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李诞还是太嫩,要向马东偷师这些绝招《一年一度喜剧大赛2》开播了,官宣阵容时并没太大兴趣,因为“明星光环”太弱,蹭点比较少,不利于吸引平台流量。那英也凭借《脱口秀大会5》的表现,成为更加降低期待值的存在,毕竟自身行为搞笑和用心做喜剧还是有本质区别。
但博主剧荒期,很难不低头。看完第一期,反而大大超出预期,陌生且没有光环的选手,不耽误认真看完每一个节目,并get到他们想要表达的情感和观点。第一期六个节目,可谓个个精彩,就算是没有直接晋级的《再见》和《突围》笑点也完胜某晚小品。没有名次去留上的争议,没有不同起跑线选手公平与否的争辩,没有环节设置上的冲突和矛盾,单从内容本身,喜剧大赛2就赢得了属于自己的掌声。
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正在热播的《脱口秀大会5》,毕竟脱5的灵魂人物李诞,也在喜剧大赛2中担任要职,少了肩扛整个行业的包袱,李诞在喜剧大赛2里,也轻松可爱了许多。从《奇葩说》到脱口秀再到喜剧大赛,作为娱乐圈内为数不多的,面向素人开放闸门,让人意识到除了颜值唱跳,才华好像也可以赚到钱的节目,它们之间一直有着似有若无的关联。
虽然不同平台,但导师选手之间的互通,也证明了节目性质的共通性,它们都是全新的类型探索,都考验创作和表演,是语言和文字的艺术,要表达平凡人能共情的观点,要用搞笑结构严肃,要讽刺也要治愈。李诞自己也说,他是来米未大学学习的,在“老奸巨猾”的马东面前,李诞果然还是嫩了许多。
从《奇葩说》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可以看出米未的进步,而更先面世的《脱口秀大会》似乎陷入了理想与现实的拧巴中,火了,也迷茫了。脱口秀如今的困局,和奇葩说当年很像。模式观众熟了,开始变得挑剔,但老选手已经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新选手一方面顶不上了,一方面败给人情世故。奇葩说当年的抱团和排外,远比脱口秀大会更严重。
马东也是精明,既然难以扭转,不如重新开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本质上也是内容为王,但内容更加温和普世,受众面更广。马东和米未团队,也确实通过问题收获了很多经验,并实现了蜕变升级。首先第一点,就是不迷信原始吸引力,敢于从零开始培养人才。先期邀请名人加入,是一种捷径。如果一个喜剧比赛,邀请了沈腾贾玲,那想必第一期就能引发全民热议。
但如果这样,我们就不会记得张弛蒋龙,磕皓史成双,第一季自带明星光环的金靖,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奇葩说、脱口秀一开始也是如此,一群业内行家,用内容撑起了节目,然后吸引了各种“名人”来跨界,为人情世故还要哄他们高兴,除了个别如李雪琴这种天赋型选手,大部分“名人”不仅表现不行,还容易引起观众反弹,毕竟普通人真的受够了被萝卜抢坑的气。
第二点,就是无限制消耗老选手。奇葩说到后来,没有老辩手看不下去,全是老选手又没有新鲜感,又衍生出了拉帮结派,人际关系凌驾于实力之上。脱口秀大会倒是没这么严重,但也可见对老选手的依赖,不只节目,观众也会产生戒断反应。
所以喜剧大赛第二季的时候,看到几乎没有第一季的老面孔,简直“悲喜交织”。要是能再看见张弛蒋龙,一定很令人观众开心,但第二季新人就很难出头,他们就被置于了人为天花板之下。脱口秀现状就是,节目和观众都离不开庞博杨笠呼兰这些老人,几乎半决赛之后,又是他们的天下。
第三,台前幕后分开。从奇葩说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米未本身的存在感逐渐降低,奇葩说时期也许是米未刚成立,节目就像是公司的招聘现场。如今的笑果也是如此,观众甚至可以从选手归属判断出比赛结果。但这一点好像对资本来说有点为难,毕竟格局也不好耽误赚钱。一个理想的成熟节目,还是要跳出“内部梗”,把自己运营成完善的平台,不管你们谁来谁走,节目本身的品牌和影响力不变。
再有,娱乐可以,内容为王不能丢。这季脱口秀大会争议最多的,是大明星领笑员根本无法共情普通人的痛苦纠结,在需要输出观点的时候,一味沉默或者感动,把画龙点睛变成了化身添足。如果这个位置的人选好,很多看似敏感的内容都会引回正能量,也省得过度自我审查。
当然,不能因为这些就抹杀脱口秀大会一路走来的成绩,李诞做节目,本身就是比马东做节目更难的挑战。类型和新行业人才储备,又让脱口秀难上加难。而对李诞来说最难的,马东面对的是员工管理,他面对的是一起成长的兄弟挚友,所以马东很容易重新开始,但李诞不能。(本文插图源自网络及截图,版权属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