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咱们就详细说说。
患癌风险增加 43%?
我还能做 CT 吗?
首先,专家提到的研究是下面这篇,2023 年 11 月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上。需要指出的是,这项研究的研究对象是 22 岁以下接受过 CT 检查的青少年,而且关注的重点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CT引发公众焦虑,发生了什么?
这个话题确实引起了不少人的恐慌,甚至还有人因此对 CT 检查心生厌恶甚至恐惧,不愿意去做该做的 CT 检查,更有甚者,连普通的 X 线检查都不想做了……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专家们说得不够准确吗?这项研究使用了近 100 万样本,很多医疗工作者不懈努力,追踪了很长时间得出了这个结论,并且经过了同行评议,要推翻这项研究的结论,恐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该项研究也明确指出了,研究目的是让儿科医生,在给孩子做检查的时候,要更慎重地考虑 CT 的使用,范围限定得非常清晰。而且,只要你去看了详细报道,就会发现专家讲得非常全面,不仅介绍了这项研究的背景,还强调了辐射伤害和剂量的关系,也说了正常按需检查并不用担心和焦虑,并提到某些肺癌高危人群可以定期做胸部低剂量 CT 来筛查。而且受访专家谈到 CT 可能的风险,更多的是为了劝阻那些稍微有点咳嗽就想做次 CT 看看的患者——明明有更便宜和辐射更小的检查。是媒体报道有问题吗?媒体有责任把一些新的研究,还有一些专家的见解传达给大众。媒体也需要把精简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放在报道的最前面,标题里面还常会省略掉一些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因素,只突出最重点就能抓人眼球的词句,短视频也是如此。很多社交平台的运营人员思路也类似,肯定会选最简短劲爆的结论当作话题。当然,这也是当下相关行业的日常操作,也许不应苛责。
那么是老百姓理解有误,因为不了解相关知识自己吓自己吗?更不是了,试问有谁不关心自己的健康呢?只是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不可能每个人再去学医。而且我们时间都很有限,不可能看到一篇报道就去查论文。对大多数朋友来说,可能更多的是看到个抓人眼球的大标题,点进去匆匆扫一眼就翻下一条或者去忙自己的事了。而大家越忙时间越紧,媒体就得把内容做得越简短有力,标题起得越耸人听闻,这样才有人看……坏消息是,这种现状恐怕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改变,好消息是,如果我们了解该如何正确看待新闻报道中的健康风险,就能减少一些焦虑。
你眼中的风险vs真实的风险
现在人们都分外关注自己的健康,对任何可能危及健康的事都非常敏感,但很多情况下这是没必要的,以下两条建议,可能有助于帮大家减少焦虑:1
区分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
关于风险,特别是医疗健康方面的风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区分绝对风险和相对风险。二者怎么区别?举个例子,假设某种疾病发病率为 1 例/万人,这就是所谓的绝对风险。如果后来我们发现某种因素能让这种病的发病率变成 2 例/万人,那就可以说某种因素让该病风险提高了 100%,这就是相对风险。比起每万人多了 1 例,显然风险提高了 100% 看起来更吓人,尽管联系上下文他们其实是一回事。而前文中提到的关于“患癌风险增加 43%”的研究,结论之一就是每 10000 名接受 CT 检查的儿童,预计有 1~2 人会在之后的 12 年内,因辐射暴露,患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看到“ 1~2 人/万人”“ 12 年”,是不是感觉好像没那么严重了?其实很多健康风险都是如此,如果知道了它实际上只会让每万人中增加一例患者,,我们作为个人可能就不会因此过于焦虑。但对医学专业人士来说,从宏观上来看发病率百分比稍有变动,再乘以庞大人口基数,背后可能就意味着成千上万条人命,因此他们才更需要仔细研究到底发生了什么。
2
弄清到底是什么人得了什么病
策划制作
来源丨科学辟谣
作者丨丁崝 科普创作者
审核丨唐芹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部主任 研究员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
我们三线城市的很多儿科医院非常无德,一个小咳嗽就让三岁大的孩子做CT,腹部彩超等等。你要是不做他就不给你好脸色。完全没有医德,纯粹就是奔着赚钱去的,缺德
能做核磁不做CT ,多花点银子的事儿,不要听医院扯淡[呲牙笑][呲牙笑]
1.43*1.43=2.0449
Ct就是医院的印钞机,太好来钱了
地铁的安检怎么说[得瑟]
这人啊 CT照着照着就没了[得瑟]
一个是CT,一个是核磁共振
只能看到病重后的症,看不到病,为什么病重后才想到治,医学谬论决定的
那做3次怎么办[呲牙笑][呲牙笑]
很多医生没有这些仪器都学不会判断了,动辄就就是一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