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主流手机仅小米苹果未接入DeepSeek? 国产手机是否有必要接入DeepSeek?厂商的考虑点都在哪些方面?

说苹果可以,因为苹果这些年在很多主流的一些功能和技术支持相对慢一点(也可能是苹果并不着急解决中国区接入大模型的问题,毕竟国外已经接入了ChatGPT,就不用多考虑什么了。),对于小米而言,多方消息印证,小米已经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
首次测试与下线:小米在2025年2月14日至15日期间短暂测试了DeepSeek-R1模型的接入功能,但随后下线进行优化。重新上线:2月24日,小米超级小爱助手重新接入DeepSeek-R1大模型,并宣布该功能将长期开放。

激活指令:用户可通过搭载澎湃OS 2系统的小米设备对超级小爱说出“打开深度思考”指令,即可启用DeepSeek-R1模型。支持功能:包括代码生成、文章创作、逻辑推理、联网搜索整合等。例如,用户可输入需求生成代码框架或营销文案,或通过模型解决数学难题。
2月27日,小米召开小米15ultra和小米SU7ultra发布会,估计这个时候就会有相关大模型的消息了吧!因为该有结果了!

小米不仅接入了DeepSeek-R1大模型,还通过持续优化将其融入智能生态,进一步推动手机从“工具”向“智能体”的转型。用户可通过支持机型体验相关功能,并关注后续发布会(如2月27日小米15 Ultra发布会)中可能的AI技术新应用。
而对于苹果来说,苹果的“例外”逻辑
例如苹果坚持端侧AI(如A/M芯片的神经网络引擎),强调本地计算与隐私保护,而DeepSeek依赖云端推理,与苹果的端侧优先路线冲突,同样生态系统封闭性:苹果选择与阿里合作,因其技术成熟度、合规性更适配iOS生态,且避免外部模型破坏其对生态的控制权。苹果在海外已接入ChatGPT,中国区合作仅为局部策略,其自研的“Apple Intelligence”功能(如邮件摘要、图像生成)仍为核心竞争力。

那么国产手机是否有必要接入DeepSeek?厂商的考虑点都在哪些方面?
据悉华为、荣耀等厂商通过DeepSeek显著提升AI助手能力(如回答准确率提升15%-85%)。DeepSeek-R1作为全球首个开源大模型,在逻辑推理、多语言处理等场景表现突出,可快速补足厂商自研能力的短板。
手机厂商接入后,AI助手从基础交互升级为“智能体”,例如:华为小艺:支持联网搜索、代码生成,替代部分搜索引擎功能;vivo蓝心小V:实现多轮对话与复杂任务处理,提升用户黏性。安卓阵营通过DeepSeek形成差异化卖点,例如OPPO Find N5的“全尺寸嵌入”方案,倒逼其他厂商跟进以维持市场份额。

手机厂商接入核心考量技术整合难度需平衡本地算力与云端协作,例如努比亚Z70 Ultra尝试全参数模型本地部署,但面临硬件性能瓶颈。数据隐私与合规性(如中国《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厂商严格把控数据流。
同样也需要考虑差异化竞争策略,功能侧重:荣耀强调AI回答准确率提升,魅族拓展至AR眼镜生态,避免同质化;成本控制:DeepSeek的低成本特性(训练成本仅为同类模型的1/3)吸引中小厂商快速入场。生态协同性,小米、华为等头部厂商需确保AI能力与智能家居、汽车等终端无缝衔接,外部模型的开放接口兼容性成为关键。

小米最终接入DeepSeek,标志着国产手机厂商在AI技术普及上达成共识。这一趋势不仅推动手机从“工具”向“智能体”转型,更引发行业生态的重构:技术平权:开源模型降低门槛,中小厂商可借力参与高端竞争;用户体验革新:AI功能从“锦上添花”变为核心卖点,倒逼厂商持续优化;生态战争升级: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与华为的鸿蒙生态,均试图通过AI能力巩固护城河。2月27日小米15 Ultra发布会或进一步披露AI战略,例如DeepSeek与自研模型的融合方案、车机端AI应用等,值得持续关注。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