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时分,一个年轻妈妈在网上寻求帮助。
她写道:“宝宝喝奶时突然呛到了,小脸憋得通红。
”在那个效应不佳的夜晚,老人们用传统的急救方法——拍背,试图帮助宝宝。
随着那一巴掌的拍下,小家伙挣扎得更厉害了。
妈妈慌乱中抱着宝宝直奔医院的急诊室。
医生看了看宝宝,平静地说:“呛奶不能拍背。
”这引发了一连串的问题和思考。
如何区分呛奶和噎住?
呛奶和噎住常常被混淆,但实际上它们是截然不同的。
妈妈回忆起医生的话,开始分辨其中的区别。
其实,噎住通常意味着食物堵在气管中,这时空气无法通过,人甚至无法发出声音。
而呛奶是指奶水进入了气道,但没有完全堵死。
宝宝可能会剧烈咳嗽,但通常还能喘气。
许多新手父母难以理解这些差异,急于拍背以“顺气”,却可能适得其反。
了解这两者的不同,是正确处理的第一步。
为什么拍背可能加重情况?
拍背似乎是一个习以为常的动作,特别是宝宝呛奶时,许多人本能地进行拍背。
想象一下,你自己喝水时被呛住了,有人猛拍你的背,那势必让喝水的情况更糟。
呛奶时,奶水已侵入气道,宝宝的本能反应是咳嗽,将奶水排出。
但此时拍背,尤其是猛拍或将宝宝倒挂着拍,可能会导致奶水更深地进入肺部,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窒息。
这个常识,许多人未曾知晓。
海姆立克法真的适用于呛奶吗?
在急救的世界里,海姆立克法如同一个明星急救法,总被提起。
有些家长甚至认为,任何“卡住”的情况,都适用海姆立克法。
这却是一个误区。
海姆立克法针对的是彻底阻塞气道的情况,适用成人或较大年龄段儿童。
当宝宝呛奶时,他们通常还能够喘气并咳嗽,这表明气道并未完全堵住。
海姆立克法的用力按压腹部,可能会使奶水深入气道,更伤害到宝宝。
因此,针对呛奶,海姆立克法并不是好选择。
所以,宝宝呛奶了,正确处理应该是怎样的呢?
如果只是轻微的呛奶,宝宝咳几下就能够缓过来,家长无需过度紧张。
可以轻轻抱起宝宝,将宝宝侧卧,让头稍微低一点,这样有利于奶水流出。
但要避免用力拍打。
真正危险的是宝宝咳不出来、脸色发紫,这时就需要紧急处理。
让宝宝侧卧,头低一点,轻轻拍打他后背。
在预防方面,喂奶时姿势要正确,奶嘴孔不能太大,并尽量在宝宝不哭闹时喂奶。
另外,喂奶结束后,轻轻拍背帮助排气,避免贸然拍背。
结束这个话题时,妈妈回忆起医生的一句话:“很多时候,错误的急救比问题本身更危险。
”呛奶在婴幼儿中很常见,但我们不能因为习惯和想当然的“急救”而使事情变得更糟。
当我们理解问题,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宝宝的健康。
在那些慌乱中,我们需要的是冷静的指导,而不是恐慌的动作。
让宝宝平安健康,是每个家庭的期望,为此,我们需要的是科学和耐心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