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32年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儿。窝阔台大汗呢,派了使者前往临安那边去了。这南宋朝廷一得知这个消息,就有了想要联合蒙古一起灭掉金国的打算呢。金国这边呢,金哀宗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他心里可着急啦,赶忙派人去面见宋理宗。他派人去是有很重要的目的的,就是希望能够和宋朝联合起来,一起去对抗蒙古。金哀宗见到宋理宗派来的人后,还仔仔细细地阐述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呢,想着让宋朝这边能明白联合起来的重要性。其实,宋理宗他心里也是知道“唇亡齿寒”这个道理的,就是说如果金国没了,那接下来很可能就轮到宋朝面临危险啦。可是呢,即便心里明白这个道理,宋理宗最后还是拒绝了和金国一起并肩作战的请求。
金哀宗和宋理宗,这两位在历史上都能称得上是有一番作为的帝王呢。先来说说金哀宗吧,在1224年的时候,他登上了皇位。继位之后,他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方面可是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和西夏以及南宋的关系,都被他妥善地处理好了。而且,他还很有识人之明,大力提拔并且重用了不少优秀的将领,像完颜合达、完颜陈和尚、杨沃衍、樊泽、张惠等等这一批人呢。在他的安排下,这些将领们共同组建起了一道非常重要的“关河防线”。凭借着这道防线以及将领们的出色指挥和作战,在和蒙古军队对抗的时候,那可是打得有来有回,战况十分激烈呢。
在1224年的时候,宋理宗登上了皇位。他呢,其实是皇室的远支,并非是那种最直接的皇位继承人,不过最终还是入继大统成为了皇帝。宋理宗在继位之后,那可是心怀壮志,一心想要好好治理国家。特别是在史弥远病逝之后,他大力推行了一项重要举措,名为“端平更化”。在这个过程当中,他着重对政务进行了全面的整顿。而且,他还特别重视并且重用了像孟珙、吕文德、杜杲等这样一批非常有名的将领呢。也正是因为宋理宗的这些努力举措,使得长江防线得以稳固下来,为当时的局势稳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在当时那种内有诸多忧患、外遭强敌环伺的局势之下啊,金哀宗和宋理宗这两位君主都是在1224年登上皇位的呢。他们登上皇位之后,心里都怀揣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想要让自己所统治的王朝重新兴盛起来,实现中兴大业。而在那个时候,有一个新崛起的势力可不容小觑,那就是蒙古帝国。这个蒙古帝国的实力非常强大,迅速成为了金国以及南宋所面临的最为强劲的对手。面对这样的局势,出现了一个让人挺疑惑的情况哦。金哀宗这边呢,竟然主动做出了妥协的姿态,甚至表示愿意和南宋处在平起平坐的地位,想着和南宋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蒙古帝国这个强大的敌人。可奇怪的是,宋理宗那边却不同意和金国联合起来一起抵抗蒙古。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有人或许会这样讲,南宋和金国之间那可是有着极深的仇恨。就说靖康之变吧,那简直就是奇耻大辱,给南宋带来了沉重的伤痛。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怎么可能去和金国联合呢?双方之间压根就缺乏能够相互信任的基础。所以呢,南宋最后选择了联合蒙古,想着通过这种方式去消灭金国,好一雪前耻,报那曾经的深仇大恨呐。
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我们会发现南宋与金国之间的矛盾那可是相当尖锐的。不过呢,南宋之所以拒绝和金国联合起来,可不是因为这矛盾尖锐,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南宋自身的实力不够呢。后来,蒙古渐渐崛起了,这时候南宋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潜藏的危险。于是呢,南宋方面也开始琢磨着是不是要和金国联合起来,好共同应对这新出现的危机。可最终呢,南宋却始终没能真正地迈出这联合金国的关键一步。说起来,大概就是南宋缺乏那种敢于联合金国的底气吧,所以才一直没能把联合这件事落实下来。
