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不出正月都是年”,这虽过完了正月十五、十六,人们都开始正式上班、上学了,但其实年还在继续。

正月十七也是我国传统的农历节日之一,根据民间所流传下来的一些习俗来看,古人在过正月十七的时候,那也是相当的热闹,有的地方将正月十七视作“白虎启齿日”要打小人,也有的地方把这日作为“落灯日、收灯日”,还有很多地方把十七这天称为“人气日”、“针刺日”、“芒哥节”等等,可以说是汇聚了最多节日的一天。
现今大家都忙着工作生活,可能没那么多的时间去了解以前的很多传统民俗,但关于正月十七这天的习俗,还是建议大家稍作了解,避开小人万事顺遂,事业有成,财源滚滚来。
收 灯
在过年期间,民间讲究悬挂彩灯,灯笼等装饰品以示喜庆祥和,增添节日的氛围,尤其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更是节日期间的重要习俗,千家万户可谓灯火通明,黑夜如昼。不过到了十七,元宵节过了,春节也进入尾声,人们便要将这些灯一一摘下来。做工精湛完好无损的,则要收起来,好好保存,以待日后再用。而有些是用纸糊的,在节日期间已经粘了很多的灰尘,或是有损坏的,这样的就没有必要留着了,要丢得远远的。人们认为这些“灰尘,破口”代表着霉运,在开年之际要赶走,祈祷新的一年顺利好运。

送 祖 先
百善孝为首,自古以来中国人对“孝”都十分重视,对身边的父母要尊重爱护,逝去的先祖也不能忘记。传统节日里总会涉及到祭祖的内容,过年这样的大日子了更不能少。民间讲究在年三十除夕将祖先请回来,意为与家人团圆,共同享受过年的美好氛围。在此期间也会准备丰盛的供品来表达感恩孝敬之意,祈祷祖先在新的一年里,能够继续保佑家人平安,子孙多福。
到了正月十七,年也就差不多过完了,人们也要开始工作了,这时候要先把祖先安顿好。届时讲究把家里人聚到一起,摆上供品,进行祭拜,之后要将纸贴从牌位上取下来,送到祖坟,行叩拜之礼,意为送祖,让其安心。同时也希望祖先保佑后人健康顺利,家业兴旺。
送祖的习俗因地域的不同,时间以及形式也会有所差异,不过其所表达的意义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心怀祖辈,懂得感恩,不能忘本。

剪 小 人
据民间流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它在正月十七会外出觅食,所以人们就把这日看做是“白虎启齿日”,百姓们非常忌惮白虎,因为怕它会给自己带来不幸,招来小人,引发一些口舌是非问题,所以便会在这日先祭拜白虎。在白纸上画上老虎的画像,用三小块猪肉贴在白虎的额头上,再用三个饭团、三条生咸鱼和三个熟鸭蛋做供品,摆上红烛、贵人纸、元宝等敬香祭拜。
祭拜好白虎后,要拿出小人纸,剪出心中小人的模样,最好是能再写上姓名、时辰等详细信息,然后用鞋子底拍打,在打的时候可以说一些像“打过小人,发财行好运”等含有祈福的话语。打完小人后,就把小人纸给一起烧掉就好,传说这样做就能驱赶走自己身边的小人,防止他搬弄是非,算计损害他人的利益。

送 五 毒
正月十七左右正是雨水、惊蛰时节,春回大地就会将很多冬眠的昆虫动物给唤醒,其中也不乏一些害虫毒虫。人们为了防止像蛐蜒、蝎子等一些毒虫、毒蛇醒后跑进家里来伤人,就在正月十七这天的晚上,在家中的院子里架起篝火,让柴火逐渐烧成灰烬。
再把这些灰烬铲到家附近的坡洼下和大路旁,代表着把五毒和一些害虫都给送走了,接下来这一年全家人都不会再遭受到毒虫、毒蛇的啮咬和伤害了。

