剩下了霍光、田千秋两人。
但是,田千秋一味退让,并没有和霍光争权。而皇帝尚且年幼,无力处理繁杂的朝政,所以朝中的军政大权,就都落到了霍光手里。就这样,汉朝第一个权臣出现了。
天有不测风云,还没等霍光上交权力,汉昭帝就因病去世了。汉昭帝死后,因为没有子嗣,只能找宗室继承皇位。于是,昌邑王刘贺登基。
但是,刘贺进京的时候,把自己以前的臣子都带过来了。刚一登基,就想要以旧臣取代大臣。如此行径,自然触犯了朝堂大臣的利益。因此,所有人都联合起来,共同驱逐刘贺。就这样,刘贺登基没两天就被废黜了。
虽然是所有人联合的,但无论是刘贺登基还是被废,都是霍光牵头。所以,随意废立皇帝的霍光,在他人眼中,自然就是大权臣。
国不可一日无主,刘贺被废之后,霍光又马不停蹄的寻找。终于,找到了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也就是汉宣帝刘询。
霍光这么大的权势,就算是新皇帝也很忌惮。根据记载,当时汉宣帝祭拜祖庙的时候,和霍光同乘一车。虽然霍光什么都没做,但汉宣帝还是感觉很紧张,就像后背铺满了芒刺。因此衍生出了一个词,就叫如芒在背。
后来,霍光想要还政于汉宣帝,但却遭到了汉宣帝的拒绝。汉宣帝表示,霍光执政多年,朝中上下井然有序。若是匆匆还政,怕是会出现乱子。所以,一切政务先由霍光决策,再行通报汉宣帝。
为了表示对霍光的宠爱,汉宣帝还宣布,霍光享封邑一万七千户。前后赏赐黄金七千斤,钱六千万,并有三万匹绸缎,以及奴隶、马匹、房屋等。如此丰厚的赏赐,就算放眼整个汉朝也不多见。
不但如此,在霍光去世后,汉宣帝还下令,以皇帝之礼安葬霍光,并陪葬茂陵。霍光去世的待遇,就和当年霍去病一样,非常的隆重。
但是,在霍光死后,汉宣帝彻底掌控了大权。而后,他做的就是处理霍家,将其多年来违法事件搜集、整理,并宣判灭其族。
这么多年,汉宣帝想干什么,大家谁都没看出来。甚至直到他动手之前,也没有人想到,汉宣帝居然要对霍家动手。
之所以不在霍光在的时候出手,是有原因的。
一来,是因为霍光是辅政大臣,他的能力是很强的。多年以来的政治斗争,胜利者都是霍光。所以,年轻的汉宣帝,根本没信心对抗霍光。
因此,汉宣帝选择了最保守、最稳妥的办法,也就是熬鹰战术。汉宣帝年富力强,霍光却已是三朝老臣。相比之下,还是汉宣帝更能熬。
再说了,霍光和别的人不一样,他对汉朝还算是中心。这个人只是个权臣,又不是奸臣。霍光掌权这么久,国家还是安安稳稳的,没出现什么乱子。所以,汉宣帝才选了这么一招。
霍家的情况,和汉初的吕家差不多。都是有一个主事人,都有一群人在朝中任职。最后,也都是被灭族的结局。
朝中这么多自己人,自然会形成自己的势力。而在当时,经历了三朝的发育,霍家在朝中已经成了政治集团。而这个集团的主心骨,正是霍光。毕竟在当时,除了霍光以外,霍家也没有有能力的人了。
而这样的政治集团,向来是很难对付的。若是贸然动手,说不准就会发生谋逆。这样的情况,可不是汉宣帝想要看见的。
要是想执掌大权,不被他人掣肘,那汉宣帝就得把霍氏集团弄掉。但是,霍光官场沉浮多年,政治手腕不是汉宣帝能比的。所以,汉宣帝才选择了熬鹰。
霍光一死,就如同吕雉身死,霍家里,再也没有顶梁柱了。到了那时候,无论是直接动手,还是温水煮青蛙,汉宣帝都能得到想要的结局。
只能说,汉宣帝不愧是汉武帝的子嗣,心性就是不一般。汉宣帝这样的性格,可能和他的出身有关。
他出身没几天,就因为巫蛊之祸的爆发,被送进了监狱。得亏他运气好,被送到了他人家中抚养。也正是因为长在民间,在初次见到霍光的时候,他才会感到如芒在背。
感受到了霍光的威胁,汉宣帝才会如此听话,霍光说什么就是什么,一切都顺着他来。即便是霍光表示要还政,汉宣帝也担心是试探,所以坚决拒绝。
但是,如果只是因为一个霍光,那也不至于灭族。真正让汉宣帝决心灭其族的,还是皇后许平君之死。
要知道,许皇后此前一直没有生病,但在死前,却找来太医说:我头有些疼,是不是中毒了?
许皇后自己都有所察觉,但太医却说皇后无碍。但没过多久,皇后就死了,很显然,这就是被毒死的。
皇后被毒杀,她的枕边人肯定知道。所以,对于这件事,汉宣帝必然派人调查。而这种调查,肯定是长期、持久的。所以,许皇后被毒杀的实情,汉宣帝肯定知道。
而且,许皇后刚死,霍光就上奏,请求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这样的行为,简直是演都不演了,就差把“这事是我干的”顶在头上了。
所以,许皇后之死,霍光或许不是主谋,但肯定与他有牵连。要不然,他也不会包庇此事,还上书让女儿入主后宫。
这些道理,汉宣帝也是懂得。但是没办法,霍光权倾朝野,霍家人脉庞大,不是他一时半会能清理的。所以,他只能忍着,等待着时机的到来。
霍光死的那天,汉宣帝苦苦渴求的时机也到了。霍光刚死的时候,汉宣帝的表现,让所有人都相信,他还愿意继续重用霍家。但汉宣帝用实际行动证明,这只是他们的痴心妄想。
经过了多年的观察,汉宣帝发现了,霍家除了霍光以外,其他人都是酒囊饭袋、纨绔子弟,根本不足为惧。
所以,汉宣帝接连下令,削弱霍家的权力,将那些实权人物调任、削权。
霍光的儿子霍禹,被汉宣帝任命为大司马,而不是让他继承大将军一职。而后,霍光的女婿任胜,被外调在边境,远离政治中心。就连任长乐卫尉的邓广汉,也被削弱了权力,让他去管理杂务。
两年的时间,霍家有实权的子弟,都被汉宣帝调离原职,排斥在政治中心以外。
等到霍家察觉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了。情况危急之下,霍禹打算奋死一搏,联合邓广汉等人,意图起兵谋反。
要是放在两年前,那他们的谋反还真有可能成功。但现在,霍家的权力,已经被剥夺的差不多了。他们又不是周勃这样的开国功臣,不能靠脸得到士兵,谋反当然是失败的。
于是,看清了局势的霍家人,也感到了一阵阵的绝望。霍云、霍山等人自杀,霍禹、邓广汉等人被处死,并夷灭其族。除此以外,但凡是参与谋反一事的,全部诛族。
当时的长安城,被牵连诛杀的不计其数。就连皇后霍平君,也被废黜了皇后之位,最后选择了自杀。
从霍光去世到霍家被灭族,中间只过了两年时间。没有吕氏灭亡的快,还是因为汉宣帝够能忍,等到万事俱备的时候,才开始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