在1206年的时候,南宋发起了一场被称作开禧北伐的军事行动呢,这可是南宋最后一回主动向金国发动攻击啦。然而很可惜,这场北伐最终是以惨败而告终的。那主持这场北伐的丞相韩侂胄呢,下场十分凄惨,他被人斩下了首级,还把这首级送给了金国,以此来和金国进行议和。而这次议和在历史上就被称为“嘉定和议”呢,经过这次和议,南宋和金国双方的关系变成了伯侄之国的这种状态啦。
在1211年的时候,距离“嘉定和议”签署已经过去了3年。就在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对战局影响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号称拥有45万兵力的金军在野狐岭这个地方吃了败仗。而打败他们的,正是蒙古骑兵。这之后,蒙古骑兵一路乘胜进军,顺利进入了中原地区,并且还对燕京进行了围困。到了1214年,面对当时的局势,金宣宗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放弃燕京这座重要的城市,将都城迁往开封。这一事件在历史上是有着重要记载的,被称作贞祐南迁。
在历史的进程中,金国在与其他势力的对抗中遭遇了战败,与此同时,蒙古的势力则迅速崛起。面对这样的局势变化,南宋这边也敏锐地察觉到了其中潜藏的危险。彼时的金国,在经历一系列战事挫折后,已然呈现出衰败之势,南宋瞅准了这个情况,心想金国都已经不行了,那干脆就不再给金国输送岁币了。要知道,这岁币以往可是按照约定一直输送着的,这下突然中断,可把金国给惹恼了。金国当时在位的是金宣宗,这人呢,有点眼高手低。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军队在面对蒙古铁骑的时候,那是完全占不到上风的,根本就打不赢蒙古。可是呢,他又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觉得南宋相对来说好对付,认为自己虽然在北方战场上失利了,但完全可以从南宋这边把失去的给补回来。于是,金宣宗便发起了一场所谓的“北失南补”的作战行动。
金宣宗当时面临着蒙古的强大压力,可他做出的决策却实在不怎么明智,打不过蒙古,居然就转过头来攻打南宋。这一场对南宋的征战,前前后后持续了长达七年之久呢。在这漫长的征战过程中,金军那是吃尽了苦头,屡战屡败,战马都损失了几十万匹,将士们也是死伤惨重,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而就在金军在南宋这边连连受挫的时候,另一边的蒙古呢,情况可大不一样啦。蒙古国王木华黎得到了汉军世侯的大力支持,借着这个助力,他不断开疆拓土,把河东、河北、东北以及山东这些地方都给一一夺取了过去。这么一来,金国原本就不妙的局势,这下子就变得更加糟糕啦,可谓是内忧外患,处境愈发艰难咯。
在当时的局势下,金国采取了所谓的“北失南补”策略,这可把南宋给惹恼了。不过呢,南宋尽管心里挺生气的,但还是保持着克制的态度。双方之间的战斗也只是局限在边境地区展开,南宋并没有进一步发起大规模的反攻行动,所以战火并没有蔓延到金国的境内去。时间来到了1224年,这时候金哀宗登上了皇位。金哀宗上位之后呢,对之前的一些做法做出了改变,他选择和南宋进行妥协,不再延续宣宗时期的相关政策了。这么一来,双方之间的关系有所缓和,商贸往来也变得频繁起来啦,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比之前要多了不少呢。
金国那时候可是相当盛气凌人,南宋在其面前没少受委屈。不过呢,宋理宗心里还是明白唇亡齿寒这个道理的。想当年啊,有个宋金海上之盟的事儿,南宋和金国相约好一起去夹击辽国。可谁能想到呢,就因为这事儿,最后竟然酿成了靖康之变这么严重的后果。这事儿对于南宋的君臣来说,那可都是记忆深刻着呢,怎么可能只记得好处,却忘了这惨痛的教训,肯定不会干那种记吃不记打的事儿嘛。
在当年那个时期啊,要是和金国相比的话,蒙古可是要更厉害一些哦,而且还特别不讲信用呢。想当年啊,宋金之间达成了海上之盟,这双方呢,都是互相派出使者的,然后坐在一块儿好好地商量各种方案。那再看看蒙古这边呢,打从一开始啊,蒙古压根就没把南宋放在眼里,根本就不是以一种平等的地位来和南宋进行谈判的,完全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呢。
在公元1227年的时候,成吉思汗结束了他在西征战场上的征程,随后便开启了针对西夏的最后一战,也就是灭夏之战。就在对西夏展开进攻的这个过程当中呢,成吉思汗心里其实还在谋划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计划,那就是“借道灭金”计划哦。他琢磨着要从南宋所管辖的汉中地区,也就是兴元府这个地方借道通过,然后去攻打唐州和邓州,通过这样迂回包抄的战术,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对开封形成包围之势。
