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Зуев А. С. Штрихи к биографии Афанасия Ивановича Бейтона.
Попов И. М. 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 300 лет на грани войны.
(译:Zuev A.S. 简要介绍阿法纳西·贝通的传记。波波夫·I. M. 俄罗斯和中国:300年处于战争边缘)
……
书接上文:
整个夏天,要塞内共有40人死于炮击,包括长官阿列克谢·托尔布津(Alexei Tolbuzin)。7月12日,托尔布津在塔上观察敌人,一颗炮弹飞来炸断了他的腿;四天后,托尔布津伤重去世。守军指挥权移交给了德裔军官阿法纳西·贝通(Afanasy Beiton)。
7月14日夜间,清军从发动总攻,阿尔巴津守军不仅击退了进攻,而且出城迎战,到达河岸边的敌军营地。
【围困升级】
郎坦决定做长期围攻的准备,在要塞周围为清军修建了四座由地堡构成的围城工事。俄军要塞四面都被战壕和工事包围。清军在城墙后面修建了“raskats”——一种安装重型火炮以向要塞内部区域开火的结构。
清军总共拥有15门重型“拖曳”炮,射程可覆盖整个阿尔巴津。守军被迫进入地下掩体躲避炮火,要塞所有建筑物均被摧毁。阿尔巴津人守军进行了五次出击,成功使用了当时的军事创新技术——手榴弹。8月16日夜间的出击尤为成功,俄军几乎占领了北部的主要攻城炮台。
根据俄方的数据,多达150名清军在袭击中丧生,守军自己也损失了20人。9月1日,清军队大举进攻,但以失败告终;为了炸毁要塞城墙,清军曾挖掘过一条地下通道,但守军提前发现了并炸毁了它。
时值深秋,由于河水结冰,清军被迫将船停泊在距战场更远的地方。由于水路交通中断,清军开始出现粮食补给问题。阿尔巴津守军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但坏血病疫情却爆发了,到秋天已有50人死于坏血病。
清军向要塞投掷信件,建议守军“光荣地”走出要塞臣服于清帝国。
1686年10月,清军发动了最后一次,也是最残酷的进攻。两根“木柱”被移向要塞城墙,以填满护城河,将其与城墙齐平。清军利用这种移动壁垒,将守军从堡垒防御工事中赶走,进而攻入堡垒。
阿尔巴津守军再次出城迎击,烧毁了一座壁垒。入冬后,大约有一百名俄国人阵亡,疾病造成的损失更为惨重——500人死于坏血病。到了12月,阿尔巴津只剩下150名守军活着,其中只有45人可以担任警卫,其余的人都失去了战斗能力。
长官贝通本人也因腿部肿胀而不得不使用拐杖。这次围攻呈现出了消耗战的性质,清军因不急不足的饥饿而损失惨重。总体而言,根据俄国根据囚犯的证词提供的数据,“在阿尔巴津附近的战斗中,约有1500多名中国人和“蒙古人”被杀。”清军总计损失约2500人。
【停战】
1686年10月底,俄国使节尼基福尔·维纽科夫和伊凡·法沃罗夫抵达北京。中国皇帝了解到阿尔巴津的顽强防守,同意停战,希望通过谈判取得进展。
停战的消息于12月初传到阿尔巴津。然而,停止炮击的清军并没有解除对要塞的围困,希望寒冷和疾病能够迫使俄国人投降。
贝通派遣两名哥萨克士兵进入针叶林采集松针(松针的汤剂是治疗坏血病的传统药物)时,清军拦截并杀死了他们。
直到1687年5月6日,郎坦才从阿尔巴津撤退了4英里。但部分清军留在要塞附近,以防止俄国守军人在周围的田地里耕种。
8月,清军终于撤退至阿穆尔河沿岸。然而,清军舰队随后于1688年7月和1689年8月出现在阿尔巴津,焚烧农作物,使俄国守军缺乏粮食供应。因此,一旦再次爆发战争并遭遇新的围攻,阿尔巴津将无法坚持太久。从许多方面来说,这决定了俄国是否同意按照《尼布楚条约》的约定摧毁阿尔巴津。
1689年9月,俄国守军摧毁了阿尔巴津的防御工事和房屋,带走了财产、枪支和教堂用具。尽管根据协议条款该要塞遭到摧毁,并且俄国撤出了阿穆尔河地区,但阿尔巴津的保卫战迫使清帝国放弃了对“其他俄国领土”的主权要求。
参考资料
Зуев А. С. Штрихи к биографии Афанасия Ивановича Бейтона.
Попов И. М. 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 300 лет на грани войны.
(译:Zuev A.S. 简要介绍阿法纳西·贝通的传记。波波夫·I. M. 俄罗斯和中国:300年处于战争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