落 花 日
最后一个是落花日,这个习俗在一些地方还是保留着的。正月十七这一天,人们会到花园里赏花、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美好。落花日寓意着春天的结束和夏天的开始,也寓意着生命的循环和更迭。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咱们不妨也出去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吃 面 条
俗话说“上灯圆子,落灯面”,在不少地方正月十七都有吃面条的传统习俗,面条不仅好吃,而且长长的面条很顺滑,寓意人能够健康长长久久,寓意健康长寿。尤其是中年人,吃面拴住大人腿,正月十七的面条有讲究吃手擀面,手擀面即是长长的遥远的代表,又有健康平安的祈愿,寓意一年平安顺利一整年。吃面不吃蒜味道少一半,吃面条还搭配大蒜,大蒜里的大蒜素有很好的杀菌作用,还有蒜也有“算”的谐音。和民间所说的“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要受穷”不谋而合,因此十月十七吃面条饱含老一辈人的智慧在里面。

吃 年 糕
古人认为正月初七、十七和二十七都是“人气日”,而这三天又分别对应着小孩、中年人和老年人,所以正月十七要记得给家中的中年人庆祝。
按照老传统是要做年糕吃的,因为年糕的谐音是“年高”,有着年年高升的好寓意,中年人正是打拼事业的时候,所以吃年糕就代表着祝他们事业步步高升。


正月十七禁忌
今天是正月十七,俗称“”人气日“”,“落灯日”。在中国传统的节日里正月是一年中一个特殊的月份,很多日子都有其特定的寓意,民间就有一种说法“初七管小孩、十七管中年、二十七管老年”。这一天有些地方会按照自己的传统习俗,吃某些特定的食物或是做某些事,某些有忌讳不可以做的事,带着美好的寓意祈祷一年的好运气,期望这一天能平安、得利一整年。

1、忌熬夜
“正月十七儿,老鼠嫁妮儿”,传说正月十七这天是老鼠嫁闺女的日子,到了晚上老鼠们就会忙活一晚上,还可能会偷各家姑娘的绣花鞋当做花轿。所以古时候每到这天家里的老人都会叮嘱家中的女性小辈们藏好自己的鞋子,全家人都要早睡,避免影响了老鼠娶亲,不然影响了老鼠嫁女儿,接下来一整年它们都会不得安生的叨扰人,偷家里的粮食来报复人们。
这也就慢慢留下了正月十七忌熬夜的讲究,但按现代生活,过了元宵节后大家也都开始上班上学了,也确实需要早早睡觉,不能再熬夜了,不然第二天上班上学都无精打采的,没办法集中注意力。

2、忌动针线
在古代女子们一般也不外出工作,基本都是在家干一些家务活、做做女红,而正月十七被古人视为“针刺日”,认为这天要避开针线,不然容易被针扎破手,带来不吉利的事情。其实这个忌讳也是为了让女子们能心安理得的歇上一天,毕竟一年下来没少做针线活,这针线活看着是小事,但却很费心神以及费眼,所以到了正月十七也记得别动针线了。

3、忌看病
有人认为过了十五,新年过完了凡事不必太讲究,但是有些地方,过完正月才算是回归正常。“人气日”管中年这天还是要保重好身体,尽量不要生病住院,老人说年初就吃药看医生,对一年的精气神不好,所以尽量避开这一天。
正月十七这一天也很重要,很多人认为这一天做对的事,能有个好的意头。新年新气象,尊重传统习俗,吃对食物、把不好的东西留在昨天,老人们通过这些方式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顺利利、财运享通。

4、忌吵架
正月十七又叫“人气日”,也是“打小人日”,为避免与人发生争执,不要和别人口舌纷争。新年开始就口舌是非,容易糟“小人缠身”,凡事以“和为贵”讲究和气生财,为了接下来一整年顺顺利利,轻易不要动怒和人吵架。
正月十七文化内涵与传承
正月十七作为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一天里,人们通过吃面条、吃饺子、祭财神等方式来祈福安康、财旺人更旺;同时也通过送蛐蜒蝎子、打小人等方式来驱邪避害、祈求平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一些传统的习俗可能逐渐被淡化或遗忘。但是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积极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新的光彩。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了解传统习俗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也可以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体验传统习俗的乐趣和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希望大家在这一天里都能吃到美味的食物、做到吉祥的事情、避开禁忌事项、祈福安康财旺人更旺!

编撰整理 | 释放能量 (ID: SFNL88 )
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仅限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