从常理来讲,倘若成吉思汗真的有借路的打算,那他理应派遣使者前去展开谈判,要和南宋方面一同来商议相关事宜,并且达成对应的协议才行呢。那成吉思汗实际又是怎么做的呢?他并没有按照常理出牌哦,而是直接采取武力的方式去“探路”啦。他派出军队去攻打南宋的三关五州,在这个过程中,斩杀了好多南宋的将领,还对汉中进行了劫掠,这一系列的事件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丁亥之变。
在那个时期,蒙古和西夏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呢。而南宋呢,在这场战事当中压根就没有参与进去,也从来没有去招惹过蒙古哦。可即便如此,这也不妨碍成吉思汗对南宋进行劫掠呢。后来发生了丁亥之变,这一变故可让南宋一下子陷入到了特别被动的局面当中啦。当时的金宣宗呢,那是打心底里瞧不起南宋,而更要命的是,成吉思汗同样也对南宋极为轻视呢。处在这样的状况下,宋理宗可就犯难啦,他心里直犯嘀咕,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是选择和蒙古联合起来呢,还是去支持金国?宋理宗在这事儿上,可真是拿不定主意,左右为难呢。
成吉思汗凭借武力开拓道路,然而还未来得及对后续的发展做更进一步的规划安排呢,便在六盘山与世长辞了。在这之后的两年时间里,由拖雷负责监国。要知道,当时蒙古大汗的人选都还没有最终确定下来,蒙古内部各方势力展开了极为激烈的博弈争斗。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谋划南下的事宜。如此一来,南宋和金国倒是迎来了一段日子相对安稳平静的时期呢。
在1229年的时候,窝阔台继承了汗位,随后蒙古开启了又一次的南征行动。这次南征,窝阔台把目光瞄准了“关河防线”,他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朝着黄河沿岸发起了进攻。与此同时呢,拖雷和速不台则承担起了陕西地区的军务,他们主要负责攻打凤翔府。而且啊,为了更好地推进军事行动,他们还向南宋方面提出了借路的请求。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期,拖雷和速不台在攻打陕西的过程当中呢,他们延续了成吉思汗曾经的做法,接连三次对汉中出兵。这蒙古骑兵一路气势汹汹,那真是来势汹汹,他们的踪迹一直延伸到了川北地区呢。而且,这些蒙古骑兵每到一处地方,就开始大肆地烧杀抢掠,各种恶行都干得出来,简直是把当地搅得乌烟瘴气。就拿汉中外的武休关、七方关、仙人关来说吧,这些地方又一次遭到了他们的劫掠,那战火,一路蔓延,都烧到川北去了,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痛苦。
拖雷这边采取武力施压的手段,试图让南宋方面就范。然而呢,宋理宗表现得相当克制,他压根就不愿意和蒙古联合起来。面对宋理宗这样的态度,就好像面对一个不太靠谱、很难达成合作意向的“盟友”似的,如此情形下,这南宋在蒙古看来,似乎不与之联合也罢。宋理宗一直不对此事表态,拖雷见状,就直接找上了四川置制使桂如渊,很直白地告诉他,如果不同意让蒙古的军队从汉中经过,而且也不提供粮食等物资的话,那蒙古可就不会客气了,将会直接动用武力去夺取汉中这块地方啦。
在那个时候啊,局势所迫,有这么个情况,就是拳头硬才是真正能说得通的道理。桂如渊没办法,只能选择妥协了。这妥协可就意味着要做不少事儿呢,不但得同意把路借给蒙古军让他们通行,还得给蒙古军提供粮食呢。而且,还派出了宋军去给蒙古军充当向导,就这么协助着蒙古军去夺取唐州、邓州这两个地方。这么一来,虽说南宋在表面上并没有明确地说把路借给蒙古军了,可实际上呢,南宋所做的这些举动,那就是相当于站到蒙古那一边去啦。这样的情况之下,宋理宗就显得特别被动,很多事情都变得不好处理喽。
在1232年的时候,蒙古军队一路行进,他们从汉中这个地方经过,之后便展开了攻势,接连攻克了唐州以及邓州这两个地方。如此一来,开封城可就陷入到万分危急的状况之中啦。面对这样严峻的形势,金哀宗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做出把潼关的守军调回来的决定。然后呢,让完颜合达和完颜陈和尚这两位将领,去和蒙古的拖雷、速不台所率领的军队展开对战。可没想到的是,这一战的结果特别惨烈,足足有13万的金军,就在三峰山这个地方,最后是全军覆没了。而蒙古军队在取得这场胜利之后呢,便顺势将开封城给包围起来了。
