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市场很大,消费能力也很强,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问题的关键是,美国依靠自己的市场,很喜欢做一些胡作非为的事情。
比如加征关税。
那么美国就没有软肋吗?当然有。
今天就以美国加征关税,中国反击,而美国却自以为是的事来说一说。
美国的市场有多大?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2024年的GDP就已经超过了二十五万亿美元。
而美国的消费能力也很强,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记住是人均支配。
其二,美国有着很强的超前消费习惯。
着重说一下美国的这种超前消费。

美国的超前消费的雏形,是从1856年开始的,当时美国有一家叫做胜佳的公司,为了推广缝纫机,就提出了分期付款的方式。
首付五美元,剩余的款项分十八个月付清。
而结果是让缝纫机的销量翻倍。
至此之后,这种超前消费就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
此后美国在超前消费的框架下,又出现了三次变化。

首先是一战结束以后,美国在这场战争获得了很多的利益,也让它的经济进一步的繁荣,而这场繁荣也被叫做柯立芝繁荣。
当时的大背景是,全球很多国家的经济停滞,或者在进行恢复,而美国的经济呈现一种对外扩张的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消费有很大的变化,汽车、收音机这些在其他国家看来的高档产品,开始从富裕阶层扩展到了普通民众。
当然高档产品也意味着高消费,普通民众想要一次性付清是很困难的,于是分期付款成了当时的主流。

当时90%的美国人就是通过这种消费模式,购买产品的。
进入到1970年到1980年的时候,因为石油危机,美国的贫富差距开始扩大,但高收入人群开始通过消费奢侈品来彰显地位。
而这个时期,就是通常说的雅皮士文化。
有领头的就会有效仿的,于是美国的信贷债务再次被提高了。
比如在1970年的时候信,贷债务在美国只有0.47万亿美元,到了1989年就已经涨到了3.38万亿美元。
至此在美国提前消费就形成了。

那么任何事情不会一直发展下去,而一成不变的。
到了1990年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危机频发,美国的消费行为变的开始趋于理智。
但这种理智,也就是从重奢侈品向着轻奢产品转变。
虽然理智来了,但在美国的消费环境已经形成,比如各种金融工具,美国人均信用卡达到了三张;再比如各种宣传强化消费主义。
以至于在美国40%的家庭,没有办法在急用的情况下,拿出两千美元的现金。
那么在这个背景下,美国的消费能力超强。

比如在2023年美国消费市场的规模就达到了18.6万亿美元,占到GDP的68%。
在人均消费能力上,美国每年大概是2万美元左右。
那么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其他各国的产品当然喜欢进入了。
所以在美国有市场,其他国家有产品的情况下,美国将这种互补关系,通过加征关税的方式变成了一种要挟的工具。
当然加征关税的目的有很多,不仅仅是工具,还是美国想要重塑制造业的手段。
但不管怎么说,加征关税已经成为了美国挑衅全世界的工具。
美国的出口
当然了一个国家如果一味的进口,就会出现贸易逆差,也就是赚的比花出去的多,长此下去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但美国长期以来地位就没有变过,是因为美国也有出口。
比如原油和加工石油,尤其是在美国在页岩油技术突破以后,就让美国成为了全球能源出口大国。
再有就是高端制造业产品的出口,比如航空设备、半导体、微电子、医疗设备等等。
其他的还有汽车、农产品等等。

不过就算是如此,美国依然保持着非常高的货物贸易逆差,比如在2024年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就高达九千多亿美元。
这个数字是1960年以来第二高的水平。
请记住着这仅仅是货物贸易逆差,美国更重要的贸易是服务贸易,而服务贸易包括金融、各种知识产权。
比如软件专利授权、教育、旅游、甚至是文化创意(电影、游戏、动画)等等。

美国的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是连续五十年位居世界首位的。
知识产权年收入超过一千四百四十亿美元,金融相关的专业服务,支撑了美国四百一十万个高薪岗位,这些岗位时薪比制造业岗位高出四分之一。
单单旅行教育出口就有百亿美元。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货物贸易一直存在逆差,但美国一直很强的原因。
当然了服务贸易和高科技有着很重要的关联,如今美国的高科技虽然还很高,但地位开始有了摇摇欲坠的事态。

不说别的,印度的服务贸易涨的很快,在2022年的时候服务贸易顺差已经超过了一千三百亿美元。
虽然印度的服务贸易出口仅仅是美国的三分之一,但增速要比美国快。
当然了印度的服务贸易出口处于低端的。
但不管怎么说货物贸易,对于美国来说算是一根稻草,得抓住。
于是加征关税,也是短期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不是很好的办法。
美国的不以为意
上面的解说对美国的心态有了一个了解,这就不难体会到美国的不以为意,至少在短期内是不以为意的。
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可以弥补货物贸易逆差的服务贸易。
二月四号美国对中国加征了10%的关税,作为回击在二月十号的时候,中国对美国的一些产品同样加征10%的关税,其中天然气的关税更是加征15%。
而期间中国说的必将奉陪到底,美国至今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其实说的更加直白一点,中国将反守为攻了。
根据彭博社的消息,截止到三月十八号为止,中国已经四十天没有从美国进口液化石油气了。
在这个期间,中国已经找到了新的合作伙伴。

而这个合作伙伴就是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能源巨头伍德赛德能源发布新闻稿,也证实了这个消息,这是一份长达十五年的液化石油气的销售协议。
在协议中规定,从2027年开始,澳大利亚每年要出售六十万吨的液化石油气给中国。
要知道液化石油气这个项目,美国是打算针对中国作为筹码来用的。
比如一月份,美国的国务卿就这么对外宣传过。
如今这个局面或许美国根本就没有想到。

当然了,澳大利亚是美国的盟友,而且跟美国走的很近,也有可能出现澳大利亚反悔的事情发生。
但又如何呢?这可以看做是对美国的一种警告。
美国想要以庞大的市场作为要挟,中国可以寻找其他市场做替代。
美国想要以液化气作为筹码相要挟,中国同样可以寻找其他国家做来源国。
但别忘了,美国现在的处境。

超前消费虽然让美国有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但借的总是要还的,美国的消费市场前景不是很乐观的。
而想要通过加征关税来做一些事情,又会加重这种民众的负担。
想要重塑美国货物贸易,让逆差变顺差,并不是美国想怎么样就会怎么样。
如同液化气一样,不仅四十天中国没有进口美国的,十五年的订单也变成了澳大利亚的。
别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