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公子。
4月21日,美国副总统万斯带着自己的印度裔妻子乌莎·万斯和孩子们回了“娘家”。
身为“娘家人”,印度总理莫迪看着“女婿”一家上门,心中也是“欢欣鼓舞”,当即就送上了一份“见面礼”。
21日当天,印度方面发布了一则公告,称为了遏制中国廉价钢铁产品大量进入印度,缓解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压力,印度将从21日起,对部分进口钢铁产品征收12%的临时关税,有效期为200天。
万斯前脚刚踩着红地毯踏入新德里,印度后脚就掏出关税大棒,针对中方加征临时关税,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在给美国“递投名状”。
要知道,万斯此次访问印度重点任务之一,就是找莫迪商讨贸易问题。
印度在这个节骨眼对华征税,就是在向美国释放信号,即美印双方同在一个“战壕”,希望借此让美国在对印关税问题上高抬贵手。
这招“围魏救赵”的效果也十分显著。
21日当天,美国贸易代表就发了声明,称美印双方已经双边贸易协议(BTA)谈判敲定了框架,为之后的“互惠贸易谈判”定好了路线。
老实说,印度对美国认怂并不令人意外,早在4月2日特朗普公布对等关税时,莫迪就飞速服软,主动下调部分美国商品进口关税。
关键问题是,相较于此前越南的滑跪,特朗普说“远远不够”;对于印度的示好,美国这次为什么接受的那么快?
第一,通过贸易绑定拉拢印度,进一步深化美印战略关系,以此遏制打压中国。
众所周知,面对美国的关税威胁,中国从始至终没有服过软,对美国进行了各种反制,不仅把对美关税税率提到了125%,将多家美国企业拉进黑名单,还进一步收紧了稀土的出口。
对此,特朗普自然非常不满。
而相较于扎手的中国,已经摆明不抵抗的印度自然更好“拿捏”,这一定程度上也让特朗普更加坚定了“联印遏华”的战略野心。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自然也要展现出自己的诚意,以拉拢印度和美国一起与中国打贸易战。
第二,丢失中国这个市场和供应链之后,美国急需寻找下一个替代品,而印度就是美国眼中的“潜力股”。
首先,和中国一样,印度的人口规模也十分庞大,在美国眼中,这同样是潜力巨大的市场。
其次,印度的稀土储备量也不小,占全球总量的11%,对于稀土资源匮乏的美国来说有不小的吸引力。
再次,拜登政府此前帮扶印度发展半导体行业,甚至计划在印度合资建厂,存在一定合作优势。
加上2月份莫迪访问美国时,双方曾达成了一项《美印21世纪协定》,其中一项内容就是在2030年前,把美印之间的贸易额提升到5000亿美元,种种因素之下,印度就成了美国眼中替代中国的不二之选。
那么问题来了,印度真的能替代中国吗?
这可能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不可否认,庞大的人口确实代表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但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承担“世界工厂”的重担。
虽说近年来莫迪高呼“印度制造”的口号,大力推动印度制造业发展,但现实情况收效甚微,甚至令人大跌眼镜。
有数据显示,莫迪政府的目标本来是,在2025年将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重提升到25%,但2024年印度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重不升反降,为14.3%。
此外,印度产业链十分依赖中国,许多原材料和中间产品都要从中国进口,制造业根本无法完成自主生产,一旦彻底与中方交恶,很可能面临断供危险,注定无法担当“世界工厂”的重任。
也正是因此,莫迪在对华关税问题上的动作颇为狡猾,比如上文提到的临时关税,印度就直接点明可以“提前被撤销、取代或是修订”。
显然,在向美示好的同时,莫迪并不想把中印关系彻底搞僵。
老实说,莫迪已经不是第一次发动“骑墙战术”了,但这种投机行为很有可能端起石头砸自己脚。
短期来看,印度确实能讨好美国、保护本土产业;长期看,却可能得罪中国这个最大贸易伙伴,甚至被美国一步步套牢。
印度想在中美之间当“渔翁”,可别忘了——有时候鱼没钓到,反而会被渔网缠住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