话说在当时那种局势下,金国为了留存自身的实力,金哀宗做出了放弃开封的决定,随后他一路逃到了归德,接着又跑到了蔡州。如此一来,金国距离灭亡其实也就是个时间早晚的事儿了。在成功夺取开封之后呢,速不台就坐镇在开封这个地方。然后呢,他派遣了塔察儿以及张柔这两人出兵去攻打蔡州,其目的就是要把金哀宗给包围起来。
在当时的局势下,蔡州成了金军的最后堡垒,他们凭借此地展开了极为顽强的抵抗。面对这样的情况,蒙古大军在进攻蔡州的过程中,进展得可并不顺利。于是呢,蒙古方面又一次派人前往临安,这临安可是南宋的都城哦。他们去干什么呢?原来是向南宋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希望南宋能够出兵协助他们一同攻打蔡州的金军,另外一个就是让南宋提供给自己多达30万担的粮食呢。说起来,在这之前,南宋虽说在蒙古的要求下被迫借路给他们了,可在蒙古和金国之间的战斗里,南宋一直都没有直接出兵去参与其中,一直都是蒙古和金国在相互交战、你来我往地打仗呢。
当南宋这边同意出兵的消息传过去后,金哀宗心里一下子就慌了起来,那是惶恐不安呐。他赶忙派出使者前往临安,心里就盼着宋理宗能好好琢磨琢磨两国之间的关系,想着大家一起联合起来对抗蒙古。在金哀宗给宋理宗的书信里头呢,他把情况都跟宋理宗讲明白了。他说,那蒙古人可是毫无诚信可言的,都已经接连攻灭了四十多个国家啦。先是西夏被他们给灭了,接下来就轮到金国了,而等金国被灭之后呢,那就该轮到南宋了,谁都没办法躲开蒙古人的这种攻势的。
咱们来看看当时的情况,金哀宗说的那些话,宋理宗怎么可能不清楚呢?要知道,蒙古对待南宋可从来就没什么尊重可言哦。就说借路这事儿吧,那可不是通过友好的谈判来达成的,完全就是靠着武力,强行要从南宋这儿借路过去,南宋根本就没有拒绝的余地,不想借也得借。再瞧瞧那时金国的状况呢,就只剩下蔡州、秦州、巩州这么几座城池啦,就这种形势下,不管南宋最后出不出兵去参与相关的事儿,金国灭亡那都是迟早的事儿啦,已经是无力回天喽。
在三峰山之战结束之后,宋金之间的联合实际上就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可言了。大家想想看哦,如果南宋自身拥有足以抗击那来势汹汹的蒙古骑兵的实力和资本的话,那它完全可以果断地拒绝蒙古借路的要求,坚决不让拖雷的军队从汉中这个地方通过嘛。可是呢,当蒙古在汉中以及川北一带进行劫掠的时候,南宋按理说是应该全力出动去给予还击的,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南宋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呢。就连蒙古强行要借路通过,南宋都没办法去阻止,在这种情况下,还说什么宋金联合,那可不就跟讲笑话一样嘛,根本就不切实际。
宋理宗心里其实很清楚唇亡齿寒这个道理,他也根本没忘记成吉思汗、拖雷父子曾经对南宋进行的那些劫掠行为呢。可问题是,南宋的实力跟人家蒙古比起来,实在是差得太远啦。你想啊,如果南宋不答应给蒙古借路的话,那南宋可就得直接去面对蒙古施加的强大压力了。要是不往汉中地区投入大量的兵力去防守,以蒙古的军事实力,完全能够轻松地打穿川蜀地区。可要是真的投入重兵去和蒙古交战呢,这就等于是在给金国当挡箭牌,一下子就会变成蒙古重点要打击的目标了,宋理宗也是左右为难,实在是无奈之举。
宋理宗在位时期,宋朝的实力颇为虚弱,面对当时的局势,他也是很无奈的。那宋蒙之间呢,虽说名义上算是盟友,可实际上这所谓的盟友关系压根就不靠谱,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双方迟早是要发生战斗的。就说后来宋理宗出兵去攻打蔡州这事儿吧,表面上看是协助蒙古攻城,可实际上这和洗刷靖康之耻根本就扯不上什么关系呢。要知道,宋朝当时出兵参战,本身就是一种屈辱的选择,这可不是宋理宗自己心甘情愿去做的,实在是形势所迫,不得已才这么做的。
宋理宗心里有着未雨绸缪的考量,他盼着能够参与到对金国的作战当中去呢。他想着要是能建立起一条完整的江淮防线,那可就能为南宋赢得一块战略缓冲地带啦,这对南宋的局势来说是很重要的。基于这样的想法,宋理宗做出了出兵蔡州的决策,之后的端平入洛行动呢,其实从初衷来讲也并没有错。可问题就出在,南宋当时划分了几大战区,然而这些战区之间呢,根本就不相互配合,反而是彼此拆台。就是因为这样的内部不团结、不协调,结果就导致了一场大溃败,最后都让蒙古骑兵一路打到了长江边,都能在长江边饮马啦,这局势可就变得相当严峻咯。
金国搞北失南补,一边攻打南宋,一边让南宋献土免得唇亡齿寒,实在是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